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乾
(江蘇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自明代正德年間發展以來,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宜興千年的陶文化,為紫砂壺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宜興紫砂據文獻記載,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已趨近高峰,且涌現了一大批制壺名匠和大師。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陳壽珍等等,名人輩出,名作迭現,紫砂壺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什么是紫砂壺的創造“美”,創作者如何繼承傳統,自由地發揮創新的潛能,如何開發紫砂壺造型“曲”之美、裝飾“臉”之美、實用“工”之美等,從而來繁榮紫砂壺藝創新多元化時代。最初的紫砂壺只是以一種日常生活用具身份存在。但經過五百年悠久的歷史,今天它已漸漸地演變成一種藝術——一種融自然與紫砂為一體的民族的文化造型藝術,一種融實用性與藝術性為一體的紫砂藝術。
紫砂壺之所以能以鮮明的特點著稱于世,和它獨特的造型形式和面貌是分不開的,紫砂壺器的造型具有很高的藝術美價值。它蘊含著富有生命力的特定的精神內涵,從造型到裝飾,更多地體現在它的整體與局部的比例搭配上,變化與統一,對稱與平衡,不斷的完善和和諧,形成了一脈相傳的文化特色。
紫砂壺,從造型特點上主要分為幾何形體造型、自然形體造型和筋紋類造型等三類。紫砂壺如按造型分類,可分為幾何形體造型、自然形體造型、筋紋器造型及水平壺和茶器造型四類。紫砂壺可分解為:口、蓋、肩、肚、腹、足、嘴、把、鈕等部分,它們整體的統一是為了獲得和諧、含蓄的目的。多樣變化是為了達到豐富耐看的效果。一種器形沒有了變化就會顯得單調乏味。如果沒有整體的統一,又會顯得雜亂。紫砂壺的造型歷經幾代人的演化和反復修正,達到了現如今的和諧之美,紫砂壺的造型更是層出不窮,體現時代特征,豐富多彩。
造型構成最基本的要素是:點、線、面。構件配置中的體量、空間、使用材質的色澤和質地,把這些同一因素組合在一起進行比對其中的差別,稱其為對比。通過一定的處理手法,把對比的各部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造型有完整一致的效果,稱其為協調。
例如掇球壺在三個圓球中變化中有統一,用大中小疊起的體量變化口蓋字母線過渡協調得可愛生動。
設計造型時,首先是確定一個基調,表現什么形態,分析抓住它的特征。如壺的口、頸、肩、肚、腳、底、蓋、鈕、嘴、把、流等造型的局部處理,對每一個造型的局部認真的反復推敲,有助于完整的表達造型設計意圖,確定表現出造型基調,成為優秀的作品。調整好造型,應十分注重形體的“轉折”部位,線角的變化。外輪廓線的起伏、俯仰和收放,這種過渡手法,就是使形體飽滿、有力,上下貫通一氣。細部是造型精到之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做紫砂人最有體會,行貨與上品之間的差別,有時就一線之差,面貌就大不同了。同款的壺,細部處理的周到與否,整體效果完全就大不同了,玉不琢不成器,這個琢就是精工細作,讓人挑剔,達到耐看、耐玩、耐人尋味的效果。
藝術作品的形式美就如各種礦藏,在大自然中是無窮無盡的。形式美的表現形式是無窮無盡的,如竹子的修長挺拔,卵石的圓潤,水流的宛轉流暢,各種云彩和石紋的千變萬化,水面漣漪的蕩漾,女人的豐滿,曲線的溫柔,直線剛強,豐富的色彩……紫砂壺藝造型博大精深,蘊涵了人文、哲學、宗教、史學、文學、書畫藝術等各種文化表現形式;形成了江南陶都特色的紫砂文化精神;形成了注重整體,體現個性,推崇和諧,修身養性的從藝道德和藝術風格。
宜興紫砂從傳統中創新,必須對造型藝術的進行形制改革創新。宜興紫砂的品種與形制,造型式樣之多之廣,是各種陶瓷品種中最為突出的。
試以紫砂茶壺為例,紫砂茶壺的造型式樣成千上萬,豐富多彩,形式多變,構成絢麗多彩的紫砂藝術世界。宜興紫砂的傳統創新離不開紫砂材質的開發與利用,宜興紫砂飲食著感性美和理性美雙重的內涵,但主要的是感性美。紫砂材質的特殊性,呈現特殊豐富的觀賞效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細英明不膩”。凡是有所成就有所創新的紫砂藝人,無人在紫砂材質的選擇上、配置上、運用上下功夫,將五彩繽紛的陶土,赤、橙、黃、綠、青、藍、紫各色加以配置,經人觀賞舒適的感受,以體現紫砂材質所特有的肌理美,靜態美,古樸美,典雅美。
紫砂工藝的文化內涵,深沉莊重。黑澤深重的紫砂,也包容各類陶瓷的審美意蘊。正是基于這深層的、為常人所難以言傳的審美心理,人們才幾乎不以紫砂為器具之極品,或視為拱壁,或愛不釋手、津津樂道無窮。紫砂器講究造型、形體、線條、棱角、面與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