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作為江蘇省省會城市,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三角地區特大城市,產業人口要素集聚,各種風險隱患交織,公共安全風險面廣量大,做好公共安全工作責任尤為重大。南京市堅守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把安全發展擺在首位,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態,把責任扛在肩上,把群眾放在心上,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動安全發展,關鍵在責任落實、齊抓共管,完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落實體系。
完善組織體系。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公共安全和應急處置工作,構建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協同抓的組織領導體系,市主要領導擔任全市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動領導小組組長,多次就重大群體性事件預防處置、安全生產、社會穩定、應急管理、環境保護等工作進行專題研究部署,層層壓實責任,抓好推進落實。強化基層安監機構建設,完善街鎮安監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推進機構和隊伍的規范化建設,提升基層監管能力。明確市、區兩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為行政執法機構。
明確責任體系。積極構建目標責任制和獎懲機制,將各區公共安全和突發事件處置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干部選拔任用考核體系,對抓公共安全管控不力、突發事件處置失當的領導干部實行“一票否決”制。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實施“三級聯動”措施,確保責任落實。出臺了《市直各有關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職責清單》,將細化后的安全生產工作職責納入全市39個部門“三定方案”,充分激發部門抓安全生產的內生動力。
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治理,發揮群團組織補充作用,構建以政府為主導、軍民結合、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做法,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⒁苯稹⒌V山等領域技術專家對企業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浦口區積極探索構建社會治理“大聯勤”工作模式,運用信息化系統,統籌調度職能部門,廣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促進各類社會問題的早識別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理。
實現安全發展,治本之策是抓源頭。只有抓好源頭排查和疏導,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才能有效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不安全因素。
突出安全生產管控。針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事故高發態勢,認真查找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及時查處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安全不安全,企業最直接、基層最關鍵,把安全生產責任傳導到企業、傳導到一線,督促企業切實加強安全教育和安全檢查工作。對重大隱患整改不到位的企業,依法采取停產停業、停止施工和查封扣押等強制措施;對非法生產、違法生產、取證后放松管理的,果斷采取措施進行處罰;對因安全生產不落實而引發重特大事故的企業,嚴查重處,真正做到查處一個、警示一批。
突出公共安全管控。公共安全問題,與每個人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關。南京市以開展隱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動為契機,緊緊圍繞影響社會穩定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深入開展“拉網式”“地毯式”梳理,做到摸清底數、掌握情況,確保矛盾早發現、糾紛早調解、問題早解決。針對全市大型活動多、高層建筑多、公共交通系統發達等特點,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力度。近年來,成功保障國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動,開展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綜合治理,實現地鐵等公共交通系統的安全運營,社會運行秩序良好。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必須依靠創新,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開展安全領域技術攻關。南京市科研院所多、大型企業多,具備發展安全產業的條件,全市注重相關領域的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持續加大投入,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進一步轉化為安全發展優勢,實現科技興安。面向當前公共安全保障的突出問題和重大需求,重點圍繞共性基礎科學問題、安全信息系統、社會安全綜合治理等方面的關鍵科技瓶頸問題開展研究和應用示范,建立公共安全風險防控技術體系。
推動監管手段創新。技術創新推動監管手段創新。秦淮燈會期間,全市創新運用熱力圖、關鍵詞大數據分析等信息化安保手段,保障了創歷史最高紀錄的69.6萬觀燈客流平安有序。針對全市軌道交通“點多、線長、面廣”的態勢,不斷強化地鐵“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在重點部位加裝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全過程監管。在公安系統全面推進“空中三道防線”(公共無線上網場所管控系統、城際熱點系統和社會面圖像監控系統)和“地面三道防線”(警務工作服務站、查報站、公安檢查站)建設,完善全市立體化、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打造“互聯網+”新模式。加大“智慧南京”建設力度,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有效整合公安、交通、衛計、建設、安監、水務、城管、氣象等專業指揮系統,打造全市統一的應急平臺。推進應急信息資源“一張圖”建設,不斷提高公共安全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公安系統通過“微警務”打造“互聯網+政務服務”,關注人數達430萬,提供服務607萬次,形成了廣泛的品牌影響力。
強化預案管理。出臺預案管理辦法,強化預案動態管理,完善優化各級專項預案、部門預案以及企事業單位預案,每3年修訂一次,全市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全覆蓋的預案體系。全面推行預案簡本化,落實重點崗位“應急處置卡”制度,較好地實現市總體預案與部門預案、部門預案與配套子預案、政府預案與重點行業領域企業預案之間的有機銜接。
強化應急力量建設。抓好市、區兩級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和專業應急隊伍能力提升,全市建立了15支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118支街鎮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立了以消防綜合應急救援隊伍為骨干、各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主體、專家隊伍為支撐、社會救援隊伍為補充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
強化實戰演練。堅持平戰結合、貼近實戰的要求,每年制定應急演練計劃并積極推動實施,強化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綜合演練,重點開展桌面演練和“雙盲”演練。每年市、區各部門和有關單位都要開展形式多樣、應對各種突發事故的應急演練,檢驗政企、地企、社企聯動協調能力,切實增強公共安全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
強化信息研判處置。針對矛盾沖突多發頻發態勢,加強規律研究和信息分析,對事件和事態作出準確判斷。堅持強化部門應急聯動,建立市應急、公安、安監、環保、衛計、水務等部門信息共享機制,成功處置“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等重大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