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到市安監局工作十個年頭,可以說嘗遍了安全生產的酸甜苦辣,深切感受到:從事安全監管工作,是在眾目睽睽下做最艱難的事,是在無聲處防止驚天動地的事發生,也是在某種程度上以得罪人的方式做著積德行善的事。
安全是老百姓亙古不變的期盼,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我曾去過許多事故現場,經歷過事故善后,接待過受害人家屬,感受到事故對家庭、對企業、對社會造成的巨大傷害。有一次,我在興化走訪一家農戶,老夫妻倆一聽我是安監局的,拉著我訴說傷心事,在一起生產安全事故中他們失去了唯一的兒子,留下了一個小孫女,如今老人年邁體弱,沒有勞動能力。“頂梁柱”的轟然倒下,對這個家庭幾乎是“滅頂之災”。每次看到月度事故統計報表,我都不由地聯想到那些冰冷的數字背后代表的是一條條鮮活生命的逝去。人民群眾的福祉以安全為基礎,沒有安全感哪里還會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安全生產沒有局外人,抓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最大的民生、最大的穩定。安全生產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更需要用我們安監人的“辛苦指數”來提升群眾的“安全系數”和“幸福指數”,也只有安監人的“多流汗”才能換得群眾的“少流淚”。
2016年“4·22”靖江德橋倉儲火災事故,是泰州市近幾年來影響最大的一起生產安全責任事故,一個小的火星瞬間引發了漫天大火。那天,我站在熊熊燃燒了17個小時黑乎乎的球罐面前,切身感受到安全生產是“易碎品”,必須始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如坐針氈,再怎么嚴格、再怎么苛刻都不為過,要用“一萬”的努力來預防“萬一”的概率。泰州市是全省危化品監管壓力最大的地區之一,涉及高危工藝企業85家,構成重大危險源企業73家,又大多瀕臨長江,不出事則已,一出事極可能是群死群傷。為此,我們防治結合、標本兼治,深入開展大檢查大排查大整治,努力構建風險辨識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同時,堅持“寧聽罵聲、不聽哭聲”,以執法年活動為抓手,從嚴打擊非法違法行為,有力推動了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平穩好轉。
世間萬物,生命唯貴;百業興旺,安全最重。安全生產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和底線,必須以最堅決的態度堅守。但在日常工作中,一些企業安全意識淡薄,“三違”現象屢禁不止;甚至有些老板寧可事后花錢“善后”,不愿事前花錢“防災”。安全生產最關鍵的在于企業主體責任,只有扭住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牛鼻子”,才能真正抓好安全生產。為此,我們在全省率先推行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三項清單”,編印《工作指南》免費贈送企業;細化動火、罐區、涉氯涉氨等18類重點作業、環節、場所的隱患排查要點,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讓企業“按圖索驥”“照單抓藥”;同時,創新實施企業主要負責人述職質詢、集體談心談話、“黑名單”管理、企業違法行為積分動態管理等制度,不斷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有效增強了企業主動自覺抓好安全生產的內生動力。
對安監部門而言,監管是手段,服務是宗旨。建立局班子成員掛鉤聯系重點園區和企業制度,實施“一線工作法”,政策服務上門、專業指導到位;政府購買服務,推行“安全保健醫生”制度,定期到企業指導;聘請中國化學品協會等專業機構為企業安全“體檢”“義診”,三年服務企業410余家;開展“送學到一線”,到揚子江藥業等20多家大企業上門開班,培訓2萬多人次。去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與高港高新區臺資企業泰州臺陽涂料工業有限公司的“親密接觸”。該企業的危化品安全生產許可證原本10月9日到期,按規定企業必須提前3個月做好換證準備,但9月19日企業才申請換證,我們在9月22日核查發現其與東側鄰廠安全距離不足。為不影響生產,25日我們會同高港高新區管委會協調鄰廠整改隱患,27日集體會審,29日去南京報審,30日下午又冒雨回訪企業。最后,省安監局按期為企業換發了證照。為此,臺陽老總何國維送來一面錦旗,上書“安全衛士情系企業、執法先鋒為民解憂”。事實證明,安全監管執法與企業不是“冤家”,我們與企業保持既親又清的關系,既強調“安全無小事”,當好執法者從嚴監管;又強調“服務皆大事”,當好“店小二”從優服務,用“接地氣”的舉措贏得了“對路子”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