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飛
摘要:學前心理學是職業學校幼師生的基礎理論課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針對學生學習的特點并與實際工作相聯系,明確未來職業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能,掌握提高職業所學能力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幼兒心理學教學策略的精心設計和選擇是幼兒心理學教學邁向最優化理想境界的必不可少的關鍵一步。
關鍵詞:學前心理學;教學策略;優化;幼兒教育
學前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兒童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的科學,也是幼師生的基礎專業課。作為未來幼兒教育的主力軍,他們認真學習好學前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幼師生的認知規律,從未來職業的特點和需求出發,加深對未來工作和工作對象的認識,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并結合所學內容,對職業進行初步規劃,即有利于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又可以提高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適應性。
一、職業所需知識技能的掌握
幼兒教師是綜合性非常強的職業,這不僅要求從業者對于這一職業有濃厚的興趣,也必須懂得如何才能勝任這一職業。這是學生以后的工作實踐是否能夠順利開展并取得滿意效果、能否促進學前兒童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前提。掌握職業技能也是成為一名專業學前教育者的必備條件。
由于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要以生理發展為基礎,所以學前心理學的學習,必須先掌握學前兒童的生理發展、動作和活動發展的特點,然后再學習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包括感知覺的發展、注意的發展、記憶的發展、想象的發展、思維的發展、言語的發展、情緒和情感的發展以及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等。這部分的理論學習,既要了解相關的概念、兒童心理各方面發展的特點,又要掌握作為一名學前教育者應如何根據這些概念和特點來進行教育的技能。
在這部分教授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以外,還應該使學生明白,未來的工作中,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特點,兒童之間又會存在差異性,他們無論是生理、動作和活動的發展還是心理過程的發展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要根據具體的兒童的具體情況對他們的心理發展進行分析,結合理論課所學習到的知識,選取適當的方法來教育,這不僅是學前教育者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也是提高學生自身專業素養、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提高我國學前教育質量的基礎。
但目前職業院校學生,很多都是基礎比較差,學前心理學這部分的理論、概念的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可能會覺得枯燥、乏味,難以理解。再加上他們本來就很少接觸真實的兒童,對于兒童心理發展以及規律的學習也會感覺遙遠而空洞,容易失去耐心,降低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要根據他們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中可以適當的融合和結合幼兒園的真實案例,拉近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現實的距離,并根據案例巧妙地提出問題,使他們在疑問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這樣子學生就業后便可以得心應手地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二、職業的能力的提升
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職業幼師生在未來的工作中面臨的教育對象是0-6歲的兒童,他們身體還比較柔弱、他們的心理還沒有發育完全、個性尚未形成,這些特點使幼兒教師的角色多樣化,也決定了他們所需具備能力的多元性才能完成教育任務。其中,能夠正確理解和把握幼兒的心理是幼兒教師的必備重要能力,這也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現代的幼兒教育主張要重視兒童,充分發揮兒童的主動性,要使教育適應兒童,而不是兒童去適應教育。要在未來的工作中做好這一點,就必須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夠把握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向以及發育成長的特點和規律,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在學前心理學中,對學生在能力方面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如何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包括學生在未來的崗位上是否具有敏銳的觀察力,理解和把握兒童的心理,并且利用身邊一切的教育資源,發揮教育的合力,解決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實現教育目的。
教學時,要讓學生明確在以后幼兒教育的工作中,必須具備學前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并能夠將所學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成為一名專業的幼兒教師。要使學生對自己現有的能力有著清楚的認識,找到自己的現有能力與學前心理學方面說講到的能力之間的差距,鼓勵他們繼續努力來不斷縮小差距,為未來的職業進行規劃和準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他們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深入對兒童的認識和了解,明確兒童心理正常的發展和教育不是幼兒教師個人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兒童活動的環境中各種資源的相互配合,建立和諧的關系,共同促進兒童的發展。
對于兒童心理的形成與發展產生影響的資源首先是家庭,家庭是兒童最早受教育影響的地方,也是他們的重要活動場所,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觀念、態度、價值觀、思想以及言行舉止都可能對兒童的心理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盡量與家長相互配合,注重和家長的交流溝通,從而實現學校和家園共育,使兒童得到一致的有效教育。除了家庭,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影響的還有幼兒園的其他工作人員、社區等,這些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由于年齡比較小,因此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同時幼兒的識別能力較低,如果受到一些不良好的因素刺激,就會影響到其是否能健康、茁壯成長。
三、優化學科理論的指導性和實踐性
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機會,親臨幼兒園多看、多聽、多想、多用,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如學生在觀察幼兒“注意”為什么容易分散時,發現幼兒“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除了來自外界刺激物的影響和自身的興趣、需要、愿望因素之外,還與“注意”其它品質有關,因為同學們發現有的幼兒“注意”分散時是東張西望,做小動作,而有的幼兒總是發呆,在想其它事情。前者是由于幼兒“注意”不穩定,容易轉移所致,而后者是由于“注意”太穩定難以轉移所致。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了解的幼兒“注意”的特點,提出各種建議和措施,以防止幼兒的分心現象,學生們不僅掌握了幼兒心理發展規律,還懂得了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策略的精心設計和選擇是幼兒心理學教學邁向最優化理想境界的必不可少的關鍵一步。
參考文獻:
[1]羅家英主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李庶泉主編.學前兒童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201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