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曙明
(江蘇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的最大特點是素質、素色、素形、素飾、不上彩、不施釉,紫砂壺的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近。宜興紫砂陶茶具極為盛行,被譽為各種茶具中的上品,20世紀初到抗日戰爭開始前,宜興紫砂陶器的生產亦頗興盛,有十多座龍窯常年生產,1932年產量仍高達220多萬件。有茶壺、茶杯、花瓶、花盆、砂鍋、人物雕等上千個品種,造型大方,色彩古雅,產品暢銷世界。
紫砂茶具,屬陶器茶具的一種。它坯質致密堅硬,取天然泥色,大多為紫砂,亦有紅砂、白砂。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澤,可利用紫砂泥澤和質地的差別,經過“澄”、“洗”,使之出現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黃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凍梨色等;另外,還可通過不同質地紫泥的調配,使之呈現古銅、淡墨等色。優質的原料,天然的色澤,為燒制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礎。
宜興紫砂從古到今,從造型上分類,有三大類別:一是以幾何線條塊面為主構成的、無任何裝飾的壺器,俗稱“光貨”;二是如瓜楞之瓢形的,俗稱“筋瓢貨”;三是在壺體上裝飾花卉、植物或仿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的,俗稱“花貨”。
這三類造型幾乎包含自然界各類形制的可創性。目前,有的壺體兼有兩種甚至三種形態造型,即在圓形方形壺上再裝飾別的形體,如四方竹段既是筋紋形體,又是幾何形體與自然形體的結合。
“光貨”分為圓形器與方形器兩種。這兩種器型都是以幾何形的線條裝飾壺體的,有的器型本身就是一種幾何圖形。圓形器的造型要達到“圓、穩、勻、正”,即口、蓋、的、嘴、把、肩、腰的配置要協調和諧,勻稱流暢,“柔中寓剛,圓中有變,厚而不重,穩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勻?!?/p>
方形器造型也是以線條裝飾的,即使如一些扁形方壺乍看起來似乎在壺體上沒有看見裝飾線條,但方形器的直線、豎線、肩線、角線、底線,都屬于線條范圍。方形器的造型規則要求達到“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莊重”,“以直線、橫線為主,曲線、細線為輔,器型中軸線、平衡線要正確、勻挺、富于變化”。在線條裝飾中又有單線、復線、凹線、凸線、粗線、細線之分。方形器除口、蓋、的、嘴、把應與壺體相稱外,還要做到“方中寓圓,方中求變,口蓋劃一,剛柔相濟”,不論壺體為四方、六方、長方或扁方,其壺蓋方向可以任意變換,并與壺口嚴密鑲嵌在一起。色澤玉潤,彰顯出“精細見精神,雅素顯雅成”的壺藝韻律。這必須堅持繼承嚴謹的傳統藝術技法,但師古而不泥古,不拘于老的格局、老的路子,在扎實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其他各門藝術,博采眾長,汲取精華,化為我有,自我完善,創造出新的具有獨特的自己風格的個性來。
紫砂光貨藝術經明代時大彬的倡導,清代邵大亨的繼承,經當代顧景舟的發展,在陶藝界有著深遠的影響。紫砂光貨藝術,歸根到底美就美在沒有絲毫的掩蓋,古典大方、樸實無華、美得自然、美的素淡,美得原始、美得雅致,美得實用、美得簡潔明了,只有用心去體驗,才能明白其中的藝術內涵,回味其中的樂趣,就如品紅酒般的,在唇、舌、齒、喉,口腔內不斷享受著。
歷代流傳的紫砂壺品類都有一定的名稱,至今仍流行的還有數十種,如:洋桶、掇球、一粒珠、龍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等。當今,選擇宜興紫砂壺優劣的標準歸納起來,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泥、形、工、款、功”。泥、行、工、款都是屬藝術標準,而功為功用標準,所謂的功用就是指 ,俗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萬物各施其職,茶壺的天職就是要能拿來來泡茶,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說,選擇茶壺時就應該遵循好實用這個原則。
光貨”造型不僅在紫砂領域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而且還促進和發展了書法銘刻等主要裝飾手段的發展,壺底、壺把、壺蓋、蓋唇,無不成為文人、藝人的鈴印的所在;將傳統文化的詩文、書法、篆刻集于一體,更加貼切紫砂陶本來素樸天然的品質,同時將文人對生活、歷史和社會的感悟,刻畫在壺體上并傳之久遠。這是人文精神在物質器皿層面的體現。
有時壺的表面會積茶跡,這就需用養壺毛筆或軟毛牙刷擦拭表面,以保持清潔。這種方法會使壺的表面起一層亞光,人稱其為“包漿”,這種亞光不會因高溫高壓沖洗而褪去,甚顯高雅品位。但也有人為了亞光效果而用油手、油布在壺身上擦拭,一經清潔劑洗滌,亮光隨即褪去,露出塊塊垢疤反而破相,《陽羨名陶錄》云,“而愛護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寶其舊色爾,不知西子蒙不潔,堪充下陳”,所以,切毋將油污垢物沾上壺身,保持壺的潔凈,才能養好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