張佳虹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懂得解讀財務信息、擁有分析財務信息的能力成為經濟管理類高端人才的必備技能。很多高校已將《會計基礎》作為了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基礎必修課。然而對于專業與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對會計的知識需求和能力需求均不相同,可在基礎會計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很容易出現:針對性不強、無法區分專業與非專業區別的情況。
很多時候針對非專業學生的基礎會計教學改革往往流于形式,忽略了人才市場對非專業學生會計知識掌握能力的需求。本文從河南工學院非會計專業學生(專科)會計基礎教學現狀入手,分析在河南工學院非專業會計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講通過《會計基礎》課程的學習,應該了解會計工作的整體架構,熟知會計工作的原理和基本假設,能掌握為一個企業建立賬簿,完成建賬、填制審核原始憑證、填制審核記賬憑證、登賬、結賬和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一個整體的會計人員基本技能。而非會計專業所需通過《基礎會計》課程掌握的知識與能力和會計專業的相比卻有著本質的不同。非會計專業學習《會計基礎》課程旨在:通過了解會計工作、學習會計核算的基礎與會計信息的形成過程、理解會計指標其背后的含義,真正掌握分析利用財務信息的能力。
但是在我校,非專業《會計基礎》課程的教學大綱基本沿用了會計專業的教學大綱,其大綱的設計中并沒有凸顯出此門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區別。唯一能與專業《會計基礎》課程大綱有區別的是:非專業的《會計基礎》教學大綱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財務報表分析、管理會計等專題內容。作為教學大綱中專題部分,財務報表分析、管理會計等知識不是學生所需要掌握的重點也不是考試重點的考核內容。從本質上看,教學的重點仍然集中在會計要素、會計核算、賬簿的建立與登記等內容上。所以在實際上,非專業與專業的《會計基礎》課程教學大綱并沒有本質區別。而正是這種“無本質區別”的教學大綱使非專業《會計基礎》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
教師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安排其實依賴于教學大綱。相同的教學任務、相似的教學安排,導致在非專業會計基礎教學中,出現教師教學目的不明確的現象。而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會直接將這種“不明確”的信息傳遞給學生,致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模糊,失去學習的興趣。
非專業會計學生與專業會計學生對會計基礎教學課程的需求不同。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在《會計基礎》課程中僅需要掌握會計基礎知識:會計要素、核算方法、設置賬簿、登記賬簿等等,其他的會計知識將在后續的《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財務報表分析》等課程中逐漸學習。
而對于非會計專業同學來講,掌握分析財務報表、業績評價和利用財務信息進行決策等能力更為重要,比如分析資產負債率、作出最佳的訂貨決策等,也就是——學習《財務報表分析》、《管理會計》等課程的相關知識對他們而言才是最為重要的。
當然無論哪個專業,學生在學習財務報表分析之前都應該了解會計的基礎知識、知悉財務信息的形成過程。只有在這些知識掌握的基礎之上,才能開展財務報表分析等內容的學習。但在查看非專業學生的后續課程安排后,筆者發現非專業學生并沒有安排《財務報表分析》、《管理會計》等課程。這樣的課程安排不利于非專業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財務分析知識體系,真正擁有財務分析能力。
對于我校非專業學生,《會計基礎》課程安排課時較少(我校現為40課時,較原來減少了8個課時),時間尚不足以供外專業學生學習掌握基礎會計知識,更何況來學習財務分析等相關知識。
這樣的安排本意是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非重點或次重點內容不講或少講。但現實情況往往是:教學時間不夠,例如會計核算的知識點剛剛展開,學生僅對知識點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并沒有充分掌握的時候就要學習下一個知識點;且由于課時安排過于緊張,講授到重點的內容“財務報表”章節時,將本該為學生認真講解的內容“一筆帶過”。
這樣“填鴨式”的學習進度使學生不能夠真正的理解和運用知識點,讓他們在后續自學會計知識時不能理解會計信息的形成流程、甚至會對財務指標所展示出的信息產生誤解。學生在經歷填鴨式教學后,往往會失去對此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并對課程的學習必要性產生懷疑。這就與課程設置的本意相反。
上面已經分析,非會計專業人才不需要參與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僅需要具備運用其所掌握的財務信息進行科學決策的能力。但現階段我校非專業會計基礎教材與會計專業的相同,但從教材一項就區分不出非專業與專業的區別。表1是我校現有會計基礎教材的章節安排。

表1 現有會計基礎教材章節安排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會計基礎的核算知識在此教材中占絕大部分篇幅,對于專業學生來說本教材的內容詳細、基礎,易于理解。必然,無論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掌握基礎的會計知識是展開后續學習的根基。
而對于非專業學生來說,本教材的內容過于詳細,沒有突出非會計專業學生在會計基礎課程學習中的重點內容。同時又由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沒有后續課程的安排,教材內容缺乏財務分析部分內容。可見現有我校的會計基礎教材并不適合非專業學生使用。在實際教學中,教材無法突出非專業會計基礎教學特點是教學無法順利完成的一大阻礙。
現有的基礎會計課程考核方式采取閉卷考試,最終成績分為兩個部分: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占70%。現有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平時的上課表現及理論知識的掌握,考核方式枯燥單一。此種考核方式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偏向于理論知識的講解,日常教學中無法培養學生對財務信息的利用能力,考核的方式更無法體現出學生是否已經具備基本的財務信息分析能力。
教學大綱是實施教育思想和教學計劃的基本保證,是進行多媒體教學、教材建設和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依據,也是指導學生學習、制定考核說明和評分標準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是教學中的主心骨。
若想改變非專業的會計基礎教學的現狀,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要體現出非專業會計基礎教學的目的性,同時體現非專業會計基礎教學的重難點。突出會計要素、基本假設等基礎性內容,完整介紹會計信息形成的步驟和過程,簡化會計核算知識,著重對財務分析知識、財務決策知識做要求。并且在教學大綱中,應側重培養非專業會計基礎核算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財務知識的分析及應用能力;應強調案例分析教學,通過案例使學生由被動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主動式的案例教學,通過案例分析能使理實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會計知識和解讀財務信息。
從需要學習掌握的內容來講,我校的非專業《會計基礎》課程的主要內容與會計專業學生的大體相同(主要是掌握會計核算知識,諸如會計基礎假設、填寫原始憑證、填寫記賬憑證、編制財務報表等),重點教學內容上無法凸顯非專業會計人才對財務會計知識的不同需求,不足以應對社會對非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為了使非專業人才更好的適應社會對人才的知識儲備需求,可將現在的教學安排情況選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調整:
第一,可以將《財務報表分析》、《管理會計》等財務分析內容整合成一門《財務分析與決策》課程,并將此課程作為非會計專業學生《會計基礎》的后續課程。這樣可以為非專業學生建立所需的財務分析知識的完備體系,使他們能更好適應人才市場未來的激烈競爭。
第二,可以選擇加大非專業學生《基礎會計》課程的課時量。將會計基礎部分內容、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內容整合編制成校本教材(或講義),通過校本教材(或講義)突出專業與非專業學生在此課程上的不同需求。在一學期的課時安排內,有選擇的將會計基礎知識作介紹,同時利用教材與校本教材(或講義)將財務分析的知識內容傳遞給學生。
現有的考核形式過于單一是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大阻礙。現有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可以將現有的閉卷考試方式變為綜合考核的方式,從以下幾點考核學生最終成績:出勤、課堂表現、小組案例分析展示、結課案例分析論文。
在教學中以分組的方式,每講授一個知識點便向學生提供一個有關的案例,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展示分析的過程和結果,通過案例分享和小組展示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團隊意識和表達能力。
學期末,以提交案例分析論文的形式考核學生對案例的信息搜集能力,對財務信息的分析、決策能力,同時考核學生對本課程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會計基礎》課程為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財務信息、財務知識的好平臺。作為教師,我們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財務分析的能力。非專業的《會計基礎》課程改革還有一段路要走,我們要從教學大綱開始入手對教材、考核方式等進行改革,真正的將會計專業與非會計的《會計基礎》教學區分開來,避免非專業《會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趙曉玲,錢光明.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商場現代化,2009(1上):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