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茴茴
(樂清市陳余華細紋刻紙研究所,浙江 樂清 325600)
本文通過對樂清細紋刻紙的實地考察和多年來從事美術教育事業相結合,探索如何將細紋刻紙帶入課堂教學,如何讓學生更好的傳承和保護當地特色非遺寶藏。
樂清剪紙有七百多年歷史,是剪紙領域中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間文化藝術,樂清細紋刻紙以刻代剪,刀法精妙,挺拔有力,有鮮明的特征,它的圖案細如發絲,功而不膩,纖而不繁,作品題材眾多,美觀大方,玲瓏剔透,表現力十分豐富,頗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被譽為“中國剪紙的南宗代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如何實現“非遺”進課堂,并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樂清細紋刻紙屬于民間藝術,傳統美術范疇,教師必須積極自主的向傳承人,大師學習基本技能,得以傳授學生。在軍事上有句很好的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同樣我認為在教學領域應該做到教師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先行性,只有教師先了解和掌握了這門手藝,才可能極大的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課堂保障性可通過師資的保障,學校及領導的重視,政策的支持等方面來實現。在政策保障上,近日,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通知》積極推動優秀傳統工藝走進高校。旨在通過高校強大的學術理論資源和豐富的優秀人才資源,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這就是政策的保障性支持。在教師培養保障上,學校可向民間聘請傳承人在校教學,或培養教師學習細紋刻紙,在校開展細紋刻紙課程,這是人才的保障。在課堂教學內容保障上,教師要循序漸進,民間藝術不同于其他,它簡單來講其實就是一門技能課,但在掌握技能之前理論知識,技法講解,教師根據學生的吸收能力調整課堂內容,都是課堂教學的保障。
民間藝術重在傳承,對于這種技藝性民間藝術我們不能只是紙上談兵,要讓學生親手去實踐操作,在備課和寫教案的基礎上增強內容的趣味性,不斷豐富課堂內容,結合實際,教師可拿些當地細紋刻紙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運用到實際教學,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熱情。
讓學生對于地方民間藝術不再陌生,除了課堂聽老師講以外,動起手來畫一畫刻一刻,想要學生對其感興趣,我采用將一些傳統題材更換成學生喜歡的卡通圖案,設計具有學生年齡特色的卡通題材細紋刻紙。
第一周:了解樂清細紋刻紙,講解幾種基本構圖形式,及演變與拓展。學生任務:設計幾何圖形的組合與構圖。第二周:工具(白紙、直尺、2B鉛筆、橡皮、圓規、訂書機、蠟盤、刻刀等)在白紙上描繪出構圖的總體框架。第三周:在幾何圖形里分出圖案部分和細紋部分,在細紋部分打制出方格。第四周:畫上主題內容。第五周:教師將細紋畫法課堂傳授。在打了格子的細紋位置畫上喜歡的細紋。第六周:調整整體畫面。放上紅宣紙進行裝訂,準備刻制。第七至十一周:刻制繪畫好的圖稿(四周不一定能刻好一幅,也許需要更久)。第十二周:初出成果。
觀察學生的每一步制作過程,及時調整并做好記錄。
1.因“樂清細紋刻紙”屬于非遺民間藝術,所以其教材及讀物極度缺失,學校可聯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及專業人士,編輯教材讀物,出臺計劃措施,創新科學方法,編寫有關樂清細紋刻紙的校本課程。讓非遺進校園開展的靈活多樣,扎實有效。
2.學校批量購買樂清細紋刻紙需要的工具,讓學生進入實際操作教學。了解認知蠟盤、刻刀、宣紙、擋住等傳統工具,并掌握基本技法,初步掌握刻紙方法,課程中可穿插各派剪紙賞析,及剪紙各種形式操作嘗試。
3.課堂教學僅僅局限于本校課堂內,所以學校更要做好“走進來”和“走出去”兩種學習“非遺”的形式。
認識樂清細紋刻紙,了解其由來,首先“走出去”可到“非遺中心”或“細紋刻紙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欣賞及參觀,真真切切看到細如發絲的細紋刻紙作品,提升家鄉自豪感。其次,學校應主動聯合各級文化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剪紙研究會”等部門協會,積極聯合活動及資料征集,努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深入開展,努力發揮其保護傳承作用。“走進來”邀請工藝美術大師及相關人士進校園,開展講座及實地授課指導,從小培養“非遺”傳承新人。
“樂清細紋刻紙”正是這樣一門課堂,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非遺”文化,體會所承載的人文內涵和藝術價值,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愛家鄉愛國家的自豪感,讓非遺在校園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