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凌英
(江蘇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自北宋以來,經歷了千百年的完善和改良,由單一逐漸向著多元化發展和深化。作為一件實用品,由于原料的可塑性。逐漸成為了反應民主文化的載體。隨作者的年代以及經歷的不同所體現的內容也是大相徑庭。古時制壺大家以寫實物實實用為主,主要創作一些形象簡潔明了,寓意明確的紫砂壺。紫砂壺是一種無釉陶,它并非完全以釉彩繪畫的裝飾來達到陶瓷藝術中美的效果,而是通過其造型來表示其外觀美。所以紫砂壺,更充滿著文化的氣息。紫砂壺造型之多,文化氣息之豐富,是其他釉色陶瓷品類無法相比的。
造型有造型的神態,紫砂壺造型取裁確定以后,再以工藝藝術的手法表現神態。其中,一個是采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一個是以變化的方法來處理。寫實,是力求形象逼真,變化則是經藝術的處置表現似與不似之間給人以男忘的回味,或給人有動與幽靜淡雅的感受。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的紫砂陶,其本身就深深地植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中,因而,它的造型藝術深受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其在造型上的的藝術美大致體現在線條、式樣、裝飾等三個方面。由此可以引申出四種具象的表達,即方與圓、繁復與簡約、曲線與直線和骨感與肉感。
宜興紫砂泥的礦物組成,屬于含富鐵的粘土——石英——云母類型,其具備了宜興紫砂陶嚴格的工藝要求。紫泥和綠泥都產于甲泥礦中。甲泥礦中甲泥儲量最多,紫泥、綠泥儲量較少,紫泥僅占總量的3%—4%,紫泥是甲泥中的一個夾層,故有“泥中泥,巖中巖”之稱。一般開采出來的泥料需要經過洗泥、風化、粉碎,加水潤適陳腐,然后踏煉備用。現有了現貨化的真空煉泥機又大大提高了煉泥的生產效率。
由于泥性不同,在預熱烘干、高溫、冷卻這一燒制過程中,朱泥和紫砂紅泥在任何一階段中的處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首先,燒制溫度不同,朱泥1000—1040攝氏度,紫砂紅泥1100—1200攝氏度;
其次,預熱烘干時間必須比紫砂紅泥長,因為朱泥的密度高、氣孔小水分不易散發,只能用時間克服這個問題;甚至在高溫帶,時間也要拉長并緩慢升溫,因為朱泥在燒成結晶過程中比較活躍,特別在最高溫時特別劇烈,這是高結晶度泥質的特性;
第三,朱泥的冷卻過程也必須十分緩慢,否則極易炸裂。朱泥壺從泥料制作到燒制成型,成品率大約只有60%左右,這就是連許多制壺名家及成型老手也不愿意多做朱泥壺的原因。
紫砂并不單純是紫色的泥料構成的,它還包括許多顏色。吳騫在《陽羨名陶錄》中說,紫砂有暗肝色、凍梨色、松花色、豆碧色、輕色、淡墨色等等,而以今天的藝術實踐來看,紫砂還遠不止這些顏色,它是完全出自天然,從泥中來,到泥中去,完全是一種“爛若披錦”的“五色土”。紫砂茗壺最本源的裝飾大約應該是一種自我裝飾,或者說是源于自身色彩的裝飾。
紫砂壺成品的色澤,一是取決于天然,二就是窖變。所謂窖變,是指陶瓷素坯在窖火中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多指掛釉產品的釉色變化,紫砂陶內外不施釉,但它的發色效果也會在窯火的變化中出現奇妙的情況。紫泥、紅泥和本山綠泥,因礦區、礦層分布情況不同,其含化學成分,如氧化硅,氧化鋁等含量也不盡相同。入窯燒煉時,會因四季溫差、季節變化遇風遇雨,以及茅草的多寡干濕,燒窯工的發火技能高低發生各種變化,裝窯火路和窯內的暢阻,也都能給燒造器皿的顏色帶來影響。隨著紫泥,紅泥,本山綠泥產量的減少,陶藝家們又采用純凈的陶土添加氧化物作色劑或采用新的礦土替代的方法,配置了許多新泥種,如菜椒泥、純青泥、碧純泥、芒果黃泥,大紅泥等。
書畫素潔淡雅的裝飾,提高了紫砂藝術的身價,展示了東方藝術東方哲學之魅力。早有蘇東坡,晚有鄭板橋、陳曼生……在文人雅士中,數曼生影響最大。素雅的幾何形體、運用點線面的結合構成的壺體造型,有正方、長方、錐形、菱形、梯形、懸膽、張臂、扁長形、方圓組合等。歷代以來的紫砂壺,吸引了不少文人,并步入了高層次文化人收藏、欣賞的藝術殿堂。
紫砂壺藝術造型中,大多數作品的造型都有著精致的外表以及深刻的內涵。一塊塊紫砂泥由制壺藝人之手,通過一些造型和裝飾,極大的豐富了紫砂壺的藝術鑒賞性。
紫砂壺的藝術多樣性不僅體現在形制上,隨著時代的發展,一般具體事物所作的題材已經不能完全得概視其意境化的方面。所謂意境就是通過作者的感受所表現出來的情調與境界,正如詩人即興作詩一般。
中國的傳統審美是崇尚簡約、玄淡的。自然、樸素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紫砂光貨,沒有復雜的層次,沒有艷麗的色彩,突出的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美。它們往往采用簡潔明晰的線條、方圓展示質樸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