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馨
(山西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常氏家族是明清時期山西著名的商業家族,山西商人雖行商各地,但其商業養成之初卻是在家中。據《山西外貿志》記載:在恰克圖從事對外貿易的眾多山西商號中,經營歷史最長、規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車輞常家。從常萬達開始,子孫相承,歷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7帝,長達150余年。常家商貿的興盛離不開其亦儒亦商的教育方式,在商業發展的同時,常家人反思“子弟生長溫飽,若不勤學,其能免于驕淫乎?”促使常家家族教育進一步普遍化。常氏由經商起家,卻崇尚讀書教育,至十世,已享有“世兼儒賈為業”的美譽,堪稱“儒商第一家”。稱常家為“儒商”,就在于常家的“經商者不僅熟讀儒學經典,更重要的是以儒學恪守的信條,作為品德修養的根本,并將這一根本,無時無處不在地運用到商業活動與一切社會活動中去。”
恰克圖販茶之路十分艱辛,可謂是“家鄉刮風樹梢響,口外刮風雷吼天。四下一看無村店,一片白雪尺二三。不避雪,難顧寒,一片荒草亂野灘。走一天,沒人煙,山高路遠地連天。”在冬季販茶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風雪天氣,就只能“風吹雪打無處躲,只得忍氣下淚點”。
盡管如此,榆次常家仍有一代又一代的族人自強不息,秉承儒學之道,堅持在茶葉之路上行走百余年:第八世的常威曾只身到草原推銷土布,以不怕苦的精神在張家口打拼10多年,掛起了“常布鋪”的匾額;常萬玘、常萬達兄弟自幼隨父親常威在張家口經商,克勤克儉,百折不撓,辛苦打拼,使常家走上致富之路。
山西商人的教育問題可以概括為“山西商人家庭教育”與“山西商人的職業化教育”合二為一的“教育模式”。在商人故里,其教育以家庭教育為主,家庭教育中又滲透著明顯的商業特色,有針對性地融入了商人的職業教育。
傳統中國社會常以“儒學倫理”為主要學習內容,而“儒學倫理”卻有兩大范疇和領域,其一為國家政治之“儒學思想”,其二為民間社會之“行為規范與日常生活”。
山西商人的行為無不踐行著儒家的倫理規范,從這個角度來看,山西商人都可看作“儒商”。常家則以其“亦儒亦商”的教育模式和經商方式成為儒商德育之典范。
常氏家族在人才培養方面充分體現了其儒商的特點。“從明末清初的六七世開始,常家就有了自己的私塾,開創了聘師授業的百年大計。到家業大隆的乾隆、嘉慶、道光三代,家族私塾開辦到17個之多。”常家在經營商業的同時,格外注重族人教育的培養,常氏家族中的經商能人、社會精英、甚至教育人才都出自這種全族公有的家族學堂。
此外,常氏作為山西商人的一個代表,其家庭教育主要體現在生活的點滴細節中,常氏家訓、常家莊園楹聯中皆有體現。
誠信、誠心、忠誠成為榆次常家商業倫理價值的顯著特點,這其中包括了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態度,體現了常家在人際交往、商業往來中的道德思維。九世常萬達“具干濟才……與人交,然諾不茍,無世俗卑鄙齷齪之習;凡往來酬接,一以誠信相孚。”十世常懷玗“深藏若虛也,有良賈風;其億則屢中也,有端木風;持義如崇山、杖信如介石。”常家的誠信從生產到管理再到經營,滲透在經商從業的各個環節。
常家對子女的教育滲透在點點滴滴中,德育思想更是貫穿常氏家庭教育的始終,這種德育文化實際也是常家自覺不自覺形成的道德價值觀念。常家家訓主要涉及:“思叔張夫子座右銘曰:凡語必忠信,凡行必篤敬,飲食必慎節,字畫必楷正,容貌必端莊,衣冠必肅整,履步必安詳,居處必正靜,作食必謀始,出言必顧行,常德必固持,然諾必重,應見善如己出,見惡如己病。”與人交往時必須忠實可信、守信重諾;做事則必須勤懇、恭敬;從飲食開始就必須養成謹慎、節制的處事習慣;“字如其人”,書寫字畫應當如同做人一樣端正;容貌、衣冠的整潔不僅能體現自身的內在品行,還能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社會道德和日常行為規范是必須遵守的,從善棄惡是必須做到的。家訓內容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從飲食、穿衣、書畫的生活細節講到為人、處事、從善的道德教育,無不滲透著儒家的德育思想和行為要求。
常家莊園四亭名曰“德有邦”、“志于道”、“學而思”、“思無邪”,以孔子名言告誡后人,寄托了常氏先祖的殷切希望和諄諄教導。常家莊園楹聯中所包含的諸多德育思想,不僅僅是中國傳統社會中人們道德情感的凝聚,也是常氏一族人生經驗的總結,它更以文化的形式表達了家族教育中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要求。常家莊園貴和堂新院楹聯“能知勤儉享人生千萬福;能節欲榮賢科名成大儒;能孝親爾子孫惟照樣行;能教子后代興隆全在此;能足受闔家歡樂無嗟怨。能謙和遍地人飽暖事多;能讀書延年卻病精神足;能安分得失承通都不問;能忍耐做個懦夫無禍害;能謹言是非爭論不牽連。”勤儉、節欲、孝順、謙和、謹言,從為人、持家、經商等多個方面叮囑后人。這則楹聯言簡意賅,寓意豐富,表達了常氏對后世子女的嚴格要求和殷切希望,也可以說是一種具有教化功能的家訓。常氏家族之所以重視耕讀,不僅僅是因為其亦儒亦商的經營方式,還因為一般商業家庭相對缺乏文化教育,督促子女讀書可利于轉變門風,形成良好家風。
傳統社會中,“重農抑商”成為人們的普遍認識,士農工商的階級排序也成為人們的共識。誠然,這種認識在當今社會仍然存在,而對商人的認識卻不能做簡單的價值判斷。
對于明清時期山西商人的研究,“事實判斷”也應先于“價值判斷”,從商的利弊要用具體材料說話。其實,“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并非絕對的價值判斷,榆次常家就不乏“學而優則商”的成功典例。我們不能簡單地以考取功名人數的多少來決定一個家族或家庭的成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商業家族在經商道路上的突破和在做人、為商方面的成就也是一種成功。榆次常家在經商的同時,重視教育和耕讀,將家庭教育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建造的常家莊園中的建筑楹聯無不滲透著儒雅的氣息和道德教化的身影。
常氏家族為人忠義、仁和、孝順、善良,為商誠信、誠心,時刻秉承儒家道德規范,以大義作為行動的指南,儒商相融,書寫了山西商人一代又一代的輝煌故事,成為儒商德育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