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志堅
(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學經典著作,被譽為“醫之始祖”。由《素問》、《靈樞》兩部分組成,每部分各81篇。它提出了中醫學陰陽五行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脈象學說以及病因病機學說、診法治則、預防養生等,奠定了中醫學人體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的理論基礎。
《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雖不是論述音樂治療的專門著作,但卻是中國第一次將音樂與健康緊密聯系起來加以論述。它認識到音樂與健康的關系十分密切,可通過音樂的手段進行治療、康復、養生。它將音樂與陰陽五行學說相互結合,將音樂引入醫學領域。據筆者初步分析,《內經》中跟音樂治療有關的文字出現了59處之多(其中《素問》38處,跟音樂治療有直接關系的29處,間接關系的9處;《靈樞》21處,跟音樂治療有直接關系的7處,間接關系的14處)。跟音樂治療有直接關系的文字主要論述了五音與五行、五臟、五情、經絡、陰陽人格體質、五運六氣以及音樂語言與治療的關系,初步提出了中醫音樂治療的基本理論與框架。跟音樂治療有間接關系的文字主要闡述了音樂治療的基本原則、評估的重要性與基本內容、音樂治療的治病機理、情志致病的路徑與過程等。本文將就其中音樂治療原則和音樂治療評估思想做初步的探討。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內容在《內經》中并未指明是音樂治療的專屬內容,而是針對疾病而言的。我之所以將其視為跟音樂治療有關,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內經》將聽聲(聽音)和診脈、察色一起,看做是疾病的診斷方法。
《素問·五臟生成篇》:“夫脈之大、小、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踹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
提出用耳聽聲(聽音)、用指診脈、用眼察色是中醫學的三種主要診斷方法。這里的聽聲(聽音),可指病人自然發出的清濁大小的話語聲音,也可理解為通過一定方式表現為音樂的聲音。①所以,“中醫學將聲音按照高低清濁分為角、徵、宮、商、羽五音與呼、笑、歌、哭、呻五聲,分別與肝、心、脾、肺、腎相對應。在正常情況下,反映了人們情志的變化;在病理情況下,則分別反映了五臟的病變。”②
第二、《內經》將音樂治療和藥物療法、針灸療法、砭石療法、飲食療法、情志療法等一起,都看做是疾病的治療方法。
總之,從整體來看,《內經》中聽聲(聽音)是診斷疾病的方法之一,音樂治療是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因此以下內容理應適用于音樂治療。同時,筆者之所以借用音樂治療評估這個外來術語,將其歸納為中醫音樂治療之中,主要是考慮到《內經》中強調這的些工作都是在正式治療之前必須要完成的基礎工作。這和現代西方音樂治療理論中對病人進行評估從內容和程序上看具有高度相似性。
《內經》中疾病治療的基本原則,能用于指導中醫音樂治療的主要有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標本相得。
《內經》中提出不同地方的地勢和氣候不同,人們的體格、飲食習慣和嗜好也不相同,所以他們所患的疾病也不相同,治療的方法也就不同,如《素問·異法方宜論》寫道“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即使是同樣的病,也要根據不同的發病原因(如天時、地氣、體格、嗜欲等)靈活采用不同的、相宜的方法進行治療,以達治愈之目的,即“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這就是同病異治。《靈樞·壽夭剛柔》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指出人的先天稟賦、性格、體質、身材、陰陽有異,治療上應當有所區別,如“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愿聞其方”。
《靈樞·病傳》還提出“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根據馬蒔、張介賓的注釋,這句話有“治眾人之病,病有不同,故治之亦異也”、“眾人各有其方也”之意③,這就是異病異治。
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同病異治、異病異治,在當時看這是偉大的醫療思想和實踐,即使是今天,它也閃爍智慧的光芒,不但沒過時,而且對中醫音樂治療臨床仍有極強的指導意義。這和西方現代音樂治療中根據對病人的評估而制定出相應的治療目標與計劃是極為相似的。
此原則指醫患關系而言,《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是說病人是本,醫生是標,二者要標本相得。如配合不好,就不能治好疾病。放到中醫音樂治療中,即要求醫生與病人建立起良好的關系,病人與醫生相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這和西方現代音樂治療臨床中強調建立起好的治療關系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代西方音樂治療由治療前的評估、制定長短期治療目標、制定治療計劃并實施、療效的評價四個環節構成,評估是音樂治療的基礎。《內經》中也有此方面內容。我們可從評估的基本內容和評估的意義來認識它。
評估的內容主要有病人的社會屬性、歷史、生活環境、生理狀況、心理狀況等。
病人的社會屬性,主要指社會地位(政治地位與經濟狀況)以及它們的變化情況。如《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嘗富后貧……醫工診之,不在藏府,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等。病人的歷史,主要指必須要了解疾病前后的整個發展過程。如《素問·疏五過論》寫道“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余緒……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明確指出不了解這些的醫生就是一個庸醫。病人的生活環境,主要指飲食習慣、居住環境,如《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病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包括年齡、性格、情緒、思想、欲望等。如《素問·疏五過論》指出“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診必副矣”、“凡欲診病者,必問……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等。
《靈樞·師傳》也寫道,治病時要“臨病人問所便”,要求醫生臨診時,要“問所便”。“便者,相宜也。有居處之宜否,有動靜之宜否,有陰陽之宜否,有寒熱之宜否,有性情之宜否,有氣味之宜否”④,就是指病人的生活環境(居住、動靜)、生理狀況(陰陽、寒熱)、性格與心理狀況(性情、氣味等個人喜好)等方面。
《內經》中不但論述了評估的具體內容,還反復強調評估的意義,將正確的評估視為治療的基礎、醫生必須具備的技術、是否遵循客觀規律。
《素問·疏五過論》中反復使用“必問”、“必知”等字眼,強調在正式治療之前,必須要弄清楚病人的社會屬性及變化、生活環境、生理狀況、心理狀況,在此基礎上才能開始正確的治療。中醫音樂治療中也必須遵循《內經》中的教導,將評估做為制定長、短期治療目標、設計治療方案的基礎與前提。
《素問·疏五過論》中將評估視為醫生必須具備的治療技術的一個內容,是衡量醫生技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是說不懂得評估是因為技術不精通。“工不能知,何術之語”,直言醫生不知道這些,就談不上什么醫術。“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醫生不懂得評估,就是一個庸醫。文中甚至將不懂得評估看做是醫生的過失,詳細列舉“五過”。
《靈樞·師傳》中還將評估上升到是否遵循客觀規律的高度來加以認識。“岐伯曰:……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黃帝曰:順之奈何?岐伯曰:……臨病人問所便”,強調診治疾病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只有順應客觀規律才有可能將事情辦好。順應客觀規律,不僅僅指生理上的陰陽、經脈氣血的逆順,也包括“臨病人問所便”。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較為系統的論述了中醫音樂治療基本原則和音樂治療評估。基本原則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標本相得。音樂治療評估的基本內容有病人的社會屬性、病人的歷史、生活環境、生理狀況、心理狀況等。并且將正確的評估視為音樂治療的基礎、醫生必須具備的技術、是否遵循客觀規律。
注釋:
①關于將聽聲(聽音)理解為通過一定的方式表現為音樂的聲音,使我聯想起當今西方音樂治療評估中的一種方法:音樂即興演奏心理分析(又叫即興演奏評估)。這種評估方法是通過仔細觀察病人的即興演奏(常常是即興演奏打擊樂器或其他簡單的旋律樂器,無需音樂基礎),詳細分析病人演奏的音樂在律動、節奏、節拍、旋律(音階、調式)、音色、音量等方面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精神分析的理論或存在主義理論,對病人的行為、性格和深層心理等特征進行分析。這種即興演奏評估方法同樣可以引入到中醫音樂治療中,作為中醫音樂治療評估方法的一種(當然我們可以根據中醫學原理或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改善或補充).
②謝寧.中醫學基礎[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03):189.
③龍伯堅,龍式昭.黃帝內經集解靈樞[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777.
④龍伯堅,龍式昭.黃帝內經集解靈樞[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