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 要: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被廣泛使用的特殊社會方言與日俱增,具有傳播快、頻率高等特點,有著豐富的文化和社會內涵。本文旨在從語言學領域的模因論的角度研究網絡流行語,結合大量例子,分析2017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傳播機制及變異。模因論認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正如基因的復制和變異,用模因論探討網絡流行語的傳播特點對研究語言變異的語用問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模因 2017年網絡流行語 變異
一、引言
流行語是一段時期被廣泛使用的語言,任何歷史時期都會出現流行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變異是一種文化現象。網絡流行語是指在互聯網上被大量使用的網絡語言,它們的產生及傳播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語言變異,包括語言在發音、語法、詞匯等層面發生的變化,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模因論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有關文化進化的理論,筆者在模因論的視角下,研究了2017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的特點和變異。何自然先生認為“凡是獲得廣泛復制和傳播的現象都是模因現象,語言在交際中是不斷得到復制和傳播的,所以就存在語言模因現象”。模因與語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語言總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語言變異普遍存在于語言交際之中。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和傳播豐富了語言類型,用模因論探討其傳播和復制特點有利于促進人類語言的研究。
二、語言模因論
牛津大學著名動物學家、行為生態學家、新達爾文主義倡導者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meme的概念。Meme一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被模仿的東西”,中國的語言學家何自然和何雪林將其譯為“模因”。(何自然,何雪林,2003)作為生物進化單位的基因之間相互競爭,強勢基因以人體為載體遺傳下去,Richard Dawkins認為文化領域也存在類似的東西,meme與生物遺傳基因DNA功能一樣能夠遺傳和繁衍。Blackmore(1999)認為,模因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傳遞:“對結果的拷貝和對指令的拷貝。”模因論(Memetics)實質是文化社會進化規律。模因屬于一種復制因子,是語言傳播方式的載體。模因是人類文化進化的遺傳因子,是文化遺傳的基本單位。在模因論的基礎上,何自然教授提出了語言模因論,他認為語言本身就是模因,任何詞、短語、句子、段落、篇章,通過模仿被復制和傳播,就可能成為模因。(何自然,2005)
模因作為文化傳播單位,表現形式繁多,可以是一種觀念或想法;可以是文化模仿因子,例如風俗、時尚等;也可以是信息因子,例如廣告語、音樂、圖像等;可以是單個形式,或是多種形式的結合體,只要是通過模仿過程得以傳播和復制的信息就可稱為模因。模因不需要準許,就可進入人們的大腦,并在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思維活動的一部分,并影響人們的生活。流行語適應了人類認知系統的特點,成為強勢語言模因被迅速復制和傳播。網絡流行語產生之時,如果能受到一致認同,被普遍接受,這個詞語成為語言的強勢模因,就會仿制出更多相關的詞句。這個被仿制詞句就是成功的語言模因,慢慢形成了網絡流行語。語言信息的社會認同性決定了其能否成為強勢模因。模因論利用模因解釋文化和語言的進化規律,為研究語言的進化和傳播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三、模因論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特點
網絡流行語中模因的傳播必須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接受,然后植入記憶,并在特定的語境下被提取,并以一定的載體進行表達。能夠被廣泛流傳的語言需要結構簡單,不能復雜,復雜的語言很難在記憶中保持很久,也就是語言傳播的模因需要簡單的結構。語言本身的特點影響著模因傳播的周期,簡單新穎的模因成為強勢模因的機會較大。例如:“洪荒之力”,在電視劇《花千骨》中“洪荒之力”被塑造成一個妖神,擁有洪荒之力者可擁有天下。“洪荒之力”迅速被網友復制傳播,最終成為強勢模因并被廣泛運用是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上,中國游泳隊隊員傅園慧在賽后接受采訪時說的一句話“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隨后快速走紅網絡,同時出現相應的表情包及各種版本。這一系列模因復合體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最終成為強勢模因,被大量傳播。
從模因論的視角看,網絡流行語符合“強勢模因論”。模因的復制并不是從內容到形式的完全復制,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有兩種模式:基因型的“內容相同形式各異”和表現型的“形式相同內容各異”。
(一)基因型模因——內容相同形式各異
何自然認為基因型模因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相同信息直接傳遞和用相同的信息表達不同內容。相同的信息直接傳遞是指網絡流行語通過直接傳遞的方式,詞義均為表面意義。例如“我們”、“孤獨寂寞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相同的信息表達不同的內容是指網絡流行語已改變原詞含義,而具有特定含義。例如“醉了”并非指“醉酒”,而是指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還可以是相同的信息異形傳遞。在信息傳播復制過程中,語言模因按其需要變異成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表達的含義保持不變。例如:“你造嗎?(你知道嗎?)”“炒雞(超級)”,“你怎么惹(你怎么了)”,“很方(很慌)”。
(二)表現型模因——形式相同內容各異
表現型模因指的是在模因復制的過程中均采用統一的形式,但內容上卻發生了很大變化。具體表現為三種形式:
1.同音近音異義型:
發音相同意義不同,例如:“杯具(悲劇)”、“餐具”(慘劇)、“神馬”(什么)等。
2.同形意義延伸型
語言形式沒有改變,但語義得到了延伸,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比如“雷”被引申出以下意義:讓人害怕的、表示驚嘆、表達搞笑搞怪等。又如,“白骨精”被網友引申為指當代白領階層,意為“骨干、精英”。
3.同構異義型
信息的結構相同,意義卻不同。指在原來模式下,把新詞加入其中。這類流行語可以是單個詞、短語或者篇章。例如:“馬上體”(“馬上有房”、“馬上有錢”、“馬上有對象”)。
四、2017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的變異研究
伴隨著當代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流行語如春筍般紛紛涌出,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網絡流行語不僅從屬于網絡,而且輻射到傳統媒體,覆蓋大眾,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價值。網絡流行語模因的復制和傳播體現在語音、文字、詞匯、句法、語言形式和意義等多方面,使得網絡語言的變異呈現出形式各異的變體。具體變異原因可以歸結為:各種媒體的宣傳,對網絡語句的流行和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是網絡流行語傳播的認知原因之一;宣泄主觀情緒,關注社會焦點;簡潔省事、自我解壓、盡情宣泄的一種方式,如網絡語言中用數字諧漢語語音,7456(氣死我了)、8147(不要生氣);簡潔直觀的原則和表達方式,例如縮寫、圖形表意等;大眾文化素養的提高,講究說話的藝術和委婉語的使用,如“青蛙(丑男)”、“偶像(嘔吐對象)”、“可愛(可憐沒人愛)”、“后起之秀(那些愛睡懶覺,起床很晚的人)”。
Geoffrey Leech(1969)認為語言變異的表現形式有:詞匯變異、語音變異、語法變異、書法變異、語義變異、方言變異、語域變異和歷史時代的變異等。例如:詞匯是最敏感、最活躍、最直接的部分。詞匯變異是語言變異中變化最快、最多的部分。詞匯變異的方式之一是對英語單詞的音譯,如網絡詞匯“伊妹兒(e-mail)”、“粉絲(fans)”;語義層面的變異有兩種方式:舊詞賦新意和曲解舊詞;語法層面的變異指網絡語言中一些不符合語法規則的短語或句子在網上不斷復制合傳播。如“被××”結構在互聯網上廣為使用和傳播;篇章層面的變異指在語言語篇層面進行模仿復制和傳播。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總結了2017十大反映社會百態的網絡流行語。這些網絡流行用語反映了網民對社會生活的關注與感悟,是人們認知和了解社會的一個窗口。筆者發現,這些網絡語言中有很多語言模因,大部分來源于我們熟悉的原始語言模因,但同時它們又不同于原始語言模因。在網絡語言的應用和發展過程中,這些模因不斷被復制、模仿,并且發生了變異。
(一)北京癱
出自大張偉在節目上的“北京癱”,其20多年前的“葛優躺”劇照也被找出來。表示“什么都不想干、只想這么癱著”。在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葛優式頹廢”所放低的姿態更能降低人們的煩躁和不安。網友還將小李子和鋼鐵俠等人的“癱相”和葛優PS到了一起,組成了“癱界全家桶”,將這種模因變異演變成復合體。
(二)撩妹
該詞屬于方言變異,原指男性討好或挑逗女性,隨著韓劇《太陽的后裔》中男主宋仲基撩妹技能走紅,已成為男性獲得女性青睞的驕傲行為,撩妹儼然已成男性必備技能,還逐漸演變出“不娶何撩”等語句。
(三)小鮮肉
繼高富帥和白富美之后的又一新詞,典型特征是外貌俊俏,年齡在12歲—25歲。最早是中國粉絲給韓國年輕男星起的稱號,現在泛指年輕、帥氣、健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男人。
(四)也是醉了
來自于金庸的名著《笑傲江湖》。書中主人公令狐沖的一句話“我一看到那些人的諂媚樣,可就渾身難受,搖搖晃晃幾欲醉倒”。之后,一些青年在網絡游戲英雄聯盟(簡稱LOL)中,經常會說“我也是醉了”,大意是“我服了”,暗含諷刺之意,主要是一種對無語、郁悶情緒的表達方式,可與“無語”、“無法理解”、“無力吐槽”替換。
(五)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來自于動漫《潛行吧,奈亞子》:“記得說三遍,說三遍,說三遍就好了,會有神奇的效果發生。”
(六)比心
出自韓國一個視頻,一個姑娘對路人做了這樣的手勢,從此在韓國娛樂圈開始流行。明星上臺表演有時會向觀眾擺這個手勢,表達對粉絲的愛意。也有說這個手勢是因為韓國組合infinite中的南優鉉常做而流行。
(七)We are伐木累
該詞屬于語音變異。網絡語言語音層面的變異方式主要是諧音。諧音是指音同音近現象,語音層面的變異使網絡語言更加口語化。在時下大熱的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中,鄧超的一句“we are伐木累(family)”,讓在場所有人爆笑,也引發了網友的調侃:“段子手鄧超,當過英語課代表,老師都哭了。”該網絡語迅速流行,被不斷傳播和復制。
(八)小目標
該詞來自于《魯豫大咖一日行》節目中,魯豫采訪了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采訪中,王健林表示:“很多年輕人,有自己的目標,比如想做首富是對的,奮斗的方向,但是最好先定一個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掙它一個億。你看看能用幾年掙到一個億。你是規劃五年還是三年。到了以后,下一個目標,再我奔10億,100億。”于是,網友的各種模仿相繼而出。
(九)藍瘦香菇
該詞屬于語音變異,是“難受,想哭”的意思。來自一段失戀的廣西男孩韋勇錄制的網絡視頻。因小伙說話帶地方口音,視頻原話(音譯)如下:“藍瘦,香菇,本來今顛高高興興,泥為什莫要說這種話?藍瘦,香菇在這里。第一翅為一個女孩屎這么香菇,藍瘦。泥為什莫要說射種話,丟我一個人在這里。”翻譯過來是:“難受,想哭,本來今天高高興興,你為什么要說這種話?難受,想哭在這里。第一次為一個女孩子這么想哭,難受。你為什么要說這種話,丟我一個人在這里。”該詞引發了諸多明星和網友的模仿和分享,還有各種表情包。
(十)洪荒之力
該詞來自于熱播劇《花千骨》。洪荒之力是最厲害的法力,擁有洪荒之力之人便得天下。后奧運會期間因“洪荒少女”傅園慧的采訪而爆紅,被各大品牌競相模仿。
從模因論的角度解讀2017網絡流行語,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一些與之相關的社會事件和現象,同時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語言進化發展的規律。這些流行語能夠成為強勢模因,可以歸因于:時尚性、創新性和簡潔性。運用流行語的主體大多為青年群體,他們樂意模仿流行語并將其廣泛傳播。很多流行語是對源語的發展與創新。語言交際時,人們往往使用簡單易懂的詞匯提供信息和表達觀點,力求省力。
五、結語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強勢模因,在互聯網上日漸盛行,網絡流行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模因與基因相似,基因在人類發展中模仿、傳播,而模因則在文化傳播中模仿、傳播。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網絡使語言廣為流傳。本文從模因論角度對2017年十大網絡流行語進行了分析,窺見了網絡語言發展和變化的內在規律,為語言變異特點及原因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為研究語言現象、更加全面地解讀文化、了解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由于筆者能力有限,因此只整理和研究了2017年十大網絡流行語,數量不多,希望此番研究能夠拋磚引玉,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有待進行,使得人類對語言變異的認識和研究更加深入。
參考文獻:
[1]Blackmore. The Meme Machine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61.
[2]Dawkins,Richard. The Selfish Gen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G. N. Leech,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M]. London: Longman, 1969.
[4]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
[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