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浩聰
(沈陽師范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在臨摹中國傳統山水畫之前,首先要了解藝術家的信息,了解他的生活、氣質和繪畫風格,欣賞他們的作品,體驗水墨的畫面,學習如何將古代生活轉化為藝術創作的方法,了解傳統藝術與精神實質。
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起源。山水畫是一種新興的畫,由早期人物畫發展而來的,由于人物畫有成教化的作用,山水畫卻并不能表現出來,因此,山水畫的出現要比人物畫晚,人物畫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增加人物畫面的裝飾性效果而這些形式畫法則是以顧愷之為代表,為了更好的體現人物的神情表現,所以加入的山水的背景,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山水畫還沒有完全脫離人物畫而獨立存在,山水畫只是人物畫的附屬物,起裝飾作用,所以當時山水畫技法極不成熟,是一個簡單的鉤線著色,沒有皴法,山水與人物的比例也不協調,后來,山水畫逐漸發展,成為最重要的繪畫,那是后來在五代到宋時期的事,中國古代文人推崇回歸自然的意義,還有就漢代墓葬中的一些壁畫,畫的是墓主人的生活場景表現,也加入了山水為背景,也就是民間工匠之間的傳播,由于隋唐展子虔李思訓在繪畫創作,從而才使山水畫真正發展起來。這樣兩條線在文人與民間工匠之間的傳播,使山水畫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繪畫,中國山水畫比西方山水畫至少早了一千多年,山水畫最開始的時候實際上是中國歷史思想的一部分,早在七千多年之前,古人使用畫圖的方式來記錄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到新石器時代的時候開始用線條來詮釋文化和意義的概念,不但讓人懂得了工具的美,也讓人在美的形式上有所認知,邏輯的發現和藝術的鑒賞力演繹了人們的眼睛,使中國人的自然和人的模式變得清晰,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象征性的,這種藝術形式形成了對稱、運動等概念。
學習山水畫要從理法開始進行,樹木和石頭的畫法是山水畫技法的最基礎,中國畫的精神格調與境界等各個方面,都離不開理法,這些都是繪畫的最基本的核心,并且是最為重要的成分。樹與石頭的畫法,皴擦點染等這些都是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手法,這些在傳統上稱為“程式語言”,真實可感性,意象性和裝飾性等特點都是中國山水畫的程式語言。一方面強調突出情意,兩一方面又要重視方法和規范有效地保證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文化品格,包含了中國儒家道家等的精神文化和情懷。程式語言具有生發性和開放性,覆蓋面非常之廣,它本身是鮮活的,是要持續發展的,我們對于古人的學習而在于我們隊城市語言的正確理解,只有樹立正確的認識才能順利的實現臨摹和創作的轉換,達到呈現物質的精神和表達個人感情的目的。
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在山水畫中得意完美的體現,它人們對山水畫形式認知的本質。山與水不僅在畫中展現天然的美,也是畫家在欣賞自然體驗大自然的精神和意境的融合,水墨與青綠皆如此,早期山水畫在特定的環境和情況下描述巖石的特點是山石樹木的描繪,嚴謹細致客觀的外形,線條的教學和研究,都受到形狀、體積的需要。綠色山水畫的觀察方法,客觀、合理,優雅的畫面顯示了現實的更重要的因素,當然,這種現實主義和西方古典繪畫對象的形式,質量,顏色和光線,空間,科學的客觀性有根本區別,在這里,形狀的形狀是基于情境的,它不僅是客觀形式的感性本質的感性,而且也為理想理想的理想形態的完善,終極目標是追求精神家園和生命的意義,在體驗和關注自然乃至表現,在生存境遇和心理狀態的變化中,現代山水畫的精神內涵必須改變,山水畫的內容必須由傳統的自然環境,我們望著青山綠水將目光延伸到越來越深邃的空間,歷史文化的關懷和對未來世界的關注是空間的擴展,從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形式語言,形象具體,客觀形勢充滿個性和想象力。
中國畫創作的前提是文化的立場正確,為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中國畫特點和自律性。中國畫有臨摹到創作之間還有重要的寫生一步,這三步缺一不可。國畫創作過程的“神化”兩次,第一次是一個神話的感覺,第二個是神話筆墨結構。國畫藝術非常強調狀態,藝術還包括生活個性藝術人格的轉型問題,一個人的個性與他的藝術個性并不相同,生活中的個性要在畫面中體現出藝術風格,然后做到具有完美的審美水平和內涵是比較難的,生活中人們的個性轉變成為藝術風格要經歷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感悟生命境界和筆墨真理的過程,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和本質,只有筆墨的運用創新了,中國畫就進步了。在練習基本功的同時還要發現并改正自己的缺點,李可染先生曾說過,人的進步有兩條,一是要增進自己的特長,二是要改正自己的缺點。在繪畫中缺點就是自己感覺不好畫不會畫的地方,繪畫創作就是在改正自己缺點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的。創作的過程很漫長,但必須要堅持,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并且要積極勤奮,只有堅持和勤奮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才能夠使這些作品更加具有欣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