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莉/山東省威海市高區(qū)沈陽路小學
學校作為全民閱讀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的重要責任。建設“圖書館式”學校,對學校的內涵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新教育”理念引領下,山東省威海市高區(qū)沈陽路小學砥礪前行,全面建設“人在書中,書在手邊”的“圖書館式學校”,探索“圖書館式學校”閱讀課程實踐。
打造校園“最美閱讀空間”。學校依托近八萬冊的藏書,踐行“閱讀立校、閱讀立人”理念。
學校全開放、立體式的閱讀空間名為“iread”(愛悅讀)閱讀空間,主要由“悅讀·彩虹花悅讀館”“閱讀·快樂書吧”“越讀·杏林書齋”“靜讀·閑庭心語”“趣讀·紫藤書苑”五部分組成。在閱讀空間管理上,學校層面著力于頂層設計、搭建架構、分層推進、落實責任制,強調學生自主管理。
讓教室長成圖書館的模樣。學校倡導“階梯閱讀”,打造高品質“班級書柜”,為全校一至五年級的孩子量身定制了契合其年齡特點的童書,出臺了詳細的班級書柜評比細則。書目“營養(yǎng)均衡”,圖書內容體現(xiàn)“真、善、美”的核心價值觀,做到人文、科學與文學兼具;學校設有科學的書柜管理制度及學生閱讀記錄。每年的“世界讀書日”和“孔子誕辰日”,全校舉行班級書柜展評活動。此外,教室里學生閱讀感悟又與“每月一事”習慣養(yǎng)成主題相結合,形成班級主題式閱讀和以閱讀為核心的班級課程。
在沈小,每天都是讀書日。學校把最好的時間留給閱讀,并且將閱讀排入課表。學生每天一到校,便是20分鐘的有聲閱讀;中午是“悅讀二十分鐘”的午讀活動;每周三的早上晨誦新詩,下午是走班課程時間——安排影視閱讀、經(jīng)典誦讀、繪本閱讀等課程。每周至少一節(jié)閱讀課,且學生每天在家閱讀時間不少于30分鐘。
學校不僅把最好的時間留給學生閱讀,還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七彩閱讀”活動。為了創(chuàng)造適合每個孩子成長的“七彩教育”,學校每年的十二月都會精心設計適合孩子成長的讀書節(jié)活動,如讀書會、讀書吉尼斯和新詩會三項活動。此外,其他閱讀活動也精彩紛呈,如讀書演講周、沈小朗讀者、兒童戲劇秀、圖書漂流站、“書家家庭”展、書香少年榜等。這些閱讀活動注重與日常生活結合,盡力達成閱讀中的知行合一。
在沈小,教師須是領讀者。教師是閱讀的領讀者與示范者,學校通過逐步推進、積極引導、獎勵激勵的推進策略,有序推進教師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學校還倡導親子閱讀,定向邀請專家走進學校多次舉辦家庭閱讀講座。
“越讀”就是通過閱讀,讓孩子們像草籽兒一樣,向上生長。學校積極探索兒童閱讀課程的校本構建,把兒童閱讀課程作為語文課程、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晨誦·午讀·暮省”課程。“晨誦”主要是晨間誦詩、日常誦詩、生日贈詩和情境誦詩;“午讀”是指整個兒童階段非學科閱讀,閱讀屬于學生自己的童年書籍。“暮省”是指學生每天在完成學業(yè)以后,能夠思考與反省一天的生活,并用隨筆、日記等形式記錄下來,師生之間相互編織有意義的生活。
“晨”“午”“暮”,是我們根據(jù)課程特點所做的形象化的說法,并不一定要局限在這些特定的時間。學校用晨誦、午讀、暮省的兒童生活方式,將教育回歸生活。
讀寫繪課程。繪本是孩子童年最好的玩具,一本本繪本,在孩子們的童年播下一粒粒最美妙的種子,那是語言的種子、審美的種子、思想的種子。目前,繪本課程已形成系列,如低段繪本教學課程有9月的“學會求知”——《你會寫字嗎》《愛書的孩子》,10月份的“學會感恩”——《最最特別的禮物》,11月的“學會口才”——《胖石頭》《你想要一顆星星嗎》,12月的“學會自省”——《秘密噓噓噓》《螢火蟲去許愿》等。

在沈陽路小學,每天都是讀書日
群文閱讀課程。教師在單位時間內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文章,關注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和速度,關注學生在多樣文章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建構。學校通過群文閱讀示范課、選派部分老師外出觀摩學習和舉辦“群文閱讀教學比賽”等途徑,逐漸熟悉群文閱讀的理念與操作方式,并編訂了《沈陽路小學群文閱讀》教材。
整本書共讀課程。師生共讀一本書,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的有效策略。學校在“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和高區(qū)共讀書目的基礎上,構建了一至五年級整本書校本課程體系。選擇經(jīng)典的、兒童的、分層的書籍,按照“導讀——推進——延伸”的步驟推進整本書閱讀。這個過程注重閱讀的層次,檢視閱讀、基礎閱讀、分析閱讀、反芻閱讀融合推進,注重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評價上重過程不重定性,重思考不重答案,重數(shù)量與品質結合,為每位學生建立“閱讀存折”。學校還設計了“閱讀銀行”,按照自主申報、小組考核、分段認證、校級審核、存入“閱讀銀行”的流程考核與確認,及時下發(fā)讀書成長卡、讀書徽章、閱讀之星獎牌,讓閱讀及時獲得有效反饋。
說寫課程、讀寫課程。“聽說讀寫”是學習語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校以相關課程為載體,以“說”架起讀與寫的橋梁。
組織開展讀寫課程,讓熱愛讀書與寫作的孩子在課外繼續(xù)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如“泰戈爾詩社”,著眼于引領孩子欣賞詩歌;“小古文社團”,通過朗讀而學習一些文言文,厚實學生的古典文化的底蘊。平時的讀寫課程抓住寫作訓練的“切點”,進行作文訓練,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教育戲劇課程。學校每年“六一”舉辦盛大的“戲劇課程”匯報活動,從劇本的選擇、角色的分配、劇目排練到海報制作,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參與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種“先讀后演”的形式形成了二次閱讀,讓參與者大獲其益。
“互聯(lián)網(wǎng)+閱讀”課程。學校以“閱伴”讀書為平臺,參加“閱伴闖關”活動。閱伴的闖關模式讓孩子在不抵觸的情況下,沉浸在閱讀之中。老師只需下載“閱伴教師端”,將班級學生加入,即可組織孩子進行閱讀和闖關。教師根據(jù)閱讀數(shù)據(jù),及時了解和調控班級學生的閱讀。學校為所有教室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一體機系統(tǒng),增強了閱讀時交互性。
全科閱讀整合課程。全科閱讀就是讓所有學科老師共同參與,圍繞同一本書或同一類書,組織引導學生閱讀,使學生將閱讀內容與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學校梳理兒童閱讀課程的關系,用閱讀串起各門學科;除了語文學科之外,數(shù)學、英語、科學,甚至美術、音樂等學科都參與了進來。全科整合課程強化了整體概念,有利于學生聯(lián)通不同領域的知識。
沒有閱讀,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我們始終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而閱讀則能夠給種子以美好滋養(yǎng),并喚醒其所蘊藏的力量。一個校園的教師和孩子都無限熱愛著閱讀,無限享受著閱讀,教育就會自然而然地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