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勤
(江蘇 宜興 214221)
紫砂陶,是一種典型的手工藝陶器,是中國陶瓷藝苑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紫砂陶刻的起源紫砂陶刻藝術和造型藝術是宜興紫砂的兩支主要命脈紫砂陶刻在明代萬歷年間日漸風行,時大彬之秀麗,沈子澈之渾樸,陳子畦之飄逸,皆負盛名。追溯悠久的宜興紫砂發展史。
早在清嘉慶年間,紫砂陶刻裝飾藝術便開創了藝術的鼎盛時期,文人壺與陳曼生在紫砂藝術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紫砂陶刻裝飾藝術曾經如此輝煌,當“字隨壺傳、壺隨字貴”成為佳話。紫砂泥制成坯,易於刻劃。藝人用竹刀嘗試過,坯之干濕程度要恰到好處,砂之粗細也大有講究,難以把握,因此紫砂陶刻一般用薄刃快口之尖刀刻劃。紫砂陶以其陶泥的本色和恰到好處的表面肌理。
紫砂陶刻裝飾,最早始于元代有壺銘“且吃茶”、“清隱”、石字草者。它與古代有關陶器刻文同為一種模式,即是制作人在所制陶坯上記上姓名或記上所敘銘文,起初都在紫砂壺的底部刻劃,這是紫砂陶刻的雛形,談不上裝飾工藝。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料,紫砂陶坯上進行無論草、隸、篆、魏碑等多種書體,柳或花卉、蟲鳥、山水、人物等國畫白描,均易于雕刻。顯示出濃郁的質地美,特別是紫砂壺壺身多施以淺刻,以刀代筆,自然流暢,文化味濃烈,紫砂自問世以來。鐫刻是一重要的裝飾手法,陶刻是集書法、繪畫、金石、篆刻等藝術及文化素養融于一體的工藝美術。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別于漆雕、木雕、碑文銘刻利其它陶瓷刻繪。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線條等復雜的造型上進行刻畫。誠然,書畫雕刻是紫砂工藝過程中最后的一道工序,書畫題材的取舍與筆法,基本上與國畫相似。即有書有畫,書畫之外,還有款識印章。只是布局略有不同,要按照紫砂陶器各種造型分別施藝,畫面要求清晰而層次分明,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書畫,然后依著字畫雕刻。
陶刻的藝術紫砂陶刻裝飾手法獨特,以刀代筆,將中國的書法、繪畫、金石、篆刻諸藝術融于一體,神韻怡然,彰顯了筆墨藝術與工藝技巧高度結合的高雅風貌,形成了具有民族工藝特色的藝術。紫砂陶刻以陶藝作品為載體,用各種刀法表現書法繪畫藝術形象,以深與淺的刀法,平面和縱深的處理,虛實互輔,剛柔相間,以達到淋漓盡致的藝術表現效果。
紫砂壺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品,素體素身,其裝飾也應體現素面本色。如書畫裝飾以重在形式,線條表現,既不失砂器的本來面目,也能很好地表現書畫金石藝術,達到藝術相通之和諧。紫砂壺裝飾雖說是與紫砂壺發展相生相伴,但“飾”始終是只能從屬于“壺的”主體,是一種壺文化的附加形式。裝飾必須為造型服務,既不能畫蛇添足,更不能喧賓奪主,力求達到裝飾與造型的和諧統一,渾然一體。因此,我們欣賞紫砂裝飾之美,也要認識紫砂裝飾不宜之拙,從而提高我們的欣賞水平。紫砂材質的特殊性,決定了紫砂裝飾的隨意性。給了作者盡情發揮,盡力發揮,盡材發揮其效果的廣闊空間。紫砂材質不施釉,但可以配置出赤、橙、黃、綠、青、藍、紫,也可以配置各種各樣的色泥。如作者能夠對泥色巧妙運用,裝飾得當,并融入作者的情感,便能使作品成為一首詩、一幅畫、一件藝術小品,與地方特色、水鄉特色、鄉土人情,文化氣息緊密結合,息息相關。
一些古樸的傳統老壺的款式可以配上古篆,金文,甲骨文、漢隸的書法作品,反正是根據作品的需要,配上相應的書畫作品,使整個紫砂作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作品更加生動,作品更加富有靈性,加深了紫砂作品的內涵使作品更加富有濃郁的文學氣息,更能表現作品所反映的時代人文氣息,使作品具備了收藏和欣賞價值。陶刻藝術不應只是把書法、繪畫、金石、圖騰等在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現,即使最成功的轉移摹寫也只能算是上乘的工藝裝飾;不管是那一位書畫名家在飾壺時,倘若不加刻意經營,只以自己習慣的內容與形式去裝飾,忘卻了舞臺不同應各有各的深度與空間要求,就算是筆墨技法高超,也只能說是壺上留下了某某名家的墨跡,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藝術品。
紫砂工藝歷經幾代藝人的提高和錘煉,紫砂壺已具有極其豐富的造型,它充實了紫砂藝術的富庫,可以說是集器皿造型之大成,歷史也隨著茶事溶入人類生活所必需,紫砂陶藝就成為人們陶冶心靈,提高文化藝術素養的良師益友,啟迪著人們的高雅藝術情操。
徐秀棠大師在述及他的陶刻觀時說道:「我在飾壺時要隨壺撰寫切茗、切壺、切情的銘文和尋求逸趣橫生的款識以外,還得考慮入壺、入銘、入格的畫面安排。如我為吳群祥所制方正壺上題銘曰:『自成甘苦注方孤』,這里面帶點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