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震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3)
設計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設計人才,設計市場的變化,需要我們研究新的課程與教學形式,更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思路。通過對課程教學的改革,鼓勵學生藝術思維個性化的發展,在此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具備周密、綜合分析問題、進而全面、合理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在藝術設計教育凸現的今天,從課堂教學到實際應用之間的距離考量著我們教學培養的成果,但當前藝術設計專業課堂教學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1.教學內容上缺乏明確的目的性與實用性。長期以來,設計院校的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基本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很大程度上教學內容偏重理論傳授。另外,相關課程的傳授也基本沿襲多年前的教學內容,過程中雖然突出了一定的專業性,但缺乏專業教學的系統性與實際應用環節的培養,存在要么依然偏于對抽象設計理論的講述,要么內容空洞乏味,教學目的不明確等問題。
2.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創新應用能力減弱。目前,教學模式相對單一成為我們教學的一大弊病。培養中容易忽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與實際應用技能引導與訓練,導致教學最終效果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與教育變革的需要,致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減弱,也就談不上對學生專業的全面培養,更談不上全面完成培養具有創新型的實用人才的教學培養計劃。
3.忽視與其它設計學科的聯系性,未能形成必要的連貫性及實際應用性。當下,社會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相關領域的需求越來越多,這就更加迫切的需要我們培養更多的具有更高應用價值的應用性設計人才,在專業培養上,應更加注重社會職業一線的人才需求以及行業發展的需要,銜接好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從校園到社會、從學習到應用的整體過度,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的人才培養目標。
1.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形成真實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采用討論式、情景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積極與教師形成互動的問題式與模擬現場式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識,掌握相應技術,在授課過程中采用啟發性,引導性的方式,有目的的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2.采取多元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建立新的教學內容體系,旨在注重實訓技能培養,強化實訓課程的比重。構建理論知識與模擬實訓相結合的課程內容體系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學體系,同時采用科學先進的教學手段,綜合運用科學的現代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媒介形式。
3.構建系統的課程體系,加強評價體系與成績評定。課程建立高質量、規范齊全的大綱、講義、課程學習書目及各類信息資料,并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給學生以便其學習和查詢。課程考核方式與考試內容向綜合能力考核轉變。并通過教務管理平臺對課程建設過程進行有效監控,采取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評估方法,對課程建設質量進行有效的監控與評價。
首先,本著與就業行業緊密結合,與專業市場緊密相關,與職業生涯設計緊密相連,側重于應用技能的培養與訓練為宗旨,全面貫徹“一綱多本”的教學理念,增強實踐課程與實際應用培訓內容所占比重,改變只注重理論知識傳授,而忽略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教育偏差,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重點培養學生專業技術綜合能力及實際應用能力。
其次,在教學模式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過程中以學生參與為主,課堂講授為輔,著重采用重點問題集中討論的方式對疑點、難點深入探究的方式并采取針對具體個案細致分析的方式,構建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師生互動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及全面妥善解決問題的實際綜合能力與素質,以增強及適應踏入社會時候的行業實際需要。
最后,在教學組織形式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施“組織教學、服務學習”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并同步構建實施包括自學討論、能力訓練及實踐實訓在內的學生自主學習體系等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將課堂形式由大課變為小課、小課變為座談;積極展開課堂討論與參與實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教學改革實踐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學生具有不斷改革與開拓的創新精神,使其在藝術設計專業的實際應用與專業課程教學中發揮必要作用,最終形成一套能夠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應用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在我們共同努力下,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更新。它今后的生存狀態和發展進程,將留給我們更多的關注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