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宇
3月24日,由美國佛州槍擊案幸存高中生發起的“為我們的生命大游行”在首都華盛頓爆發,喬治·克魯尼、保羅·麥卡特尼等多位娛樂界名人參與,全國響應人數超過百萬。

今年2月14日,美國佛羅里達州道格拉斯中學發生了校園槍擊慘案,17人死亡,14人受傷,又一次把“控槍”推上了美國政治和輿論的風口浪尖。
幾乎每次嚴重槍擊案發生后,美國都會有推進槍支法規改革的強烈呼聲。但是這么多年來,這么多起慘案之后,“控槍令”卻仍然沒有辦法在國會通過。
“控槍”,在美國到底有多難?
這一方面是由美國文化的DNA決定的。許多美國人一直相信:能保護你的,只有你自己。這個觀念代代相傳,是美國“槍支文化”的源頭。
當政府基于安全考慮提出控制槍支的時候,很多美國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感激政府,卻是他們的自由被限制了——用槍支保護自己的自由。
但美國槍支文化更強勢的捍衛者,還是“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簡稱NRA)。它是美國最大的槍械擁有者組織(目前會員人數大約400萬)和反對“控槍”的主要力量,同時也是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
除了400萬會員可以影響選情以外,NRA還握有大量資金,亦能對總統和國會選舉產生重大影響。
歷史上,受到NRA支持的總統不在少數,如老羅斯福、肯尼迪、艾森豪威爾、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小布什,以及現任的特朗普。這些總統都是反對槍支管制或不支持槍支管制立法的。
這些總統也大多是共和黨人,而共和黨在其政治綱領中也明確表示:“我們支持公民擁有槍支的權力,反對槍支管制。”
在立法層面,NRA的影響力也很大。每一屆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的選舉背后,常常有NRA的“無形之手”——通過支持其在國會的代言人,他們會推動“擁槍”的相關立法,并阻撓反槍支的立法。
司法方面,情況也非常類似。美國最高法院對于憲法第二修正案如何解釋槍支管制有重要影響,所以NRA也會運用自身的影響力,直接左右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人選。
這也正是槍擊案頻發之后,美國槍支管制立法仍然進展緩慢的關鍵原因。
所以,美國控槍之難,最根本的原因,除了槍支文化有著自上而下各個階層的擁躉和深厚的文化淵源以外,更在于NRA的強勢影響,后者直接或間接造成了奧巴馬任內20次“控槍令”以失敗告終。
可以預見的是,盡管“控槍”的呼聲極高,但至少在特朗普任內,槍支改革仍然很難有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