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土家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土家族生活的環境大多與外界封閉,長期的不與外界交流使土家族以宗族為主開展生產活動,并且一直保留著古老的生活習俗,落后的生產力使土家族對大自然保持著天上的敬畏,他們臆造出許多的神靈,通過祭祀活動祈求神靈的保護,梯瑪神歌由此而來,在漫長的歲月里,梯瑪神歌的內容也逐漸豐富,成為土家族的文化象征。
梯瑪神歌是土家族文化的象征。“梯”在土家族的意思是“敬神”,“瑪”的意思是“人們”,“梯瑪”就是“敬神的人們”。梯瑪又稱為“土老司”,是土家族中的宗教職業者,負責祭祀活動并且兼修醫術,梯瑪代代相傳的《神歌》是對土家族文化的傳承。土家族中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多靠口耳相傳,這形成了土家族豐富的歌樂文化。在朱熹的《楚辭集注》中寫到:“昔南楚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足可見土家族當時祭祀時的情形。梯瑪神歌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生活場景也十分廣泛,例如:拜神祭祖、普通的生產勞動、自然現象的威力等。但實際上梯瑪神歌的歌詞大多是固定的,很少有即興演唱的情況。歌詞中有對族中事件的描述,也有對歷史人物的歌頌,還有對巫術以及民俗的描述,經過一代代土家族人的傳承添加,梯瑪神歌算的上是土家族發展的史書。梯瑪神歌的旋律較為簡單,多為三音列或是四音列的結構,調試也僅有羽調試與微調試兩種。在演唱中的節奏多是根據演唱歌詞的內容進行改變,例如:求子嗣時曲調狂放給人一種強悍的感覺;求雨時則是高昂急切,表達出對雨水的迫切需求;若是喪葬則是哀婉悲切。梯瑪神歌是土家族發展的產物,也是歷史的產物。
梯瑪神歌的演唱時需要運用土語進行演唱,但土家族的族人逐漸減少或是被漢族同化,在一九九五年的普查中,土家族中能夠講民族語言的只有十六萬人,到現在可能會講土語的僅剩幾萬人,其中能夠演唱出梯瑪神歌的更是寥寥無幾。
清朝雍正年間,為加強中央集權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土司制度就此終結,傳承千年的土家族失去保護與依靠,土家族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打擊,梯瑪神歌的傳承也遭到強烈的制約與影響。加上土家族不愿與外部接觸的習慣,其生產生活方式也得不到較大的改善,直到新中國成立,土家族才逐漸接受新的物質文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巨大的發展,土家族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也面臨劇烈的沖擊,尤其對土家族人的年輕人影響更加強烈,許多年輕人走出土家族世代生活的環境,又將外部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入族內,給族人帶去強烈的沖擊。在這樣的發展下,土家族中的年輕人不愿意對梯瑪神歌進行傳承,使梯瑪神歌的傳承陷入困境,若沒有保護措施,當土家族中的老一輩族人離去,梯瑪神歌的傳承將面臨中斷的危機。
1.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許多有土家族生活的城市都在對梯瑪神歌進行國家級的非物質遺產申報,申報成功必將對梯瑪神歌的傳承與保護起到積極作用。
2.對梯瑪神歌的內容進行音頻記錄。由于之前土家族人生活方式的落后,導致土家族中沒有文字,而梯瑪神歌的演唱語言都是土語進行,給記錄工作帶來巨大的困難,并且梯瑪神歌演唱時的節奏多根據演唱的內容進行變換,沒有固定的旋律,這些問題都導致了文字記錄的困難,但是如果輔助音頻進行記錄則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將梯瑪神歌的演唱方式進行攝像記錄,再使用文字將演唱的內容記錄下來,或在土家族進行紀錄片的拍攝,通過電子儀器將土家族傳承千年的文明盡可能的記錄下來。
3.政府加大對梯瑪文化的關注與保護,對土家族的青年人進行號召,增加其傳承梯瑪神歌的可能性,相關的文化部門也應該對此引起重視,結合土家族發展的現狀,尋求有助于梯瑪神歌傳承的辦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梯瑪神歌幾乎已無用武之地,但它仍舊是土家族幾千年歷史發展的史書,它涉及了土家族的民俗、民風、生活等諸多方面的描述,是土家族的“活化石”,見證著土家族的興衰,體現著土家族人神共存的文化特質。但因為時代的發展,其土家族傳統的民族藝術以及民族精神都在面臨無人傳承的尷尬局面。土家族的文化亦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中的一支,也是中國發展的見證。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政府與社會也應該對如土家族這種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情況進行關注,保護中國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