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信息技術參與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如何高效、充分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學科教學活動中,促進語文學科教學過程的變革,以實現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教育目標,仍是學科整合教學中亟待研究解決的現實課題。基于此問題,本文試圖從幾個方面加以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信息技術;整合
《語文課程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以其形、聲、光、色的表現手段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更多、更新的活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自由的氛圍中愛學、樂學,會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最大可能,儼然已成時代教育大勢所趨。一線語文教師應從學科出發,充分、合理地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認知工具,以求獲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 信息技術參與,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促使學生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其首要是激發他們對學習對象的濃厚興趣,吸引其進入學習的某種境界。傳統灌輸式說教方式,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速度慢且容易遺忘,對他們而言,學起來總是相當困難。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一文中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現代信息技術以“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得抽象知識更加具體化、形象化,讓課堂教學變得繪聲繪影: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學生全部的學習注意,那全屏震撼的聲音喚起了學生所有的學習欲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字母不再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
如,教學g、k、h三個聲母時,可以利用課件在屏幕上出示在藍藍的天空下,一只白鴿快樂地飛翔,清清的河水中,幾只小蝌蚪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小朋友悠閑地坐在公園的椅子上喝水。利用信息技術將文中的插圖變靜為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獲取知識。這樣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培養出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又如,教《富饒的西沙群島》時,利用多媒體設備,把學生未見過的海底下面嬉戲著的魚群、美麗的珊瑚以及披甲的龍蝦等進行直觀呈現,使那些原本平面的、了無生氣的文本漢字變成了立體的、可感的一個個鮮活畫面。信息技術參與教學,給學生制造了無數的新鮮感,給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這樣的教學輕松且愉快,學生不再覺得學習是枯燥的,而是充滿樂趣的一件事情,使其學習活動始終處于內部喚醒狀態且更加積極主動,形成驅動效應。
二、 信息技術參與,突破語文教學的重難點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擺脫時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枯燥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只要恰當運用多媒體,靈活巧妙的再現文中情景,不僅能夠突破知識的重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
如學“b、p”時,學生很容易將b與d、p與q搞混淆。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記住其“形”。此時便可以發揮多媒體展示功能:在播放畫面中呈現出“b”慢慢地走出了收音機。當學生記住了收音機的形狀,也就記住了“b的半圓在右下角”,最終促成記憶深化鞏固。而教學“P”時,則可以先讓學生觀察爬山坡時所持紅旗的方向的情境圖,然后再運用播放軟件將“p”慢慢地從紅旗畫面上浮現。這樣的教學能使學生永遠記住“爬山坡時,手拿的紅旗是朝風向的”,而不至于將“P”的半圓在右上邊這個“形”弄錯。
又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在課文導入部分,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學生最受歡迎的雪景:雪后的雪,茫茫的白色,一群可愛的小動物伴著優雅的音樂走來,留下一串不同形狀的小腳印。學生們立刻被美麗的雪景、活潑的動物形象以及優美的音樂所吸引。緊接著,讓學生們談論雪景和動物,并通過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描述景物的關鍵詞。然后,隨課文的學習進程相機演示竹葉、梅花、楓葉、月牙等實物圖,并與小動物的腳印圖進行對照,在反復對比中體味文章內容和主旨。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具體化、形象化的優勢,使得文本中的字詞立刻在學生的腦海中“活”起來,從而內化為自己語言。通過創設這樣情境教學,教學很好地抓住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領悟,深化文本理解,體會作者情感表達,從根本上掌握了文章內容主旨。
三、 信息技術參與,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渠道
信息技術網絡具有無與倫比的可查閱功能,可以很好地用來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幫助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查找、收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是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課余時間,通過布置本單元課文需上網查找的內容,讓學生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平臺,搜集課文所涉及的新知識的相關信息。
如,寫人作文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先上網查閱有關人物資料,當代社會背景等方式搜集、整理素材。而寫景作文教學時,同樣可以指導利用網頁瀏覽閱讀相關景物的文字、圖片資料。學生在收集、整理加工各種信息過程時,既獲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又提升了篩選信息的水平,無形中提高了自學能力。又如,在教學《黃果樹瀑布》等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網絡資源收集相關資料,或制作小卡片,或當小導游來介紹祖國山河美景以及燦爛的民族文化。語文學是個涉及范圍很廣的特殊學科,而單靠教材中所介紹的內容,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不了當今學生學習的很多需要,而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以為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和多方位的學習提供更多的參考資料,這對于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拓展和延伸學生學語文的深廣度都極具意義和價值。
一言以蔽之,信息技術的高效參與,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必將開辟出一片更加廣袤天地。對此,一線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時應不斷地加以探索和研究,以期語文課堂教學更富成效。
參考文獻:
[1] 宋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效性探索[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2] 李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趨向[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張淑鳳,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