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偉
摘要:本文以筆者參與蚌埠市教育系統干部交流掛職的親身體會為基礎撰寫,通過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對比職業教育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提出淺薄的意見和想法,以期能夠實現職業教育總體水平提升,共同將職業教育推上新臺階。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共享平臺
2016年11月-12月赴上海市楊浦區楊浦職校掛職學習,期間與楊浦職校的領導、老師們一起學習交流,介紹各自學校的情況,也談論著職業教育異地之間差異。一個月下來,我發現不同地區職業教育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教學模式、實訓室管理、專業群建設、國際化接軌、教材出版、隊伍建設、工作標準、地域文化等方面。
一、教學模式的不同
首先,上海地區的教學模式多以小班教學為主,這是一種精英式的教學模式。當然,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上海招生規模小的問題,但相對優勢在于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掌握每一位同學的優點和不足,針對性的采取教育措施,以保障整體進步,提高教學效率,更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在安徽地區,因為班級學生人數較多,通常采用大班教學,不足之處體現在教師為了如期完成教學任務,勢必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關懷入微,導致班級關注度呈現兩極化的。優秀的學生和“后進”的學生是老師們重點關注的對象,那些相對“老實”的學生就成為了老師在有限時間內暫且關注度不高的對象,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不在老師的視線范圍內,不利于學生的進步和成長。其次,教育資源也是相對缺乏的,大班眾多的學生面對有限實訓操作設備,必然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實操,甚至有些學生整節課都沒有機會練習,導致“學”與“做”的脫離。
二、專業群建設的不同
專業群,就是由一個或多個辦學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重點建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若干個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在上海,專業群的建設已成為一種潮流趨勢,每一個職業學校都著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專業品牌,再以特色專業品牌帶動其他專業的發展。例如楊浦職校,它主要以中餐烹飪與營養膳食、汽車車身修復和動漫游戲等三大特色專業為品牌,近年來,汽車車身修復、中餐烹飪與營養膳食等專業的學生在上海市、全國乃至國際的重大技能比賽中均取得了優異成績。楊浦職業技術學校汽車車身修復專業學生羅良曾奪得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車身修理項目的銀牌。這足以說明專業群建設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在其他薄弱地區,專業群建設還處于萌芽狀態,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然而一個學校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專業群的建設,離不開特色專業品牌的后盾支撐。
三、實訓室管理的不同
以上海市楊浦職校為例,實訓室管理精細化規范化,制定了《規范工具管理手冊》、《實訓工位清理制度》、《實訓工位清理評分表》,由實訓教師負責,帶領學生進行自主清理自己的工位,并在清理完成后對照《實訓工位清理評分表》給學生打分,此分值按比例計入課堂實訓成績,這不僅是學習知識技能也是一種個人素養的培養。在其他地區,實訓室管理不夠精細化,實訓室的清理多是實訓教師口頭形式安排學生清理的,雖說教師已安排下去,但是學生對教師的這種安排執行力度是因人而異的,實訓室并不一定會達到理想的清理效果。
四、國際化接軌的不同
上海市中職學校大多與其他國家有交流合作,這種模式為學生學習知識和實踐技能做了鋪墊,利于培養適應國際化發展的中職人才。筆者掛職期間,楊浦職校接待了韓國驪州大學和驪州高中的交流學習團隊,上海電子工業學校與芬蘭的高職生做了友好交流學習,以及其他學校與韓國、日本等國家學生的互通有無,體現了上海職業教育國際化站位。然而在其他地區,這種國際交流學習的平臺少之又少,國際化化接軌遠落后于發達地區。
五、校本課程體系的不同
上海市每年一屆的校本教材展示,像一股巨浪,推動著無數的中職教師深度的研究教學和專業,并編寫出適應當下教育教學的最新教材,為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做了方向指引和保障。薄弱地區的校本課程體系開發遠不及發達地區。而校本課程體系不但增強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適應性,促進學生改善學習方式,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新載體,促進教師轉變觀念和角色,由實施者努力成為開發者,提高教學能力。
六、師資隊伍建設的不同
師資隊伍建設在上海中職教育中尤為重要,這是職業教育飛速發展的關鍵軟實力,他們多是專家教授、工作室大師、學科帶頭人等,人才濟濟。在薄弱地區,近年來也提倡學科帶頭人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但聘請專家教授、大師工作室的創立和完善尚需一個階段,更不要說發揮高技能人才的集聚并形成技術創新團隊,起到傳絕技、帶高徒的作用。
七、工作標準的不同
上海市工作標準要求較高,工作節奏較快,由于社會競爭的激烈,從而形成了快節奏、高效率的工作作風。反觀薄弱地區,競爭相對較弱,總體工作效率相對低下。
八、地域文化的不同
上海這片熱土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群,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海派氛圍,這為職業教育潮流化、國際化提供了條件。而在其他地區,只有自己本土地域文化作支撐,缺乏與外交流。
綜述,針對以上差異,筆者認為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構建共享平臺。
1.生源的共享。建立合作機制,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實現生源的均衡分配,提高職業教育畢業生質量。
2.精細化管理。相互借鑒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實際的精細化管理模式。
3.專業群建設。著力打造特色專業品牌,以其作為強大支撐帶動其他附屬專業發展,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4.謀求國際化交流合作。搭建區域間國際化交流學習的平臺,促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進程。
5.加快校本課程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小本課程體系,探索符合地域和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打造出品牌特色效應。
6.名師、大師、名校長工作室(坊)的建設。依托大型骨干企業、重點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等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實訓基地,促進人才多元化。
當然,差異的存在反映在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充分和通力的合作才能盡可能的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均衡化的步伐,做到“天下職教是一家”。
參考文獻:
[1]卞建鴻.職業學校專業群建設理論與實踐探索[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陳明宏.訪美游學散記(2012年上海——加州影子校長培訓教育隨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