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瑤
摘要:從行為主義研究的角度看,任何政治行為都是在某種心理動機的驅使下展開的,政治參與行為也離不開它的心理因素的驅動力,即政治行為離不開政治心理動機的驅使。若想促使公民積極參與政治治理,必須其政治參與的心理動機,然后對癥下藥,才能一蹴而就,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從政治參與的概念出發,通過著重分析影響公民政治參與的政治心理動機,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政治參與;心理動機;可行性;策略
一、政治參與的概念
對于政治參與的把握有兩個基本方面:其一,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對于政治事務的參與;其二,政治參與是人民群眾實現政治權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徑。政治參與行為的發生來源于政治權力主體的個體性與共同利益的公共性之間的矛盾,使得政治權利只有通過作為政治權力主體的個人參與社會政治生活才能得到實現。
由此可以得出政治參與是普通公眾通過各種合法方式直接或間接參與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
二、影響政治參與的政治心理動機分析
從行為主義研究的角度看,任何政治行為都是在某種心理動機的驅使下展開的,政治參與行為也離不開它的心理因素的驅動力。所以要深刻把握公民的政治心理,通過分析他們的心理動機來提出應對性措施。本文將政治參與的心理動機分為四個方面。
(一)政治參與會得到報酬。
政治參與行為的動機來自政治參與主體的個體性與公共利益的公共性之間的矛盾,而矛盾則來源于個體渴望實現自身的政治權利或利益,但由于政治是一種公共性的社會關系,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所以公民試圖通過政治參與行為直接實現自己的政治權利,從而間接達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從分析中得出公民參與政治的行為實際上是將自己的個體利益注入到了公共利益中去,試圖通過這一行為實現自身利益[1]。所以誘使公民參與政治行為的第一大心理動機就是這種參與行為是否會給公民自身帶來直接或者間接的報酬。
(二)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動,結局將不會滿意。
這一心理動機產生的基礎條件有兩種:其一,是現有狀況不合自己心意,而且如果自己不采取行動,那么這種不令人滿意的現象將會持續下去;其二,是在新的決策面前,如果自己不參與政治,那么結局不會令自己滿意,即自己必須采取行動來爭取令自己滿意的結局。大多數情況下,普通公民產生政治參與的動機都來源于第一種情況。因為普通公民受到其自身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的限制,他們對新的決策并不理解,甚至一竅不通,或者認為參與的希望很渺茫,所以會毅然決然的放棄參與;而對于第一種情況,他們是確切的感受到了現有狀況的糟糕,自發的想對其進行一些改變,從而產生了政治參與的動機,這也是出于對自己利益保護的本能反應。
(三)擁有能解決當前問題的知識或技能。
政治參與的愿望要得到實現不僅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政治制度的影響,更受到社會平均文化水平的影響[2]。從政治參與主體的發展變化來看,政治參與的基本方向是從少數人參與到多數人參與再到全體人參與。而這個發展與我國的教育發展是一致的,即擁有解決政治問題知識或技能的人越來越多,并且伴隨著我國民主化社會的構建,政治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我們的國家反而越來越昌盛,這一現象歸根究底還是這些技能使得政治參與得到了效果。一旦政治參與的前提脫離了科學性,變得盲目無知,我國的社會發展將不會再如此迅猛發展。
(四)只要克服較少的障礙便可行動。
在參與政治活動之前,公民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會將政治參與的成本與收益進行比較,如果收益是遠大于成本的,那么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參與其中。這里的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和間接收益,直接收益指的是金錢等的物質性報酬;間接收益則是權利、地位、責任感、成就感及使命感等抽象性回報。如果比較結果是得不償失,需要克服很多障礙才會遇到時,他們會選擇放棄這個機會。
三、針對政治心理提出的促進政治參與的可行性對策
(一)樹立公民政治參與的信心。
將政治參與會得到報酬、政治參與會改變格局和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動,結果將不會滿意這三種影響政治參與行為的心理動機歸為一大類,針對此類問題提出的對策是樹立公民政治參與的信心。
樹立公民政治參與信心要從兩方面出發,其一是讓公民意識到政治參與行為會給自己帶來好處,自己的力量雖然微不足道,但是也會起到作用,并且培養公民的政治責任意識和使命感[3],物質與精神共同發揮作用來促使政治參與行為的發生;其二是政府要提高自己的威信和政治的文明程度,打造一個值得信賴的好形象政府,唯有較高的政治合法性才能吸引公民參與政治,才能帶來較高水平的政治參與。
(二)增強公民解決問題的技能,提高政治參與的質量和科學性。
倡導公民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應該是有指導性的、科學的參與,不是盲目的、一股腦的沖上去,這樣不但起不到解決問題的作用,還會使得決策受到錯誤的干擾,影響領導人做出正確的選擇。大部分公民參與政治活動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權利,或者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利益,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能從全局出發,常常忽略其他人的利益和權利,所以會做出利己損他的判斷,這就影響到了政治參與原本的目的了。
(三)搭建有效的平臺,減少公民參與的障礙。
政治參與的便利性會給公民帶來心理上的安慰,減少政治參與的障礙會使得公民對于政治參與行為有更多的傾向和信心。減少障礙的首要措施就是搭建有效的政治參與平臺[4],讓公民對于政治活動能看得見夠得著。搭建政治參與平臺要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對于基層的公眾,設置參與平臺部門和口頭宣傳是很有必要的,太多的網絡平臺并不適用;對于教育水平高的城市公眾來說,網絡平臺則是最佳的選擇,因為網絡傳播速度快、受眾面積廣,更能適應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郭力鋒.青年社會經濟地位與身份認同是否會影響其政治參與行為——基于西安市的實證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18,28(05):44-48。
[2]孫嘉蔚.當代參與式公民教育的變革趨向[J].當代教育科學,2018(08):3-8。
[3]張濤.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07):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