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曉
(椒江文化館,浙江 臺州 318000)
黨的十六大對文化工作做出了重要指導,要求文化工作需與生活相結合,時任宣傳部長的劉云山發表重要講話,為文藝工作者指明了發展道路與方向,就舞蹈方面而言,使得當時的舞蹈工作者大受鼓舞,并且為舞蹈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所謂“三貼近”即是指文藝創作需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將文藝創作融入到實際生活中,為群眾創造出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三貼近”原則不僅為我國文藝界創作指明了發展方向,更為民間藝術提供了深厚的沃土。
1.舞蹈具有動作性特征。舞蹈的表現主要依靠人們的四肢與軀干,通過將諸多的動作結合展示出優美的舞蹈作品。同時舞蹈為視覺藝術與時間藝術的統一,從始至終需要依靠人的形體動作進行表達,不論是“情節舞”還是“情緒舞”都需要使用肢體集中的呈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2.舞蹈具有節奏性特征。舞蹈的產生伴隨著音樂而來,音樂的基本構成要素為節奏,之所以舞蹈可以恰當的融入到音樂中,正是因為舞蹈具有一定的節奏性,使得形體的展示按照一定的節奏進行,給人以美的享受。
3.舞蹈具有抒情性特征。作為舞蹈藝術的重要特征,舞蹈自古肩負著表達人們情感的集中形式。人們一般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內心想法,然而多數時候言不盡意,因此只有通過舞蹈才能淋漓盡致的展現。
4.舞蹈具有虛擬性特征。為反映出社會生活的特殊性,舞蹈創作者必然會采用模擬手法進行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兩種虛擬手法:第一,對人體活動抽象后的擬動作。第二,對自然與社會事物的動態進行模擬抽象。雖然目前國內沒有過多的經驗可借鑒,但是通過上述的模擬方式可以起到“以形傳神”的效果,增強人們對于藝術與生活的向往。
1.選材方面需緊扣熱點。改革開放改變了人們對于社會的關注點,使人們處在一個重要的社會變革期,社會熱點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因此舞蹈創作者在進行舞蹈創作時,必須緊扣時代熱點,同時從熱點中汲取靈感。第一,緊扣熱點,使群眾的舞步跟隨社會發展的腳步。舞蹈《選村官》正式根據這一時代主題創作而成,通過舞蹈將這一熱點展現出來,其中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引起了人們的共鳴,《選村官》這部舞蹈作品獲得了藝術節的廣泛好評,不僅體現出了村官的質樸,更表達出農民對賦予的渴望。第二,緊扣熱點,使群眾舞蹈展現平凡人的身影。
2.舞蹈語言方面需講俗話。第一,群眾舞蹈的結構語言需善于用俗話講故事。具有戲劇沖突的故事可以是舞蹈獲得雅俗共賞的效果。第二,群眾舞蹈的動作語言需善于用俗話塑造人物形象。第三,群眾舞蹈的音樂語言需善于用俗話營造氛圍。不論是何種舞蹈只有搭配和諧的樂曲才能展現出生動的氛圍,群眾舞蹈更是如此。
3.舞蹈的服裝道具盤活日用品。對于群眾舞蹈的服裝道具不能僅體現出漂亮元素,否則不僅起不到節能環保的作用,同時又無法展現完美的藝術效果。例如《選村官》,創作者通過在小板凳這種農村家庭常用的道具上寫出“正”字,使得小板凳既可作為墊坐物品,同時又可作為村委會的計票工具,十分巧妙的盤活了小板凳這個道具,時期不僅具有實用性,更具有象征性,展現出了人們對于民主的渴望。
4.群眾舞蹈的排練表演激發了人之常情。雖然群眾未接受過專業的舞蹈訓練,普遍認為他們的舞蹈排練無法展現出舞蹈所需的思想情感。然而當群眾進行舞蹈的排練表演時,不論是和人都在用心進行,每個人對于自己的角色了然于胸,他們始終從實際出發,為激發人之常情而不斷努力。第一,重視情境引導,以情促舞。第二,重視情感升華,以舞養得。群眾舞蹈的創作者,不僅僅擔負著創作的使命,同時又扮演著舞蹈教育者的角色,對群眾進行道德教育。
不論何種藝術形式,只有貼近百姓生活,貼近實際情況,才能被公認為是最佳作品,才能被廣大群眾接受。因此在實際的舞蹈作品創作中,創作者時刻需注意對上述原則的把握,只有實現了“三貼近”原則,才能喚起群眾的思想,引起群眾的共鳴,成為被世代傳承的藝術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