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市行政審批局圍繞全省深化“不見面”審批改革的要求,充分發揮“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優勢,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審批服務模式,依托江蘇政務服務平臺的“身份認證、外網受理、內網辦理、快遞送達、電子推送”功能,拓寬服務渠道,探索建設項目專家網上技術審查新途徑,并配套開發了建設項目和現場核查“專家管理系統”,實現了項目審批的全流程“不見面”。
(一)堅持目標導向,構架審批流程。市審改辦將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建設項目安全條件審查、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審查等項目審查事項列入公布的第二批“不見面”審批事項清單。在推進網上“不見面”安全審查方面創新機制、規范流程,從審查專家的規范管理及項目審查的網上全流程兩方面著手,組建南通市行政審批項目審查及現場核查專家庫,并以江蘇政務服務“一張網”為依托,構架形成了“網上受理、專家在線審查、處室審核、領導審批、快遞送達”的“不見面”審批新流程。
(二)堅持問題導向,落實倒逼機制。市行政審批局自運行以來,組織相關建設項目審查和現場核查時,一直依托原行政主管部門的專家,對專家各項數據指標的管理存在不規范的情況,故亟需專門建立行政審批項目審查、現場核查專家庫,完善專家信息。2017年4月市紀委在履行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檢查中指出行政審批局專家抽取程序不規范等問題。市行政審批局即知即改,制定專家抽取規則,規范專家使用流程。
(三)堅持試點導向,打造南通品牌。南通市作為市級行政審批改革試點,在集中行政審批改革中已經打造成為審批環節少、行政效率高、發展環境優、市場活力強、群眾滿意度高的先進地區。推行“不見面”改革后,全省都面臨著審批專家隊伍匱乏、無法打破項目集中會審模式等問題,市行政審批局努力探索改革新途徑,籌劃項目“不見面”審批的新思路,構建成閉環式管理、信息公開、“互聯網+政務服務”的“不見面”審批全流程,在全省放樣,努力打造“南通品牌”。
(一)摸清家底,精準發力。市行政審批局對事項、專家的使用現狀、匹配度進行了全面梳理,為改革決策提供了基礎數據。梳理后發現,一是專家供需缺口大,審批涉及專家審查或現場核查的事項多、辦件量大,每年有三百余件需要專家參與審查,而目前能服務于審批的專家不足30人,數量懸殊大;二是專業匹配度不高,建設項目尤其是化工建設項目危險系數高、工藝設計復雜、專業性很強,而目前專家僅按照大專業劃分,未進行細化,導致專家與項目的專業不完全匹配;三是當前專家審查側重監管,依托原有行政部門專家隊伍的專家更側重從隱患排查、安全管理等監管角度出發,而項目審批和現場核查時應注重比對是否符合法律、法規、標準的相關要求,目的不同導致目前專家審查時把握方向有可能發生偏移。
(二)制度先行,規范管理。堅持制度先行,逐步完善專家庫建立和“不見面”審批工作機制,2017年7月市行政審批局先后制定了《南通市行政審批局項目審查現場核查專家管理暫行辦法》和《南通市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安全審查“不見面”審批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專家的權利和義務,專家考核標準以及相關操作程序。相關制度的出臺,讓專家庫建立和項目“不見面”審批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專家從事項目審查和現場核查的一切活動必須嚴格按照制度要求和程序執行,將專家和審批人員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三)發動廣泛,陽光選擇。為尋得有意愿為行政審批事業做出貢獻的專業性人才,市行政審批局制定了專家的選取標準和聘任流程,讓聘任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整個專家聘任工作在陽光下操作,做到“三公開”:公開廣泛召集,通過政府網站公告、傳統媒體宣傳、新媒體覆蓋等多種渠道,公開向大中院校、科研院所、技術服務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廣泛召集;公開聘任條件,對專家的專業、年齡、職稱等基本要求進行公示,并公布項目審查和現場核查專家要具備的其他必要條件;公開審定流程,專家聘任工作全流程公開,及時向大眾公布初審名單、終審名單、最終聘任名單,接受廣大群眾監督。根據專家聘任工作流程,在全市廣泛征集有意加入審批專家隊伍的數百名報名者中,最終聘任了70名首批項目審查和現場核查專家。
(四)搭建平臺,長效管理。采用“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思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專門開發了一款集入庫分類、系統抽取、在線函審、審管聯動、日常管理、信息互動、電子監察、智能分析以及信用評估等九大功能為一體的“專家管理系統”,該系統實現與江蘇政務服務平臺、南通市政務服務管理平臺、南通市審管聯動平臺等多平臺的信息互通。該系統的構建一方面能實現從企業網上申報、抽取專家、在線函審、企業整改、專家復核、審批決定、快遞送達的網上全流程審批;另一方面專家、審批人員接受內部電子監察,信息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同時為監管部門“事中事后”監管提供有力支撐,政務服務形成全閉環的管理。
(五)體系培訓,提升素養。市行政審批局組織專家培訓,并將在今后專家執業過程中不定期舉行培訓,提升專家執業水平。首次培訓內容包括組織學習《南通市行政審批局項目審查現場核查專家管理暫行辦法》,熟知專家的權利和義務,并重點強調了專家廉潔紀律,所有專家現場遞交《專家廉潔自律承諾書》;對審查涉及的法律、法規、文件等進行全面梳理,編制《專家必看手冊》,專家培訓后研讀,強化專家對審批政策法規的把握;“專家管理系統”操作流程的學習,讓專家們適應在線審查的新模式。
市行政審批局不斷創新思維拓寬思路,積極探索專家評審環節的“不見面”,預期實現建設項目全流程“不見面”審批的服務目標。
通過“制度先行、科學管理、強化監督”的專家管理模式,實現政府部門“管”有依據,專家管理辦法、項目“不見面”審批實施方案等相關制度為規范抽取、使用專家以及專家網上技術審查提供依據,專家使用更規范、更透明;專家“審查評”有標準,不斷為專家提供最新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文件,以及最新的審查標準和打分表,為專家項目審查和現場核查提供最全面的評判標準;聘任專家“用”有結果,聘任的專家為審批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輔助審批人員嚴格把好審查關,進而提高審批質量。
廣大企業和群眾是這次改革的最大收益者。專家抽取的公平公正,審批流程的全程留痕,審批信息的公開透明,群眾對政府更為信任;企業網上受理,審查零參與,批文郵寄送達的便民措施,群眾辦事更加便捷;專家在線審查減少流轉環節,借力互聯網,有效縮短審查時間,審批效率加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