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整體上呈現了多元化、多層次、多色彩的發展趨勢,但仍有諸多弊端,比如部分高校仍以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為主,重視活動數量,普遍將重心集中在舉辦文娛活動方面,雖然活動形式多樣化,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缺乏深度、流于形式、感染力不強等突出問題,對學生的教育和啟迪作用十分有限。同時,校園文化建設忽視理論研究,忽視開展一些集思想性、知識性、學術性、教育性為一體的文化互動,忽視與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有效融合,忽視運用新媒體探索校園文化活動的新模式。因此,必須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大學生學知、感知、行知的“知行文化”教育平臺,實現校園文化的特色化、品牌化,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深入傳統校園文化活動,打造“知行文化”品牌
品牌活動的傳播價值、示范價值和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從打造校園文化品牌的角度出發,將有限的活動資源整合到學生參與度、認可度較高的活動中來,樹立精品意識,打造品牌形象,以特色品牌活動吸引人,以優質精品活動教育人,從而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人文品位,最大限度地發揮校園文化應有的教育功能。例如,高校可以開展“知行大講堂”、“知行經典閱讀”、“知行之星”校園評選等“知行文化”品牌系列活動。以校園“知行之星”評選活動為例,可設定活動宣傳預熱、各學院推選候選人、網絡投票、校級評審評定、榮譽授予等各個環節來推進活動。經廣泛征求各班級同學意見而推選出的“知行之星”候選人除了在德才、操行方面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之外,還必須在學習生活、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專業競賽、文藝體育、志愿服務、自強自立等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現或感人事跡,同學們也可以自我推薦,讓自己身上良好的品質發揚光大。候選人可以通過拍攝短片的形式介紹自己的日常行為習慣,通過 PPT、演講等方式表達自己對于知行觀的認識,以及自己在踐行知行合一理念過程中的做法與感悟,同時將自己已取得的成績、榮譽和心得與大家分享。另外在評選過程中要注重投票環節的操作,一是保證活動的公正性,二是要將“知行之星”的影響推廣至更多的同學,讓同學們廣泛參與其中,推動大學生對自身知行觀進行理性的審思,然后知不足、找差距、學先進,逐步縮小“現有的知行觀”與“應有的知行觀”之間的差距。
“知行文化”的校園文化建設,還應重視良好校園氛圍的營造。班級、寢室、社團等作為校園亞文化群體,是大學生活動的主要區域和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主要單元,同時也是各種思想聚集的地方,最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場所,和諧統一的群體文化更是一種潛在的、無法量化的教育資源,因此在建設上也應該追求“知行合一”的文化氛圍構建。一是營造濃郁的學習環境。不斷改善教室、自習室、圖書館、寢室、社團活動中心等場所的設施,并對相關場所進行精心布置,如設置知行文化走廊、教育專欄、名言警句、海報、橫幅、路牌等,凸顯知行觀的學習與學術氣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校園文化的陶冶熏陶。二是通過校園網、廣播站、校刊等渠道不斷向學生傳播知行合一思想,在校園內樹立“知行合一,行勝于言”的新風氣,將知行觀培育融入學生生活的每個場景、每個細節,讓學生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加強對知行合一的認同感,并自覺將“知行合一”當作自身的思想行為準則。
二、開拓新媒體校園文化活動,探索“知行文化”新模式
當代大學生是新興媒體的追隨者和使用者,數字化生存是大學生生活的生動寫照,把新興媒體作為校園文化傳播載體是當前高校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知行觀的必然選擇。目前,網站、論壇、貼吧等被大學生熟知和廣泛使用,已成為大學生活躍的主陣地,類似的社交平臺也不斷地推陳出新,校園文化建設的腳步必須緊跟隨它們。創新“知行文化”模式必須在各交流平臺建立陣地,通過搭建“我們的知行觀”傳播平臺,將影響力擴散至線上。例如可以在平臺上定期上傳校內外專家學者的知行講座視頻,分享知行觀點,引發大學生主動去思考自身知行觀所存在的問題;可以在校園網建立知行觀理論專欄和大學生知行交流論壇,建設能讓大學生與教師、師生與領導干部進行在線交流的窗口,經常發布大學生關注的各種熱點、焦點、難點輿情,對于學生可能出現的或苗頭已露的思想行為問題,應該提前發帖正面引導,理順情緒,在論壇上開展討論,尊重大學生的話語權,縮短與大學生的心理距離,及時化解大學生的知行困惑;還可在網上舉辦“知行答疑課”,強化大學認知與行為的對接,推動大學生把個體認知和動機轉化為良好行動和行為習慣。
校園“知行文化”活動也應該同時擴展和占領自媒體這塊新陣地。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自媒體具有高度的開放性、交互性、自主性。如今,QQ、微信、微博等已經成為大學生偏愛的社交平臺及媒體工具,微視頻、微電影、微小說、微公益等“微文化”贏得了大學生的喜愛,并日漸滲透進大學生的生活。自媒體之所以被大學生追崇與青睞主要是因為它充分滿足了大學生自我表達的需要、求異心理的需要、人際交往的需要,抓住了大學生追新求異的性格特點,激發了大學生輿論參與的熱情。當前,智能手機已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必需品”,大學生只要動動手指,即可做到“現場直播式”的信息發布,“人人皆媒體,人人皆新聞”的氛圍逐漸在校園里形成。對此,高校要大力建立各種自媒體平臺,探索自媒體與“知行文化”活動有機結合的新模式,同時提高自媒體的運營能力,做到“接地氣”使大學生更容易接受,幫助大學生確立起虛擬與現實中的人格統一,更好地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目前,可行的做法諸如建設微信公眾平臺群,以實現“知行文化”活動信息的精確及時推送、學生對信息的有效接收,或者集思廣益,向學生征集最喜愛的微文化活動主題,了解學生的所需所想,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作者簡介:程芹,1980-,仙桃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