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東 李曉輝 _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與“做真教育真做教育”2
品牌闡釋
“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簡言之,按教育規律做教育。“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是追求理想教育的實現,實實在在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發展和促進每個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是要按照人的成長規律做教育,本著科學的精神,讓每個學生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健康快樂地成長;是通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學生的社會化特質來實現教育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理想的實現。“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是以教育的理想去實現理想的教育,達到知行統一。

在“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學校構建了具多樣性、選擇性和結構化特點的課程,采取“傳統班級+分類分層走班”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形成學科教學知識體系,打造活力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讓每個學生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健康快樂成長的目的。
“兩真”教育指向“人的差異性”,為此學校建構了具有選擇性的多樣性、結構化的課程體系,保障了學生較大的選擇課程的自由度,又兼顧了這種選擇的合理配伍。課程體系如下圖所示。

多樣性體現為課程類別多、數量多,結構化則體現為為不同的人才發展需求提供系統的、科學組合的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分為6個大類,幾十個學科類,100多個模塊。6大類是指主體課程“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特色類課程”和助力課程“實踐類課程、學生自主發展類課程、學生自創類課程”。
從縱向看,基礎類、拓展類、特色類三個層次的課程滿足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學有所長的發展需求;從橫向看,實踐類、自主發展類和學生自創類三方面課程滿足學生自主發展所需。
基礎類課程即國家共通課程,保障學生獲得共同的基礎學力。通過校本化的實施,分為四個層級。向下分為語言與文學、數學、科學、技術、人文與社會、體育與藝術6大學科領域;再向下又分為語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共14個學科課程;再向下分,根據選課走班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分層、分類的方式又可分為70多個模塊課程。
拓展類課程是旨在激發學生興趣愛好,開拓學生視域的校本課程,共約100多個課程模塊供學生選擇。
特色類課程為學生進入大學深造乃至職業選擇打下堅實的基礎,包括五大學科競賽、體育藝術特長、科技創新等課程。
實踐類課程包括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研究性學習、主題教育、社團活動等五大項目,每個項目又包括若干實踐活動。
自主發展類課程包括生涯教育課程、領導力課程等十幾門模塊課程,支撐學生了解自己、規劃生涯。生涯規劃課程包括認識生涯發展、發現自我潛能、探索環境資源、高中規劃與行動四個模塊的教學。領導力開發課程是指,開發出若干項目,以團隊合作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領導力。
學生自創類課程,是生涯教育課程、領導力課程的自然生發,由學生自主成立的工作室負責組織、實施,涉及領域廣,項目眾多。
為滿足差異性帶來的多樣化需求,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采取行政班與教學班相結合的形式。教學班的組織形式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綜合實踐類課程的分項選課走班,涉及音樂、美術、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生涯規劃等學科;第二類是數、理、化、生、史、地、政分層選課走班,數、理、化從高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始,生、史、地、政從高一第二學期開始;第三類是理、化、生、史、地、政的選課分層走班,從高二年級開始,語文、外語學科按原行政班上課,不走班。
綜合實踐類課程的走班,構建五門學科模塊課程群組,每一學科建設4門以上項目模塊,每個項目2學分,32課時。每學期五門學科共開設30多個項目模塊,每個學生從中選修任意2個模塊并通過學期評價就可拿到4學分。分類走班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分類選修。
數、理、化、生、史、地、政實行“PARB”分層課程體系。“PARB”是首字母合體詞,“P”是專業,“A”是高級,“R”是標準,“B”是基礎。其中標準級R的教學標準和評價標準是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標準。以R級為基準,分別向上向下延伸。向下延伸出B級(基礎級),教學和評價的標準是課程標準和會考標準,課程標準都是一樣的,但是高考和會考的要求不一樣,會考更基礎一些。向上延伸出兩級,即A級和P級。如果是ABC三級,R級相當于中間的B級,B級相當于C級,而P、A都相當于A級。
“PARB”四個級別的區分在于:B級面向將來的學生,R級面向高考選考的學生,A和P面向將來要進行自主招生的學生,屬于高端班。但是能否進入A和P級學習,不僅要看學生的意向,還得看其學習能力。
分層走班通過組團實現。比如高一有13個教學班,分成四類四組。四類:1班到5班是普通平行班,6班是人文實驗班,7、8、9、10班是數理實驗班,11到13班是國際課程班。四組:1到3班為第1組團,4到6班為第2組團,7到10班為第3組團,11到13班為第4組團。
理、化、生、史、地、政的選課分層走班是指學生先選擇參加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的科目,再進行分層走班。
分類、分層走班教學實踐探索可以提升學生自主選擇的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個性化的課堂,都有發展的理想,讓教師和學生都煥發出生命活力。對于所有的學生和老師而言,最終要達到的境界是:學生愿意學了,老師愿意教了,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求真的過程。
在分類分層的教學組織形式下進行教學活動,需要新的教學資源和新的課堂理念的支撐。
學校的教學資源建設是通過學科教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實現的,分為文本性資源和非文本性資源兩類。
文本性資源立足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開展校本教材建設與實驗,形成校本教材“學科讀本系列叢書”“學案系列”“作業與測試系列”。學科教學知識體系立足于學校“本土”,支持活力課堂的課堂教學、支持育人課程、支持選課走班的組織形式,是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讀本一部分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校本教材,支持教學中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為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提供了更多的空間。讀本的另外一部分是校本課程的自編教材,是支持理科拔尖創新型人才、人文社科類人才、國際型人才等不同發展意向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的專修校本教材,如五大學科競賽、生涯規劃、經濟學等教材。
非文本資源,包括媒體資源和實體資源。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以音頻、視頻的形式將課程知識內容講解、習題分析、學科實驗等制作成微課,供學生自主學習之用或供教師開展“翻轉課堂”等的教學方式改革的嘗試之用。而創新專業教室、在線學習平臺等設施,成為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自主創新的發展空間。
學校的課堂經歷了從視學生為“認知體”到視學生為“生命體”的學生觀的轉化過程,經歷了從重視學生的“認知規律”到更重視學生的“成長規律”的教育理念的成熟過程。在此基礎上,學校為自己的課堂生態命名為“活力課堂”。
活力課堂具有四個重要特性和三個重要的維度。四個特性是指課堂要體現主體性、過程性,要具有生成性、互動性。三個維度是指學生、教師和學科知識都煥發生命活力。學科知識的活力體現在課堂呈現的學科知識要能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體現本學科的發展邏輯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能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結構化。教師的活力體現在能深刻理解并以生動的方式呈現出學科的內涵魅力,發揮教育智慧引導學生學會、會學本學科,通過獨特的個人體驗、獨到的見解等個人魅力讓學生深層次領悟學科內涵。學生的活力體現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狀態、深度的思維參與、切身的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生成。
“活力課堂”是學校所有課程類型,即基礎類、拓展類、特色類、實踐類、助力類、學生自創類課程實施過程中課堂形態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