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瑞捷
頭戴鴨舌帽,一身運動服,中等個頭,有些單薄瘦削。

馮靜南極點自拍照
這是馮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看到她在南極點舉起五星紅旗的照片,很難相信這個36歲的中國姑娘剛完成一次南極遠征。
初見馮靜,是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市中心一家小旅館里。當時,她剛從兩百公里外的埃斯特角城回來,南極遠征的疲態尚未消除,準備在烏拉圭休整一下再回國。
但一聊起南極、旅行、背包客的世界,馮靜就活絡起來,話匣子逐漸打開。
馮靜從北京大學畢業后進入企業就職,一切按部就班,生活平淡穩定。
2010年,機緣巧合,馮靜讀到了日本旅行作家石田裕輔的著作《不去會死》。書中主人公辭去令人艷羨的大公司工作,踏上環游世界的征途,經歷過生死絕境,也體味了人生百態。
“世界原來有人是這樣活的。既然別人可以,我也能去嘗試一下?!?/p>
馮靜辭了職,開始規劃環游世界之旅。
第一次“背包客”遠途旅行當然難忘。那是在2012年,她歷時7個月橫跨歐亞大陸,背著食物和裝備,一路靠“白搭車”跑了上萬公里。
人在旅途,猶如打開另一扇窗,看到的不止風景,還有人情。
在芬蘭和挪威交界處遇上大雨,馮靜在兩棵樹中間搭了一個封閉式吊床休息避雨,但沒想到吊床漏雨,羽絨服全被打濕,她被凍得直打哆嗦。
附近一名拉脫維亞“背包客”發現了馮靜的窘迫,就讓她到自己的帳篷內躲雨,還分給她食物。
“為什么不早些告訴別人你需要幫忙?”好心人發問。
“當了‘背包客以后,我才知道食物對一個‘背包客來說是多么寶貴,因為長距離的路途上沒有地方可以補給,我知道他對我的幫助意味著什么?!瘪T靜現在回憶起來依然覺得很溫暖。
遺憾的是,她隨后要趕緊搭一輛卡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沒來得及問到這位好心“背包客”的全名,甚至沒來得及說一句謝謝。
“從那以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你心存感激就不需等待,想要做什么事情就一定不要猶豫。” 馮靜說。
2013年至2015年,馮靜又分別完成了中東非洲和美洲大陸兩次長途旅行。算下來,她已走過世界上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游歷越來越豐富,馮靜又萌生了挑戰“世界第七大陸”南極的想法,她想完成一次南極遠征——從南極大陸沿岸到南極點。
世界上能完成這一遠征的人并不多。身材瘦削的馮靜要在補給極其有限的條件下穿越氣候極端惡劣的南極大陸,困難可想而知。更何況,她起初連滑雪都還不會。
加拿大極地向導對她說:“你是我見過的體格最小的學員。”
可執拗的馮靜硬是苦練了3個月滑雪,每天堅持跑半馬增加體能,舉大米訓練自己的負重能力。
“我的出發地點是南極大陸海格力斯灣,那里完全被冰雪覆蓋,看不到海,但這是真正地理意義上南極大陸的邊緣。我和向導各拖一個雪橇,每日扎營,早餐就是一杯熱茶和壓縮餅干。”
馮靜背著和自己體重差不多的裝備和食物,踩著滑雪板開啟了這段蜿蜒1130公里、耗時52天又5個小時的南極挑戰。
馮靜在南極遠征途中,呼出的氣在面罩上凝結成冰。
在南極,大多數時間要提著滑雪板走路。遇上好天氣,馮靜一天能行走30多公里,但遇上暴風雪,就寸步難行了。
馮靜兩個腳踝都扭傷了。酷寒中,她疼得大汗淋漓。為了減緩疼痛,她不得不用各種怪異姿勢滑雪。
每次瀕臨絕望時,她都會盯住自己出發前刻在雪板上的三個字——“每一步”。不要放棄,繼續前行,哪怕一步一步慢慢挪移,也會更接近終點,更看得清夢想。
北京時間2018年1月8日下午3點,馮靜終于抵達南極點,舉起了一面五星紅旗。
“當時是興奮至極、大腦已經不工作了,這是我人生中真正難忘的幸福時刻,我給親友打電話時都是哽咽的?!?馮靜回憶說。
從最初的疑慮,到現在的完全理解和支持,馮靜收獲了來自親友的鼓勵。
她讀大學本科時期的班主任、北大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于鐵軍說:“馮靜以她徒步遠征南極的壯舉,證明了她自己,也再次證明我們這個民族追求夢想、勇敢、堅韌的精神與力量?!?/p>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馮靜說,她還不是一個“探險家”,面對未來,她一定會繼續尋找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