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愛蓮
(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文化館,廣東 肇慶 526000)
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主要是指廣大人民群眾自我組織、開發、娛樂的群體性社會文化,是一種以自我教導、自我娛樂為主導,以群眾群體為主體,以需求精神娛樂為目標的一種社會歷史現象。
伴隨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文化建設必將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與日遞增,文化服務部門作為當下基層人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在新形勢的背景下,如何在文化服務部門中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是當下的首要任務。
制定群眾文化服務工作的標準化流程,打造出以實現社會公眾滿意度提升的工作指標,并創設完備的績效考核模式,對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所組織和開展的各項群眾文化工作的公眾滿意度程度加以系統評價。
注重對優秀群眾文化服務品牌的打造,創設各種形式的群眾文化志愿服務內容,對群眾文化服務內容加以細致區分,對本地區內的優秀文化服務資源加以深入發掘,使基層文化站所具備的群眾文化服務一線陣地的效用得到真正彰顯,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讓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廣泛地參與到群眾文化工作之中①。
使現階段群眾文化工作搭上信息化技術的東風,在現有公共圖書館、基層文化服務部門的基礎之上,實現對前述群眾文化服務載體的軟硬件資源的升級,進而搭建起現代化的信息化群眾文化服務體系,以此實現對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效度與效率的雙重提升。為廣大群眾文化志愿者搭建信息化數字媒體平臺,并以此為基礎創設數據庫,以便讓群眾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在信息化技術的輔佐之下變得更為高效、更為專業。
為了確保群眾文藝創作活動能夠實現持續的發展,因此,必須對此項活動加以科學的引導。各級文化主管機構在對待這個問題上,首先要從制定完備的群眾創造隊伍管理制度著手,同時,依托各項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業余藝術創作人員的生活境遇得到改變,并能夠在此基礎之上堅持文藝創作。各級文化主管機構應當為群眾文藝創作隊伍搭建有益于其文藝創作水平提升的平臺,為其創設廣泛的交流契機。
根據以往的工作開展情況表明,隨著群眾文藝創作人員必須之間的專業交流程度加深,有助于使以往處于分散狀態的群眾文藝創作人員擰成一股繩,從而能夠達到群策群力的效果。
此項工作所應當遵循的進路為:各級文化主管機構第一步的工作方向為全力打造一支群眾文藝主干隊伍。通過這支隊伍的問世,將有效地凸顯出其所具備的骨干帶頭效用。還有就是,通過這支隊伍文藝創作能力的進步,將實現對其余從事業余群眾文藝創作人員的激勵和啟發,從而讓群眾文藝創作活動能夠從整體上更上一層樓②。
另外,各級文化主管機構要致力于對群眾文藝創作新人的扶持,并為其提供同高水平專業人士的交流和學習契機,以此來幫助其更好地成長,進而達到豐富群眾文藝創作隊伍人才儲備的目的。
受歷史原因的影響,國內公眾對于淺顯易懂的文化內容更易于接受和認可,原因在于,此種類型的文藝作品,無論是從其所承載的價值觀賞,還是在行文表述上,都同我國公眾的心理較為接近。因此,在接觸這些文藝作品時,社會公眾通常表現出較為強烈的好感。
有鑒于此,各級文化主管機構在推動群眾文化工作的過程之中,應當鼓勵和引導創作隊伍多出品公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為了使文藝作品能夠更好地喚起社會公眾的共鳴,因此,群眾文藝創作人員應當在其所創作的作品中實現對地方特色的凸顯,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能夠讓所創作的作品更為接近當地民眾的生活,進而讓民眾對這些文藝作品產生想要一窺究竟的欲望,如此便能夠實現群眾文藝作品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吸引。
基層文化服務部門應該及時地向廣大人民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法令,并開展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宣傳;運用各種文化藝術手段,組織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指導基層業余文化組織,培訓各種文學藝術人才;搞好業余文藝群體建設,輔導、培訓業余文藝骨干,組建多種門類的業余文藝團隊,開展群眾性文藝創作活動;組織開展音樂、舞蹈、曲藝、書畫、小品、攝影等各種群眾文化的藝術創作;搜集、整理、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建立健全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管理、統籌、聯絡當地各種社會文化活動等③。所以各級文化建設者要充實利用基層文化服務部門的功能,把它變成群眾文化事業的先鋒和導向,在文化事業的發展方向上做正確的引導,在能力上起示范作用,使自己成為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
基于使群眾文化水平提高這一設想,因此,各級文化主管機構應當以打造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作為當前工作的切入點,以此來保持群眾文化活動對于社會公眾的吸引力。
具體而言,各級群眾文化主管機構應當開設各種文藝特長班、輔導班,使社會公眾能夠依憑自己的喜好、興趣來自行選擇加入④。
同時,考慮到我國現階段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因此,各級文化主管機構亦應當給予這部分群體以足夠的關注,如開辦老年大學、老年興趣班等,使老年群體的晚年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求,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
組織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對于滿足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程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并能以文藝的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我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注釋:
①牛東偉.淺議群眾文化活動管理[J].大眾文藝,2014(21):22.
②孫前軍.群眾文化活動三議[J].大眾文藝,2011(01):181-182.
③劉榮霞.以群眾為中心,以服務群眾為天職——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對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J].青年文學家,2017(21):2.
④孫陳超.諸暨群眾文化“四季常青”[J].今日浙江,2005(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