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萍 鄧瑜
【摘要】目的 分析優質護理模式在耳鼻喉科護理中的應用方法以及效果。方法 于2016年3月~2017年4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段,在該時間段內選擇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療的100例無典型特征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案例。根據隨機數字法的原則將100例患者劃分為實驗組與常規組。常規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采取優質護理。探討和對比兩組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以及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多項生活質量評分以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常規組,數據差異突出,達到統計學標準(P<0.05)。結論 優質護理模式在耳鼻喉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突出,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優質護理;耳鼻喉科;臨床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4..02
伴隨著醫療模式的不斷改革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健康保健、醫療護理服務的水平、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以患者為核心的護理理念逐漸被社會所接受[1]。在護理工作過程中,因為患者本身的年齡特點、身份特點、性格愛好特點等,導致患者及其家屬對于護理工作的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每一位患者在接受護理工作時存在不同的需求或標準[2]-3]。對此,為了持續提升我院臨床護理服務水平,本文以我院耳鼻喉科所收治的部分患者為例,總結并分析優質護理干預模式在實際應用中的方法與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6年3月~2017年4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段,在該時間段內選擇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療的100例無典型特征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案例。根據隨機數字法的原則將100例患者劃分為實驗組與常規組,每組患者各50例。實驗組中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平均年齡(57.6±5.7)歲;常規組中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患者有17例,平均年齡(58.4±6.0)歲。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高度相似,年齡、性別等數據未達到統計學標準(P>0.05),具備對比研究價值。
1.2 方法
常規組采取常規的護理方式,實驗組則在常規護理方案基礎上實行優質護理干預模式,具體方式方法如下:(1)心理干預。對存在不良情緒的患者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如果患者對治療存在疑慮、疑惑的情緒,可以及時為患者講解近期成功治療案例,加強患者康復信心。借助轉移注意力、聊天、鼓勵等方式幫助患者建立治愈信心,提高患者治療依從率。在平常的護理中需要適當的加入情感,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化氛圍,促使其消除在陌生環境中的不舒適感;(2)語言護理。對于存在語言障礙患者進行語言護理,鼓勵患者開口表達,借助發音指導、糾正等方式,以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加深護理難度。另外,在與患者交流時,需要確保語言的妥善性,對患者以柔和、親切的語言進行溝通,消除抵觸情緒;(3)生活自理能力護理。在患者術后全程指導其進行穿衣、漱口、如廁、吃飯等,每天制定具體的訓練計劃以及階段性的目標,幫助患者不斷的提高自理能力,促使患者可以逐漸恢復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質量;(4)專科護理。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以及治療情況采取針對性的專科護理服務,例如手術治療患者在術后應當及時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嚴格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同時在對患者實行常規護理時需要嚴格保護手術部位的清潔和干燥特性,對敷料情況給予及時關注。另外,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康復質量,需要預防多種術后并發癥,例如預防靜脈血栓,讓患者在術后盡可能早的進行功能鍛煉,幫助其翻身,從而提高預后效果。
1.3 觀察指標
探討和對比兩組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以及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
生活質量的評分以EORTCQLQ-30量表作為參考,本研究中生活質量的具體調查項目包括軀體、角色、認知、情緒以及社會多項功能,每一項功能均以100分為滿分,生活質量越好得分越高滿意度以我院自制調查量表進行統計,總分100分,8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分以上為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角色認知功能以及滿意度等數據均采取SPSS20.0統計學軟件實行統計、分析和對比,數據在計量時采取均數方式表達,例如(2.1±3.0),數據之間的差異采取P進行檢驗,在P值未達到0.05時(P<0.05)評價為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實驗組患者的多項生活質量評分以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常規組,數據差異突出,達到統計學標準(P<0.05),見表1。
3 討 論
耳鼻喉科患者經常回發生流鼻血等突發癥狀,這一特點間接要求護理人員必須熟練掌握耳鼻喉科疾病的基本癥狀,同時提高對患者的病情關注程度,在患者提出護理需求(如按鈴)時,護理人員需要及時為患者提供相應的幫助,保障護理服務本身的有效性以及及時性[4]。
優質護理和傳統護理相比其主要優勢在于更加全面性、人性化,不僅對于護理人員的素質要求更高,同時在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的工作意識、責任意識也會更強。耳鼻喉科患者數量普遍較多,同時多種疾病同時發生的現象較為普遍,對于這一些問題,探討和分析優質護理干預模式與常規護理模式對于耳鼻喉科的護理質量影響顯得格外重要[5]-[6]。相關研究顯示,提高患者對于病情的認知程度以及強化護理人員專業技術是優質護理中的關鍵,優質護理的前提是護理人員面對患者的需求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服務,從而讓患者可以更好的克服心理壓力,構建治療信心,同時根據專業化的護理為患者提供專業性的服務,從而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常規組患者和的生活質量評分。這一結果充分證明優質護理服務的應用價值突出,對于耳鼻喉科患者而言有著更好的預后干預作用,能夠更好的緩解患者的精神壓力與身體壓力,可以顯著提升整個醫護服務質量,改進治療效果,值得作為臨床標準護理方案。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模式在耳鼻喉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突出,可以顯著優化護理服務質量,提高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讓患者更加快速的康復,預防醫患、護患矛盾,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魏東華.優質護理干預模式對胃癌術后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2):69-72.
[2] 朱艷華,王運華.伴嚴重心血管病的甲狀腺腫瘤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的作用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6,23(s2):334-335.
[3] 張琳晗,代林林,馮立明,等.開展品管圈活動對精神科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推動作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9):1578-1581.
[4] 唐 虹,齊丹青,薄雅萍.護理單元的績效考核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7):1000-1002.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