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正是大運河的貫通,讓北京從一個地方城市開始向全國政治中心演變。”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的這個觀點,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運河上漂來北京城”。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大運河森林公園時強調,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范作用。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又作出重要批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就地理位置而言,北京在大運河的北端起點上,是大運河的“龍頭”。而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也要責無旁貸地發揮“龍頭”作用。

燃燈佛舍利塔(簡稱燃燈塔)是通州八景之一,位于北京市通州區北端運河兩岸,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通州的象征
“龍頭”怎么當?
北京市已經列出了任務清單:運河沿岸修文物、挖內涵、治環境等行動正有條不紊地展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有望在不久后出臺;此外,北京還有著通過大運河文化帶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搭建深度交融橋梁的雄心。
1860年9月23日,28歲的意大利裔英國人費力斯·比托最后檢查了一遍笨重的濕版攝影設備,將鏡頭對準了一座令他心動的千年東方古塔——燃燈佛舍利塔(簡稱“燃燈塔”)。
燃燈塔是大運河四大名塔之一,沿著大運河北上,“一枝塔影認通州”,北京城也就不遠了。
作為英法聯軍的隨軍攝影師,比托和軍隊在進入北京城之前來到了通州城。北運河秋水蕩漾,一片寧靜,比托預感到,戰火即將打破古都的寧靜,他要為這些美麗建筑留下倩影。
但比托無法預料的是,一個半世紀后,這張“燃燈塔影”將被公認為最早的北京影像。
比托拍攝的北京古建筑中有幸完好遺存的不多,而燃燈塔至今仍矗立在北運河西畔。2017年11月,燃燈塔完成了為期七個月的修繕,重新開放,與北京通州副中心建設的景觀遙相呼應。

北京通州大運河皇木古渡漕運碼頭仿古漕船
這是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縮影,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對《瞭望東方周刊》透露,2018年,北京還將啟動白浮泉遺址、延慶寺、萬壽寺、永通橋(八里橋)等文物騰退及保護工作。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座談會上指出:“包括大運河文化帶在內的三大文化帶,是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抓手。近期要首先抓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北京是全國第一個將大運河文化帶寫進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了三個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三個文化帶從2015年上半年開始醞釀概念和規劃,2017年正式推進實施。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回憶,在2015年研究制定相關規劃的過程中,北京市文物局提出了有關概念,“最早的提法是西部西山文化帶、北部長城文化帶、東部運河文化帶。”
“中央有關部門調研室了解到這一工作設想,他們推而廣之,對整個大運河建設作了調研,中央領導也有批示,最終就加了一個‘大字。”舒小峰說。
一個“大”字,意味著北京段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須放在全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統籌考慮,也彰顯出大運河文化帶以“世界視野、中國高度、本土特色”為主旨、作為“國家金名片”的文化工程的地位。
上述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三個文化帶的建設,將有利于疏通古都北京的歷史文脈,讓歷史文化景觀點線相連,與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態景觀相結合,為全面保護古都風貌奠定基礎。”
同時,三個文化帶周邊區域也輻射了津冀,從而帶動京津冀社會、文化、經濟更好地全面發展。
北京市社科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榮大力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為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北京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梳理出重點項目。制定了折子工程,把每項任務都細化、落實到具體責任單位,明確了時間節點、標準要求”。
2017年7月,蔡奇就推動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利用工作進行調查研究,他在之后的座談會上指出:“近期,要本著保護、傳承、利用的總原則,聚焦修繕文物、挖掘內涵、整治環境、提升品質等環節,列出任務項目清單,制定五年行動計劃。堅持分類推進,重點突破。”
一個月后,北京成立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蔡奇任組長。在此基礎上,北京成立七個專項工作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就是其中之一。
該建設組由北京市發改委和北京市文物局牽頭,25個政府部門和7個區參與,主要負責研究編制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五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
對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的制定,蔡奇指出:“頂層設計規劃要具有較強可操作性,堅持問題導向,做到長短結合、遠近銜接,明確具體實施方案,責任落實到區和部門。”
前述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在三個文化帶中“研究起步時間較早,目前初步規劃成果已提交市領導小組審議”。
與此同時,北京市各區各部門正在有條不紊地落實2017年7月那場座談會上列出的任務清單。
具體的任務,分為遺產類、挖掘類、環境類、水系類、文創類等不同類別。
實際上,2018年將啟動的白浮泉遺址、延慶寺、萬壽寺、永通橋(八里橋)的文物修繕,正是遺產類任務的重點。
挖掘類方面,主要是組織專家研究大運河文化帶歷史文化內涵,整理出版研究成果,同時收集和保護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講述更多能夠傳誦的運河故事。
環境類方面,要加快大運河沿線景觀提升和生態修復,打造濱水景觀,同時,嚴控沿線建設用地,加強城市設計。
水系類方面,采取治水、引水等方式,保護好現有運河河道,創造條件逐步恢復玉帶河故道、明清通惠河、北運河故道三條古河道和運河沿岸古碼頭,同時加緊推進北運河京津冀三地通航工程。
文創類方面,相關區要根據規劃,因地制宜、布點發展。就整體而言,大運河通州段是重點。要結合副中心規劃建設,彰顯藍綠交織、水城共融城市特色;規劃建設好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運河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將大運河文化帶打造成標志性文化品牌。
“我主張追求人的主體性,不能只限于物的保護、靜態的保護,不能讓作為大運河建設者、享用者和文化傳承主體的人被代言,被統計在一些冰冷的數字當中。”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北京市政協委員楊利慧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榮大力認為,“發揮人的主體性”的觀點,抓住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根本性問題。而要發揮好人的主體性作用,就需要有一個“認知認同、踐行參與、共享成果”的過程。
2018年3月9日下午,通州區圖書館舉辦了一場有關大運河文化的講座,主講人是北京史研究會會長李建平。他用自己在北京運河水系考察中拍下的古跡和景觀照片,為臺下一百多位市民講述了運河與北京的關系。
“原來北京這些河流和大運河的關系這么深。”一位市民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展示了她的筆記,“比如昌平的白浮泉,我知道那兒有個濕地公園,但現在才知道它是運河源頭,這兒的水被郭守敬引向昆明湖、積水潭,一直到了大運河里。”
經常有人對榮大力說:“我們家就在通惠河邊上,我們也是運河人家。”
“講到這一點時,他們是很自豪的。”榮大力說,“過去,通惠河兩岸對有些北京人來說就是一個房地產概念,覺得那里地皮很昂貴。隨著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普及,大家知道了它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心里就有一種身份認同。”
在通惠河畔的高碑店村,與古老的平津閘一街之隔,有一家高碑店村史博物館,館內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漕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從改革開放至今”三個展區。
其中,漕運展區的老物件有不少都是村民捐獻的,這個展區也是村中老人們最愛參觀的地方,71歲的村民王培杰對媒體說:“哪怕只是在博物館里靜靜地看著那些老照片和老物件兒,也仿佛回到了小時候。那些高蹺的鼓點、香甜的井水還有老閘窩起閘板時的勞動號子,仿佛就在昨天。”
楊利慧認為,僅有這些靜態實物和文字資料的搜集和展示還不夠,有必要對運河沿線那些“蘊含著人的智慧、情感和生命體驗的有溫度的故事”進行搜集整理。
在2018年北京市兩會上,楊利慧提交了《關于搶救性建設“京津冀大運河口述史影像數據庫”的提案》,她建議:由北京市政府牽頭,與天津、河北協作,以口述史方式、運用現代影像技術,共同開展“京津冀大運河口述史影像數據庫”的建設。
楊利慧說,若能在京津冀聯合建立一個大運河口述史影像數據庫,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實施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和長遠建設,另一方面也能夠切實深化、推進北京市“一城三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決策。
“運河分段來看很平常,但是連起來就是鴻篇巨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王水法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長期以來,沿線省市在大運河文化帶上各自為政、相互競爭,協同發展的態勢還未形成,這樣的局面亟待打破。
多位大運河研究專家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作為協同發展的高地,在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中,京津冀應該從我做起,率先垂范。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京津冀政府在很多場合都強調了三地聯動的重要性,三地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為聯動設想的實現創造了非常好的局面。”楊利慧說。
京津冀對北運河復航、運河文化旅游帶開發的共同推進,就是一個例子。
從現實意義講,三地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契合了“地相接,人相親”的文化地理概念,也為京津冀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厚重文化內涵,從而帶動沿線生態、旅游、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帶建設的專業性非常強,除了政府的主導,學界的智囊作用也很關鍵。”榮大力說。
然而,相關專家也指出,大運河沿線地區的文化資源稟賦各異,就全流域而言,研究開發工作還不平衡不充分,研究成果碎片式分布,缺乏有全域協同發展視野的大型研究成果。
“這與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不相適應,需要加強交流、融會貫通、串珠成鏈。”榮大力說,“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也要站在京津冀協同這個角度,更多地加強學術上的交流。”
從功能和職能定位出發,北京市社科聯為適應大運河文化跨地域帶狀分布的特點,由北京輻射到津冀,再由京津冀輻射到大運河沿線其他省市,牽頭建設了跨地域整合學界研究資源的協作平臺。
2017年12月,京津冀三省市社科聯共同召開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會,向大運河沿線其他省市社科聯發出了攜手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倡議。
2018年1月,在北京市社科聯倡導下,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和北京市網信辦又聯合建立了“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聯席會議機制,由北京市社科聯的主要負責人擔任召集人,成立了組織機構,明確了協作項目,定期組織信息溝通,搭建起全域協作平臺。
基于這樣的全域協作平臺,八省市社科聯可以圍繞項目提出協同方案,共同研究分析項目推進形式、協調項目執行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而率先開展的項目,就是北京市社科聯提出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征集發布活動和大運河文化詞條搜集編纂工作。
在榮大力看來,大運河體現了文化的交流、民族的交融,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也要互聯互通,“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既是文化聚集的高地,也是文化輻射的高地。大運河文化帶線性、開放的特點,利于將北京的文化影響力輻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