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肖輝輝 陳 紅
(山東建筑大學(新校區),山東 濟南 250101)
《人民和總理》是周總理在邢臺大地震后第一次趕赴災區慰問受災群眾。周總理邁著沉重的步伐,神情悲憫走進白家寨,當踏過殘垣斷壁,看到震后殘破家園,無家可歸的人民,緊緊的握著受災百姓的手,不僅給災民帶來一絲溫暖,也把黨的關懷傳遞每一位心中,國家與民眾攜手共度難關。總理親自慰問每位災民和現場視察搶險救災工作。他和藹可親,鼓勵人們不要低頭,必須團結,團結就是力量,他向群眾揮手:“努力加強,自力更生,發展生產,重建家園!”這四句話成為抗震救災的指導方針。
作品充分表達了當時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渴求。作品通過表面對象、形式語言,真實地將廣大人民的苦痛、焦慮與周總理的關懷統一表現出來,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以真實的再現呈現在社會群眾面前。這不但是作者自己心目中的總理形象,更是總理形象在人民群眾心中的體現,這幅畫面充滿了溫情,再現了發生在災區人民歷史舞臺上的災難,把人民的希望寄托在了蓬勃發展的時代。他的作品的現實意義與觀眾產生共鳴,使作者內心的情感和作品達到了事物與事物的統一。
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闡述了文藝的作用。“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要求文藝工作者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優秀作品”;文藝工作者要“隨著時代生活創新”,“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①,通過對《人民和總理》作品的分析,將使我們認識到作品創作的前提是創造真實和社會背景的前提。創造性思維、創造背景、表現手法、表現形式等一系列創造性語言,都源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需求。文藝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產生和發展,不是主觀意識的簡單運動,而是在實踐和文化互動兩元結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這一運動的進程必然帶有時代的烙印,形成了各個時期藝術作品的時代精神和時代特征。
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藝術作品是生活的精神追求和現實的反映。,所以藝術作品具有時間性、歷史性、傾述性、說教性、社會和意識形態。作品的創作、存在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只有真正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文學作品才會有生命力。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是文學作品的深度模式,沒有思想內容的作品則是庸俗而膚淺的。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取決于創作主體的深度、思維方式、創作思維和畫家的自我修養。文學作品的社會需求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符合社會的需要。
“現實是藝術形式來源的基礎,而藝術形式是表現現實的一種手段”②,這是馬克思文藝理論關于現實和藝術作品之間的關系闡述,藝術作品離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時代的影響是產生不出來的。
藝術的真實性應該是馬克思文藝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作品《人民和總理》所具備的深厚的現實條件和文化基礎等生成藝術作品的因素,這幅畫的成功不是畫家憑空想象出來的,是在原有的人物形象身上進行再加工、再構思得到的,其作品的藝術價值要高于作品的藝術處理形式,周思聰的創作更多是關注最普通的廣大民眾,以虔誠的態度來對待藝術,她注重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察知入微,以博大的同情心面對百姓的真實情感,她的藝術作品不只是單純的用藝術手法來表達個人情感,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悲憫的人文關懷。
通過對《人民和總理》這幅作品的研究,不難發現,畫家的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不同的內心的情感世界也會影響其創作。因而作品呈現的內容和表達思想意境也是多樣化的,其作品不僅清新淡雅,還激情四溢,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愫。周思聰的作品其構思主題是生活中常見事物,他把事物歸納提煉,以主觀的思維方式把事物分化重組,加之獨特的思維結構方式,從而創作出具有思想的作品。
在創作過程中,他意識到藝術家是藝術作品的生命。作品雖然具有形體性,但如果缺乏藝術家的情感注入,不能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和觀念,則注定是一個失敗品。從宏觀上看作品可能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社會寫照,從微觀看也是一個藝術家內心的表述,所以作品具有反映多面性,不僅有傾訴性也具有教育性,因而一幅作品也應具備社會責任性。
目前,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更加自由與民主、思想上開放的時代,馬克思文藝理論無論在哪個時期都不會過時,不會跟隨某個潮流,因為它是不斷發展的理論,是適合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征,因為它反應的是一個真實的原理,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是通過長期得探索與實踐發展起來的。我們作為中國當代藝術新一代的創作者,應該認真研究像周思聰等藝術大師的藝術風格,不斷探索新的藝術形式語言。同時,我們要吸納中西方藝術的精髓,從西方藝術中找尋突破,從中國傳統文化廣博的文化資源中汲取靈感,立足在自身民族的基點上,找到文化藝術的長遠價值。
注釋:
①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新華網,2014-10-15.
②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