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輝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八大山人原為明朝王孫,明朝滅亡,隨之家破人亡,其內心悲痛不已,只好四處游蕩。他一生忠君愛國,不愿臣服于清朝的統治,無奈之下,削發為僧。中年時,其好友邀請到臨川做客,為此非常苦惱,只好到達臨川時裝病發瘋賣傻,喜怒無常,其好友對此也敬而遠之。之后毀掉了僧服,獨自逃亡到南昌。晚年,躲避在南昌附近的北蘭寺,以賣畫維持生機。
八大山人的創作內容很廣泛,山水畫和花鳥畫都有比較高的藝術成就。但其在花鳥繪畫上的成就尤為突出,其在花鳥畫中的創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上最有自己個性的,他的創作手法大多是借物抒情,用象征的手法來表達寓意,用這種方式來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在作品中。創作初期的內容多為蔬果、花卉等題材,作品的畫面特點是精細工整,手法蒼勁有力;到達中期的時候,畫風有所改變,內容上也發生了逐步的變化,題材多以草、魚、蟲、鳥等等。創作手法也不再是工整嚴謹,而是變得夸張奇特,鳥,魚等動物的嘴和眼呈方形,多數皆白眼向天。這些畫的表現無疑是表現出他自己的生活寫照,表達了悲憤,孤寂的心情。
1.萌芽期:這個時期他的作品大多是蔬果、花卉,畫面大多比教工整嚴謹,手法也是蒼勁有力,在造型簡化上,他依循自己的突發靈感,得到凸顯個人情緒的這樣一種形象。在畫面構圖中,他喜歡用幾何物體來吸引觀看者的注意,用一兩個瓜果蔬菜來構成畫面的主體,這種構圖的特點是畫面物體的造型很簡單,物體細節部分的刻畫也很大膽。這個時期我體會到的是八大山人在構圖的簡約和用筆的灑脫,畫面中有一種空靈的意境,筆簡而意周,展現了一種活潑跳躍卻又亂中求穩的意趣。
2.轉折期:這一時期他的心境開始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創作內容開始轉變為魚、鳥、蟲等,風格也是偏向于夸張的手法。在這期間八大山人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人生,最初則是選擇遁入空門歸隱山林,隱于世的情感只能用筆來宣泄。他在這個時期的作品筆法是非常蒼勁的,干皴等筆法躍然紙上顯得非常有力道,也是在這個時期他的作品中出現了平扁的方筆,但是這種筆法逐漸的被他另一種比較奇異張狂的筆法取代了。這個時期他在學習前人徐渭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創新,從而形成了八大山人所特有的一種新的獨特的繪畫風格。在這個階段,他將畫中的物象進行了人格化,用象征的手法和擬人的手法,進一步表達自己當時凄涼的處境和自己憤世嫉俗的心態。
這一時期的作品給我一種悲涼蕭瑟的意趣體驗,這從他作品中形單影只的構圖和枯澀的用筆中體現出來,移情生境的創作方式在這一時期進一步得以發揚。
3.成熟期:這個時期八大山人的藝術手法日漸成熟,達到了他的最高峰。描繪的物態更是用一種極為夸張的手法來表現,而這種變化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八大山人的心境變化是息息相關的。由于這個時期清王朝的統治已經趨于穩定,對于滿漢矛盾采取了相對緩和的政策,也放松了對八大山人這種前朝宗室的追查。這使得八大山人從凄苦的生活環境中慢慢解放出來,因此這個時期他用筆多痛快沉著,且變幻無窮。水墨作品往往筆墨縱橫,或濃或淡,一氣呵成。
八大山人晚年的繪畫風格又一個獨到之處是畫面的精簡,簡單到極致就是世界的真元,所以簡約精妙才是最適合創作的手法,看似簡單的畫面,實則蘊含著非常深刻的內容,不同心境的觀者體會到的內容也不盡相同,用象征擬人等手法將畫面中的各個物態聯系在一起,借畫抒情。晚年的藝術成就更是讓人看到八大山人對于前人精華的繼承,又進行了自己獨特的創新,開創了一個新的篇章。這個階段八大山人畫面中又蘊含了一種生機勃勃的趣味,這種趣味同樣表現在構圖和用筆上面,由于不再受到清政府的打擊和壓迫,他的創作環境逐漸變得不再那么凄涼,這種變化同樣體現在了畫面中。因此這個階段作品中的意趣是積極向上的,也給人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體會。
八大山人獨特的藝術手法和其對繪畫藝術獨特的見解,對于自他以后的中國嘩然產生了深遠又深刻的影響。其中,揚州八怪和海派等,繼承了八大山人反叛的一面,在繼承這種精神的基礎上又大膽的進行自己的創新,使他們以另一種特有的姿態出現在當時的中國畫壇;齊白石和潘天壽等人,則是更多的關注了八大山人作品的意境和筆法等方面,從中借鑒自己需要的東西,從而豐滿自己的作品,這也使得他們成為一派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