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例導讀】
在語文教學中鮮明提出“聚焦思維品質提升”“關注語言思維力”“培養有思維力的語感”等觀點的,為之甚少,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中。語文學科的感悟性特質,讓語文教學長期在內容把握、情感體驗、內涵體悟等方面以“感”至上,很少觸及內容呈現、言語邏輯、表達思維等理性的語文教學活動。小學階段尤以“形象感悟”為主要特征,這就更讓人們遠離了理性閱讀,遠離了言語思維的關注與提升。教學一定是讓人變得更智慧的活動,語文當然也應聚焦思維力的發展。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六大素養中,“科學精神”素養指向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學會學習”素養指向有方法的學習、勤于反思的學習,“實踐創新”素養指向問題解決的學習與品質形成。由此顯見,各學科的教學底色是思維,思維力的發展也應是各學科的首要之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強調:“語文課程要讓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溫儒敏教授曾多次疾呼:“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一條最重要的認知規律,一個人思維的形成、思想的成長、語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作為支撐,語文課堂承擔著教會學生理解世界、表達自我的使命,更是與邏輯密不可分。”
姜樹華老師通過《鮑氏之子》的課例告訴我們:在文本內容的把握、遣詞造句的斟酌、表達手法的精心、文體特質的體悟等方面都能讓讀者讀得更聰慧,讓學者學得更入味。語文的教學是可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語文教學不僅是精神品格的熏染,言語能力的提升,更有思維的敏感閃現。即便是小學階段,也應有與其相匹配的語文思維力的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2B-0016-05
【執教者簡介】
姜樹華,如皋市安定小學校長,中小學正高級教師,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第二屆教學成果特等獎獲得者,江蘇省教育學會小學語文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南通市中青年名師工作室”導師。他一直致力于提升“語文思維素養”的“言意共生教語文”理論與實踐研究,曾獲教育部“首屆全國小學優秀課例評選”一等獎、“全國中小學公開課電視展示活動”特等獎,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語文教學》等2部,編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20個細節》等8部。
【學習目標】
1.練說人物對話,嘗試用“列舉”的方式辯論。
2.刪減故事情節,感受寓言文體的故事性特征。
3.聚焦人物角色,讀懂寓言作者的創作意圖。
【教學過程】
一、讀好人物語言
1.讀好課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寓言。
(生齊讀課題)
師:顧名思義,這“鮑氏之子”就是——
生:姓鮑的人家的孩子。
師:嗯,你是哪家的孩子?
生:宗氏之子。
師:自報家門的時候要說得有底氣,要自信,再說。
生:(笑)我是宗氏之子。
(師指其他男生)
生:秦氏之子。
生:陳氏之子。
生:陸氏之子。
(師指一女生)
生:王氏之子。
(其余學生七嘴八舌狀)
師:哦,你看,同學們有不同的想法了。
生:(恍悟)王氏之女。
師:為什么要這么改呢?
生:因為我是女孩兒不是男孩兒。
師:好,課文都預讀過了。鮑氏之子給大家留下怎樣的印象。
生:鮑氏之子真機智,年紀小小思考問題卻周到。
師:很好,“機智”這個詞可以寫到課題下面。
(生板書)
生:鮑氏之子真勇敢,他敢于打破世俗。
生:鮑氏之子直言不諱,他竟然敢和齊國的大貴族田氏爭理。
師:哦,就是很直爽,很正直,對嗎?把它換一個詞,寫到黑板上去。
(生板書)
生:鮑氏之子真理智,他沒有隨著其他的賓客去奉承田氏,而是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見。
師:理智這個詞好。
(生板書)
生:鮑氏之子很自信,在所有人都是同一觀點的情況下,他敢于提出新的觀點,并且還說得井井有條。
師:說一個人很會說話,可以用個詞語——
生:能言善辯。
生:伶牙俐齒。
生:妙語連珠。
生:巧舌如簧。
師:如果在能言善辯和巧舌如簧之間,讓我們選擇一個詞,我們想寫哪個?
生:能言善辯。(齊)
生:能言善辯是根據當時情況,跟那個田氏在辯解,所以能言善辯用在這兒比較合適。
師:嗯,我們說話用詞的時候一定要有甄別,用哪個詞更好,語文水平就體現在這兒。
2.練說話語
師:其實這個故事的導火索就是那個貴族田氏,他的觀點是——
生:上天多厚待人啊!
(課件出示:“觀點”字樣)
師:為了說明觀點,他說了一些內容——
生:做了解釋。
師:說得一點不錯,我們一般把對觀點的解釋稱之為——
(課件出示,生齊說“論證”)
師:三分話語七分在說,說的感覺很重要。老師建議同桌之間來練著說一下,練出田氏的那種貴族風范。
(生練習,師巡視)
師:(指生說)注意呀,大家待會兒要給他評點,好的要欣賞,不足的要建議。
生:我認為這是一段感慨的話,你卻讀得有點兒生硬,不像是一個人突生感慨說出的話。
師:你來感慨一下。
(生示范讀,感慨地說)
師:真好,就這樣子發自內心的。還有同學提提建議不?
生:我覺得“供”(讀成了“g7ng”)字你讀錯了。
師:這個字是讀成“g7ng”還是讀成“g4ng”?
(生七嘴八舌)
生:這個字應該讀成“g4ng”,不是“g7ng”,“g7ng”是供品,陳列、祭祀用的叫供品,而這里是“供給、提供”的意思。
師:老師也有一個小建議:我們說的時候可以把在場的各位就當作眾食客。眼前有食客,說起來感覺就會不一樣了。
(生用肢體語言,說得很自然)
師:怎么樣?有點兒貴族的范兒。
(生掌聲)
師:這就是剛才老師講的“三分語言七分靠說”,說就要說出那種感覺。好,田氏有這樣的話語,鮑氏之子是怎么樣跟他針鋒相對的。(生自讀——指生說,課件出示:觀點、立場、論證)
師:剛才,我們把田氏的話語說得那么好,鮑氏之子該會怎么說呢,大家練一會兒。
(生自由練習——指生說——眾生評價)
生:從提示語中應該看得出鮑氏之子神色鎮定,不能像田氏那樣傲慢,語言應該要肯定、有力,并且沒有讓人反駁的余地。
師:(點頭肯定)孩子,你開個頭,示范一下。
(生說得很自信)
師:真好!繼續提提建議。
生:鮑氏之子其實是比較平和的那種,不要那么狠(眾笑),只要讓田氏明白這個道理就行了。
師:就是不要太咄咄逼人。大家給你這么多建議,好幸運啊,再試試。
(生再說,改變很大,掌聲)
師:(隨機指生)如果你就是食客,現在有什么真實想法?
生:我覺得鮑氏之子說得很在理。
生:聽了他的反駁,我覺得他才是說得對的。
生:我覺得對自己之前說的那個有點兒……就是覺得他說的才是對的,對自己說的有點兒懷疑。
師:哦,你是田氏了,對自己產生動搖了。其他食客呢?
生:敬佩敬佩!小小少年竟有如此文采。
師:(看著學鮑氏之子的學生)真好!你的這段話語得到了在場各位食客,包括田氏的肯定。很好!
師:其實啊,世間萬物平等、共同生存,可以舉的例子應該好多。我們來看這樣一則寓言,同學們快速讀一讀,一定會有所啟發。
(出示補充寓言:《人和宙斯》,學生自由讀)
師:說說閱讀收獲吧。
生:我的收獲就是自己不能一味地羨慕別人,每個人都有特長。
生:有的天賦是從表面上就能看得出來,而有些天賦則是要靠自己慢慢發掘出來的。
3.學會列舉
師:其實,大千世界和人共處的事物好多,比如——
(課件依次出示圖片)
生:(齊讀)花、鳥、魚、獸、草、樹……
師:還有好多好多,每一樣事物又都有它自身的——(生:缺點),當然也有它自身的——(生:優點)
師:我們也可以像鮑氏之子那樣說說我們的想法。
(生練習說,師指生說)
生:“其實事情并非如同閣下所說的這樣。”
師:嗯,你用上了自己的話語了(“閣下”),我建議你把手離開桌面說,更像當時的鮑氏之子了。
(學生的講話姿態更自然,效果很好,眾生點頭欣賞)
二、讀明故事情節
1.找出簡練之處
師:寓言這種文體們早就學過了,給我們留下來怎樣的印象?
生:它的故事雖然小但是它卻包含這一個世界所含的道理。
師:也就是小故事——
(生:大道理)
生:寓言一般都很通俗,讓人一讀就懂,而且寓言非常地精練。
師:很精練,很通俗,大家對寓言都有這樣的感覺。再來打量一下今天我們所學的這則寓言,這次不是用嘴巴讀,而是用我們的眼睛來看,這則寓言簡練在哪些地方。
(學生紛紛指出已刪減之處)
2.嘗試刪除語句
師:(課件出示課文)嗯,同學們發現作者省略了這么多地方。我們再看看這則寓言,還可以怎么進一步省略呢?
(生逐一說出可以省略之處,確認除鮑氏之子的話語不可省,其余均可省。師根據生說可省內容,將文字變灰色狀)
3.品讀被刪語句
師:真夠簡練啦!同學們,我們在小組內開一個研討會,再回過來讀讀被丟掉的文字,你覺得哪些文字又讓我們舍不得丟去。
(組內商討,自由讀說)
生:我覺得“這時在座一個十二歲小孩,忽然走上前來”,因為題目是《鮑氏之子》,如果你把那兒省略了,整個文章里就沒有主角了。
師:這倒是。
生:“鮑家孩子不管別人,神色自若地繼續說”“十二歲小孩”不能刪,如果刪了就不能體現他的勇敢了。
生:還有“賓客們紛紛隨聲附和,一致表示贊同”“大家都為此感到驚訝”,我覺得這是兩個側面描寫,前一個是為了寫出賓客們阿諛奉承,后面一個其實是反襯了鮑家孩子的神色自若、臨危不亂。
師:嗯,真會讀書。
生:我覺得“參加宴飲的幕僚、賓客、謀士等食客,便有千人之多”這個不能去掉,因為這也體現出后面這個鮑家孩子這么大的陣仗他沒有一點害怕的樣子。
師:場面,的確有價值。
生:我覺得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不能省。要不,讀者就不知道田氏是在什么情況下發出感慨的了,讀者會有云里霧里的感覺。
師:是啊,感慨要有觸發點啊,憑什么感出來的呢,說得很好!
(經過學生逐一“撿回”,把剛才刪去的又全部恢復了)
師:同學們好可愛,剛剛說這兒可以刪,那兒可以刪,現在又把它們撿回來了。不知同學們有沒有感覺到,寓言不能僅僅為了簡潔、簡練,更要關注寓言故事講得怎么樣,也就是——
(板書:故事性)
三、讀懂作者意圖
1.出示原題
師:老師備課時找到這則寓言的源頭,它是來自于一本書——(出示《列子說》),原文題目跟今天學習的不一樣。
(課件出示《鮑子難客》,學生有的讀“n3n”,有的讀“n1n”)
2.再讀課題
師:到底怎么讀?(課件出示“難”的兩個讀音及意思)
生:我覺得讀“n3n”,刁難的難也是這個讀音。這里是質問、責備的意思。
師:來問題了,故事中鮑氏之子明明在質問、責備誰呀?
(生齊說田氏)
師:而原題中質問、責備的是“客”啊?建議同座之間商量一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討論,師巡視,指生說)
生:因為賓客們都紛紛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觀點。所以,鮑氏之子要責備他們。
師:那又來事了,既然原文是《鮑子難客》,但為什么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卻是用的《鮑氏之子》呢?
(生自由讀、討論,師巡視,指生說)
生:如果用《鮑子難客》,給人感覺已經把課文內容抖摟出來了,而《鮑氏之子》會讓人去猜想這鮑氏之子到底干了什么?
生:原題《鮑子難客》突出的是“難客”話題,而課文《鮑氏之子》突出的是主人公,讓我們感覺到鮑氏之子的不簡單。
師:明白了,原來今天我們學的這則寓言不只是在講萬物共處,作者更多的是要推崇一個人,推崇——
生:鮑氏之子。
師:推崇鮑氏之子的——
(結合板書,生逐一齊讀)
3.舉一反三
師:事實上啊,古今中外有好多寓言,就像我們這則寓言一樣,都喜歡用小孩兒來作為主角的。
(課件出示:《螳螂捕蟬》《皇帝的新裝》)
師:這兩則寓言我們都很熟悉,兩個小孩兒在故事中的角色,做了些什么事兒,說了些什么話,我們都很清楚。那姜老師有個困惑,古今中外的寓言大師們為何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小孩兒來做主角呢?跟同座討論討論。
(生討論,指生說)
生:其實小孩子純潔得就像一張白紙,不像大人世界那樣勾心斗角。
師:(微笑)說得夠嚴重。
生:大人們知道哪些權貴不能得罪,小孩小,什么都敢說。
師:嗯,你的意思是大人顧忌得多,小孩兒敢說。
生:因為小孩兒很純潔嘛,既然連小孩兒都知道的道理,就更能深刻地反映出這個社會的問題了。
生:寓言是有故事性的,小孩兒的話語行為很可愛,會讓人覺得好玩。
生:孩子在世人眼中是可愛、純潔、善良的代表,就像天使一樣,而天使是驅除人間黑暗的。俗話說“童言無忌”,小孩兒說的話雖然普通,但字字都抨擊到社會當時的情況。
師:哦,同學們不簡單,明白作者的寫作用意了:大人們不好說的,就讓小孩兒來說。同學們越說越深刻了。老師倒是想起這么一句話,大多同學可能讀過,就是在《小王子》里面的一句話,我們來讀——(出示)
生:(齊讀)“每個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只是他們忘了。”
師:我們把這句話讀得意味深長些!
(生再讀)
師:很多時候,讀到一本書,可能當初沒讀懂。某天讀到另外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時,可能會再次咀嚼起這句話。文和文是相通的。
師:做小孩兒真好,好羨慕大家。來,帶著敬意讀好課題。(生讀課題)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