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風陽
【摘要】目的 觀察應用卡托普利對高血壓患者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7年1月至12月就診于本院門的106例高血壓患者,按照用藥處方不同分成治療1組與治療2組,各53例。治療1組高血壓患者均采用硝苯地平降壓,而治療2組高血壓患者則在治療1組基礎上采用卡托普利降壓。比較2組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的平均收縮壓與平均舒張壓水平,以及統計分析其療效。結果 2組高血壓患者在治療前的平均收縮壓、平均舒張壓均無明顯差異(P>0.05);但2組治療后的平均收縮壓和平均舒張壓分別為(148.75±13.86)/(104.53±8.67)、(120.45±6.32)/(86.16±4.55),明顯可見治療2組低于治療1組(P<0.05)。并且治療1組中顯效23例、有效21例,總有效率83.02%;而治療2組中顯效37例、有效14例,總有效率96.23%。故治療2組的療效明顯優于治療1組(P<0.05)。結論 卡托普利對高血壓患者的療效良好,若同時聯用硝苯地平,其控制血壓的效果會更佳,值得對高血壓患者推廣應用。
【關鍵詞】卡托普利;高血壓;治療
【中圖分類號】R96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4..01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指在靜息狀態下的動脈舒張壓或收縮壓異常升高表現[1],且可伴機體重要器官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情況,如心腦血管、腎臟疾病等。經大量研究證實,引發血壓升高的因素較多,主要可歸因于遺傳和環境因素。目前,臨床中已有很多種有效的降壓藥物,卡托普利就是其中一種,其是由血管緊張素轉換形成的酶抑制劑,為常用的一種口服降壓藥。現本研究特觀察卡托普利對高血壓患者的療效,具體結果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診于本院門的106例高血壓患者(診斷標準:血壓值≥140/90 mmHg[2]),其中男74例,女32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0.34±3.54)歲。按照用藥處方不同分成治療1組與治療2組,各53例。經調查顯示,2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沒有很顯著的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保證2組患者在本次治療前的4周內均未應用過相關降壓藥物。治療1組患者均采用硝苯地平進行降壓治療,10 mg/次,3次/d,持續服用6周為一個療程;而治療2組患者則在治療1組的基礎上同時應用卡托普利進行降壓治療,10 mg/次[3],3次/d,持續服用6周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檢測觀察并統計記錄2組患者的心率、舒張壓及收縮壓水平,還要定期檢測其肝腎功能、尿/血常規,更要重點注意其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
1.4 療效標準
顯效:舒張壓下降≥15 mmHg或降至正常范圍;有效:舒張壓下降10~15 mmHg,或者收縮壓可下降30 mmHg。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均視為無效。
2 結 果
2.1 血壓水平
2組高血壓患者在治療前的平均收縮壓和平均舒張壓分別為(188.25±16.16)mmHg/(114.53±10.61)mmHg、(187.85±16.12)mmHg/(114.66±10.64)mmHg,無明顯差異(P>0.05);但2組治療后的平均收縮壓和平均舒張壓分別為(148.75±13.86)mmHg/(104.53±8.67)mmHg、(120.45±6.32)mmHg/(86.16±4.55)mmHg,明顯可見治療2組低于治療1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臨床療效
治療1組的總有效率為83.02%,而治療2組的總有效率為96.23%,故可知,治療2組的療效明顯優于治療1組(P<0.05)。見表1。
3 討 論
高血壓屬于慢性血液疾病,也是全世界范圍內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在我國,高血壓患者具有“三高、三低”特點,即患病率、病死率、致殘率高,知曉率、控制率、服藥率低。因此,要想獲得好的治療效果,就要充分認識降壓治療的必要性及緊迫性。目前,卡托普利屬于降壓治療的一線用藥。卡托普利可減少高血壓患者體內醛固酮的分泌,可緩解鈉水潴留問題,還可有效擴張血管、改善心肌功能[4],進而實現降低血壓的治療目的。此外,卡托普利的用藥安全性良好,不會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不影響血糖、血脂的代謝,也不會損失重要器官,并且藥效作用持久且效果十分穩定。
總之,卡托普利對高血壓患者的療效良好,值得對高血壓患者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高忠.鄉鎮衛生院應用卡托普利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7,7(9):194-195.
[2] 何志奇.硝苯地平聯合卡托普利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4):462-463.
[3] 李玉萍,韓海偉,郭劍勇,毛衛平.硝苯地平聯合卡托普利應用于高血壓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6,6(10):189-190.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