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曹彥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農村小學教師,是我國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的重要力量。一直以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不只援建希望小學,還把做好希望小學、農村小學教師培訓工作,作為實施希望工程的重點內容。
1995年,中國青基會在上海成立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中心,以“集中培訓”和“送教上門”兩種方式,對貧困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開展培訓。至今,“希望工程教師培訓”已經舉辦450期,培訓教師11萬余名。
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視野,不但關乎個人夢想,更關乎學生的一生。截至2015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師918萬人,半數以上在農村。農村小學教師的質量和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如果說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教師便是“希望”的希望。
參加第164次“希望工程教師培訓”的王仕芬老師在漢語拼音字母表的讀法教學中,發現一個讀音自己居然從小到大都是讀錯的。她的啟蒙老師是個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代課老師,將錯誤的讀音教給了她,而她又將這種錯誤傳給了自己的學生。王仕芬十分慶幸自己有機會參加“希望工程教師培訓”,及時發現錯誤并努力去改正。
“希望工程教師培訓”每年培訓30至40期,送教上門6至8次,每次一周左右。從最早的“校長班”,到“語文教師班”“數學教師班”“英語教師班”等專項課程班,再到“音樂教師班”“美術教師班”“體育教師班”“留守兒童輔助教師班”等,“希望工程教師培訓”課程設置十分全面,既包含了教育思想、學科教育和教育管理等小學教育中最核心的構成內容,又包括了教師教育素養培養、行為習慣培養和現代科技知識以及實踐考察等。
朱紀華曾任上海師資培訓中心干訓部主任,是“希望工程教師培訓”最早參與的講師之一,也是教師培訓課程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他記得,有一期參加培訓的教師剛到上海時,不認識抽水馬桶,還以為那是洗腳沖水的。朱紀華覺得只在教室里學不行,要讓他們更多感受現代文明。于是每期教師培訓都安排了考察內容,讓教師們“閱讀上海”、“閱讀北京”等。
“一名好校長意味著一所好學校,一名好教師意味著一批好孩子。只有教師的水平提高了,孩子們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才能提高,讓更多農村學生享受到更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中國青基會理事長王劍說。
為了讓更多農村教師受益,由特級教師、“上海十佳青年校長”、退休教授等組成的“希望工程教師培訓講師團”,走進農村小學課堂,為農村小學的教師們點亮希望之燈。講師團成員有的事務繁忙,有的上了年紀,有的身體不好,可一聽到希望工程的召喚,就都來了。一位老師道出心聲:“不只是奉獻和付出,也是收獲和榮幸。”
講師團的到來,對于受教的教師們來說是一場“盛事”,很多教師早上五六點鐘就起床趕來聽課。雖然路途辛苦,但他們熱情不減,不僅聽得認真,筆記也記得一絲不茍……一位老教師課后對講師們說:“聽了你們的課,消除了我這幾十年不少疑惑和不解,真是受益匪淺!”
培訓帶來的先進理念和教學方法,悄然改變著山野間的校園。課堂豐富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濃了,校園也更加朝氣蓬勃。一大批農村孩子因知識改變命運,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為了這種喜悅,各級共青團組織和希望工程工作系統,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從硬件方面保證農村孩子有書讀,從師資方面讓農村孩子能讀好書。
“希望工程教師培訓”的實施作為提升貧困和邊遠地區希望小學教學質量的一項軟件建設工作,是對希望小學硬件建設工作的有益補充,是助力脫貧攻堅的有益舉措。經過多年發展,“希望工程教師培訓”已經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并獲得了社會的廣泛支持和好評。
“希望工程教師培訓是全國公益培訓項目的楷模”,這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在對“希望工程教師培訓”做綜合評估時給予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