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梅 宋仙花 姜子蓮
摘 要: 隨著中韓經濟貿易的逐漸增多,高校為社會提供復合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韓企為了更好地適應發展要求,在人才使用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企業對韓國語專業人才的需求,結合教育現狀,提出韓國語教學的發展方向,并結合韓企的人才需求提出新的韓國語教學模式。
關鍵詞: 人才需求 韓企 教學模式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深入,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其中韓國已成為中國的貿易伙伴之一,兩國的貿易合作不斷深入,投資行業逐漸擴大。中韓兩國1992年正式建交,韓國對華投資從1992年12月的172件、1.37億美元(實際投資額),上升到截至2017年6月的2.66萬件、575億美元,投資件數增加了153倍、投資金額增加了417倍,占同期韓國對外投資件數的37.3%、對外投資金額的15.3%,中韓兩國經貿關系有了大的發展。目前,中國是韓國的最大交易國、第二大投資對象國。由于交通、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韓國企業在長三角地區的投資比重大。長三角地區的LG電子、三星電子、韓泰輪胎、海力士半導體等一批知名品牌已深入人心。
隨著韓國企業經營模式的不斷發展、變化,企業對韓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雖然這幾年韓國語教學水平上升,培養出的學生在語言交際方面有所突破,但目前不能滿足企業所需要的高級人才。作為專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要深入了解企業的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
二、調研內容
從2017年9月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向全國75家企業發送調研問卷,截至12月底,共獲得45份有效答卷。調研遵循企業韓語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這根主線,涉及被調研企業基本概況、語言人才需求特征、在職培訓等內容。深入了解韓國企業,企業文化和人才需求,為更好地改變教學模式,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輸出更好的韓語專業人才。
三、調研結果分析
1.人才獲取渠道。
高等院校是我國學歷教育的主體,是培養各類語言服務人才,尤其是應用翻譯人員的重要基地。近年來,部分社會化專業培訓機構開始提供各類非學歷職業技能訓練,成為與高校競爭的另一支力量。韓資企業生產線上的管理者、辦公室文員和翻譯等崗位都需要具備韓國語聽說讀寫譯等各種語言能力。
2.韓國企業文化。
中國、日本和美國對韓國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其中儒家思想一直是韓國的主流哲學思想。這三個國家對韓國文化的影響及韓國自身歷史傳統與經歷,使韓國企業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中國和韓國都屬于東亞,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文化融化在企業經營者和員工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具有集權、仁愛、提倡吃苦耐勞、服從家長專制的特點。韓國企業重視責任意識、提倡個人價值與集體利益的共同實現。與此同時十分注重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時間效益觀念強。
3.韓企的用人模式。
調查顯示,韓企招聘的韓語專業人才主要來源是學校的應屆生和社會有工作經驗者。韓企一般對新員工提供一個學習技能的機會,通過企業內部建立研修院、依托產業教育機構等途徑進一步培養人才。韓國企業重視對員工全面、細致的培養。在不斷培養和自我完善后,受到企業的認可并創造出一定效益后,會得到提拔與重用。
4.韓企對新員工的要求。
90%的企業招聘人才的時候注重韓語專業知識的學習,企業需要具有較熟練地運用韓國語的專業人才。素質方面的要求是誠實守信、吃苦耐勞,具有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目前韓企在招聘過程中傾向于了解韓國文化、韓國的企業文化,并對韓國本土的商務禮儀常識等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企業內部,更好地了解韓國人的思維模式,更好地開拓市場,為企業帶來更好的效益。企業要求畢業生熟練使用辦公自動化,韓文打字速度要求快而準,并且要熟悉商務信函,收發自如。信息化時代,特別是韓國的因特網特別發達,電腦操作能力很強,通過信息韓國人向世界展示自己。相應地韓企對員工的信息化處理方面要求很高,因為辦公自動化的正確、快速給企業帶來活力、生命。
四、韓企用人需求對韓國語教育的啟示
通過對長三角地區韓資企業的了解,企業招聘韓語翻譯人才的時候韓語方面的要求是高級水平,并且在口語方面一定要流利,同時要求熟練掌握計算機辦公軟件的應用。
1.韓語專業畢業生存在的問題。
韓國語是零起點的語種,需要時間,目前高職院校的公共課開設越來越多,專業課的課節數越來越少,導致學生的韓語水平停留在中級水平,高級水平的學生數有限。畢業生的團隊意識比較薄弱。韓企注重團隊合作,面對外部嚴峻的經濟形勢,只有企業內部不斷強化團隊意識才能面對外界的挑戰?,F在畢業生的團隊意識較弱,到韓企不能很好地適應。韓企注重團隊的合作,為了營造更好的工作氛圍,要彼此溝通、理解,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畢業生在綜合素質方面有待提高。
2.優化課程設置,滿足企業需求。
(1)優化課程內容
在韓國語基礎教育的同時,根據企業需求開設相關的專業課程。課程體系的建構上要與本科院校區分開,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更注重實際運用,增加聽說課程。然后線上線下結合起來,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時間只有兩年半,所以要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一年級是基礎階段,課程設置上可以開設“綜合韓語”、“韓語聽力”、“韓語閱讀”、“韓語口語”等基礎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二年級是語言提升階段,可以增設“韓語翻譯”“韓語寫作”“韓國概況”等課程,進一步了解韓國,提升各方面的語言技能。三年級是職業能力提升階段,可以開設一些商務、文秘、導游實務等課程,讓學生對各個領域有所了解,為今后的就業打下基礎。韓企要求畢業生不僅懂得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懂得韓國的傳統文化,懂得兩個國家不同的飲食文化、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這樣才能在工作當中避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誤會。
(2)優化評價體系
改變以往的評價體系,加強學生綜合技能的考核,注重過程性考核,每個學生都制定一套考核標準,從聽、說、讀、寫、譯各個語言技能進行考核,還要注重考核學習態度,淡化期中、期末成績等終結性考核,綜合評價學生的實際語言應用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優化學習環境
加強校企合作,學校和企業合作培養人才已經成為現代社會高校和企業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奠定基礎,讓學生對崗位要求有所了解,更好地做好職業規劃,也為企業提供了更大范圍內選擇優秀人才的機會。大力開展第二課堂,加強口語訓練,把課堂延伸到課外,開展“韓語沙龍”、“口語角”,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舉辦各種形式的校內比賽,培養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還可以通過留學生互派的渠道,進一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并且深入了解韓國的文化、熟悉韓國的風土人情,為今后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4)優化師資結構
目前高校中大多數一線教師都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在語言教育上能夠指導學生,但傳授的知識與企業脫節,無法體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也不能充分滿足企業的需求。學校應該定期組織關于社會對日語人才需求方向問題的分析講解講座,讓教師多了解日企,多了解韓企的人才需求。在師資配備上,要配備高水平的專業教師,聘請外教,也要聘請企業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實踐。通過校外合作辦學,定期給學生開設職業教育講座,介紹最新的就業動向的同時,鼓勵校內專職教師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者鼓勵教師下企業,增加雙師的比例,進一步指導學生的學習。
五、結語
企業需要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教育要縮短學生和企業的距離,讓學生畢業后快速適應工作環境。通過調查分析韓企對韓國語專業人才的需求與高校韓國語專業沒有接軌的現狀,提出兩者結合的方法。傳授的知識與企業脫節,無法體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也不能充分滿足企業的需求。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將失去教育的意義。教學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書面知識的傳授,要更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面對激烈的競爭,應對韓國語的教育引起重視,將經濟建設與教育有機結合,優化教育,不斷改革,實現市場需求和教學內容的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堅.韓國企業管理與企業文化特色[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3):67-68.
[2]許允慧.韓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特點分析[J].經營管理者,2009(05):246.
[3]王文玲.韓語專業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