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婉秋
(綏棱縣文化館,黑龍江 綏化 152000)
萊辛曾說:“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凡是為造型藝術所能追求的其他東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須讓路給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須服從美。”這話在抽象原則上看應該是不錯的,但具體到如何理解”美”,我們的看法就同這位德國18世紀美學家的觀點不大一樣了。萊辛所理解的美只是物體的美,而物體的美又只能在形式上見出。對于美術中的形式美問題,我們也十分重視。但是,我們所理解的美絕不僅僅限于形式,而且還要關系到形式后面的意義。
美是客觀的,現實美在于客觀的現實事物本身,藝術美也在于作為客觀的社會文化的藝術作品本身,美在欣賞者的主觀意識之外,而不在于審美主體的主觀意識之中。現在的問題是:客觀事物的美是怎樣為人所認識的?人為什么能夠欣賞美的事物,認為它們是美的?這就涉及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問題。
審美關系,是人與現實諸關系中的一種。人與動物不同,”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人類從誕生時起就幵始自覺地、有意識地把自身同自然區別開來,并且把自然當做對象,從而與自然發生關系。在這一關系中,人是作為實踐者、認識者的主體,自然則是作為主體實踐、認識對象的客體。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最基本的是實踐關系。通過生產實踐活動,主體的人作用于客體的自然,客體的自然又作用于人,于是建立起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除了與自然發生關系外,人與人之間還同時發生相互的關系,產生了社會關系。即是說,生產勞動實踐使自然發展成為社會,使自然的人發展成為社會的人,使自然成為“人化的自然”。社會是由生產實踐過程中人和人的關系所規定的,這種生產實踐過程中人和人諸關系的總和,就構成社會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隨著人和社會本身的歷史發展而產生出各種形態的人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如宗教的、審美的、科學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關系,等等。
明確了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之后,我們再來看人的美術活動。美術創作活動實質上就是一種積極的審美認識與審美創造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作為審美主體的美術家,在實踐中發現和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美,經過他的主觀審美意識的改造,創造出新的審美對象,即美術作―。相對于欣賞者和觀眾來說,美術家創造的這個新的審美對象即美術作品,又成為一個新的審美客體,它的美作用于另一些作為審美主體的觀賞者,引起觀賞者的美感。在不同的關系中和不同的條件下,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但在一定的關系中,客體的美是主體美感的根源。是美決定美感,而不是美感決定美。在美術創作活動中,現實生活的美是美術家審美認識和審美創造的根源;在美術欣賞活動中,美術作品的美是欣賞者美感的根源。
歷史上關于這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甚至是針鋒相對的看法,當代美學界也在不斷提出新的設想,這里都不去評說。我們主要圍繞美術和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就這個問題做些簡單的回答。
美術是社會生活在美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在我們又說,美術是美術家審美意識或審美觀念的一種表現形態。這二者不是相互矛盾嗎?不是的。前者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后者是從美術家的角度來看,看問題的角度雖然不同,但結論的實際內容卻是一致的。因為,美術是通過美術家的審美意識反映社會生活的,那么美術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就是美術家所感興趣的,所關心的,所認識的生活。而美術家的生活所依據的只能是他周圍的社會基礎、社會環境、社會關系,因此,他的審美意識依然是一種社會性的意識。從整體上講,任何主觀意識,包括人的審美意識,都有客觀的根源,社會的根源,是客觀的社會現實生活的反映。所以從根本上說,審美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美術是美術家審美觀念的表現形態,與說美術是社會意識形態,二者是不矛盾的。
美術家正是根據他對現實生活的審美認識,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的,他的作品所表現的是他自己的審美觀念,是他的“胸中之竹”。在這層意義上講,也可以說,美術就是美術家的一種自我表現,但應是為著審美目的、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審美創造的一種自我表現。美術家在這種自我表現中,把美展示給觀眾,把丑揭示給觀眾,把他對社會生活獨特的審美認識和審美評價傳達給觀眾,使觀眾在欣賞他的作品時感悟生活的真理,得到審美享受,受到審美教育。因此,美術是美術家對現實生活審美認識的集中表現形式。而優秀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則是美的高度集中表現。
美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它是現實美的反映,也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反映;美術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它又是生產美術作品、創造藝術美的;而美術作品一旦創作完成,它就成為一件物態化了的社會文化資財,成為欣賞者即觀眾的審美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