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2018年才走完四分之一,但不少人發現自己的新年愿望落空了。有調查顯示,多達一半的人實際上在新年剛過兩個月后,就放棄了當時立下的目標。

撇開“常立志”的人不談,另外的那部分人是如何做到“立長志”的呢?
體重減五斤、來場完美的旅行、讀完六本書或者掌握一種實用的小技能……每當新年來臨的時候,不少人都會為自己制定出一系列的小目標,讓新的一年過得充實一些。
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超過40%的人會制定各種各樣的目標,雖然比“賺一個億”的小目標簡單,但同樣不容易實現。因為數據顯示,為實現這些目標真正堅持努力一年的人,不到一半。
研究稱,只有8%的受訪者能在任何一段時間內堅持實現自己的目標。
要躋身于這8%,實際上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困難,關鍵是找到恰當的目標與實現目標的方式。
如果一個人一直對足球不感興趣,那么把“成為梅西或者羅納爾多那樣的球星”當作目標,顯然不現實;如果平時對新技術和投資沒什么概念,那么想借助比特幣炒作一夜暴富的話,更可能的結果是血本無歸。相反,如果有人定下的目標是去澳大利亞喂考拉,那以此為目標立即開始每月存錢,可能更容易成功。
好的計劃是躋身“8%”的關鍵,靠譜的計劃是成功實現目標的保障。無論一個人的計劃是想要避免消極行為,還是想要培養積極行為,首先要找出觸發這種行為的因素。比如,如果想少喝酒,那就不要與朋友約在酒吧見面,可以改去咖啡廳。
如果將戒酒設為目標,還非要去酒吧和人聚會,那么我們最終會發現自己的意志力會比想象中差遠了。正因為如此,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盧西亞尼認為,對很多人而言,制定新年計劃常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適得其反。他說,在經過了幾次失敗的嘗試后,我們會感到深深的挫敗,很難再嘗試其他方式。
之前的目標沒有實現,也不用沮喪。有些人固然會由于空洞的新年目標半途而廢感到氣餒,甚至不敢為當年剩余的時間制定新目標,但掃除這種負能量,才能讓一年中剩下的時間過得更好。人們最好從失敗的經歷中盡快抽身而退,原諒自己,等到需要制定新目標時,才能更腳踏實地。不能沿用原有的目標,而應該通過其他方法來加強信心,哪怕借助最小的成功來獲得一些滿足感。
新年雖然是人們定目標的日子,但之后的時間也可以重新調整,訂立更符合自己的目標。有專家認為,在一些對自己有意義的日期啟動目標,更有可能調動積極性。
畢竟,條條大路都會通向“8%俱樂部”。
制訂詳細、具體的目標十分重要。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行為心理學家安妮·斯威本博士認為,最好的目標是寫在一大串長期計劃中的,而不是那些模糊但野心勃勃的。比如,一個人在新年計劃中寫下“我會每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去健身房做無氧運動”,就比“我要多去鍛煉一下”更容易成功實現,同樣“每天在地鐵上讀五頁書”要比“要多看書”更明確。
目標還要有可行性。比如,一個體重只有100斤的人和一個有200斤的人,一起在健身房里定下減肥五斤的目標,一般來說,前者實現的難度要大。因為雖然目標看上去相同,但將體重減去5%和減去2.5%所投入的精力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對于100斤的人來說,他的目標設置需要調整。
對于100斤的人來說,先制定一個減少2斤體重的階段性計劃可能更好,也就是說,找到一個能夠在現有基礎上加大難度的目標,更容易實現。如果他已經能先減掉兩斤的重量,那就可以把目標定為五斤。這樣更容易取得成功,人們也可以由此獲得激勵,從而能更好地追求難度更大的目標。
此外,團隊目標也比個人目標更容易實現,比如如果兩個人組團減肥,制定的目標是兩人都減至少五斤才算實現目標,那么在相互督促和激勵下,實現目標的可能性要比一個人獨自埋頭苦練要大一些。
英國華威大學約翰·邁克博士的研究領域是制定和保持承諾所涉及的社會因素。他說,如果人們認為,自己的目標對別人比較重要,我們的失敗“可能會影響他人的幸福”,人們就會更傾向于努力實現這些目標。這種目標可能是跟朋友一起上課。如果需要先付錢,效果可能會更強。一旦人們覺得有人對某件事投入了時間和金錢,會更有可能將這些目標落實。
邁克博士正在“驗證”一個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在他人和自己中間,人們更傾向于防止他人蒙受損失。現時已經有初步證據表明,即使面對一項無聊或困難的任務,只要有其他人為之付出努力,人們就會更有動力繼續執行這個任務。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尤其是在團隊中,自尊心可以驅使人們去完成一些原本困難的目標。
把目標公之于眾也有助于保持目標。因為人們會擔心,如果沒能完成目標,會被別人看輕。英國牛津大學尼爾·利維教授認為,“我們都不想被別人認為不可靠,所以公開自己的計劃,可以讓我們更積極。”
實現目標的方法太過生澀也會影響最終效果。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可以表現得靈活一些,不必固守“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時間表,而是適當給自己一些彈性空間和激勵措施。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助理教授瑪麗莎·謝里夫認為,過于嚴格的計劃反而會減小人們達成目標的概率。
長期處于目標壓力下的人都清楚,特意安排一些更靈活的,例如“偷得浮生半日閑”這樣的形式有助于人們對達成目標保持積極性。
參與健身或儲蓄項目的人可能已經很熟悉這種通過“泄氣閥”給自己減壓的方法。比如,很多人都在智能手機或者運動手環里給自己設定了每天走一萬步的目標,研究發現,那些靈活執行的人更容易達成目標。
在一項針對人們運動量的研究中,共有273人使用智能手機應用統計自己一個月的步數。第一組被要求達到嚴格的目標,例如1萬步,每周七天都要達標。第二組只要求達標五天或更多。第三組針對七天時間設定總步數目標,但可以有兩天“偷懶日”。第四組的偷懶日則被分配到一個月內使用。結果發現,有偷懶日的人每周達標的天數比沒有偷懶日的人更多,他們的平均步數也更多。
研究者表示,這種制度框架下的“偷懶”思維有助于人們始終著眼于長期愿景。著眼于當下的各種選擇更加現實,而其中一個選擇就是適時讓自己“偷懶”一下,這種以退為進的靈活選擇有利于目標實現。
不過,靈活性也有限度,太隨意的計劃會演變成沒有計劃。謝里夫說,如果人們有太多的偷懶日,例如目標是每周七天健身,但卻有四天偷懶日,這就可能會濫用偷懶日,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放松偷懶,其效果會對整體目標產生影響。或者,如果人們使用的偷懶日數量超過既定計劃,同樣會感覺失去動力,導致破罐子破摔的執行效果。
在尼爾·利維教授看來,“一年一次的生日可以是合理的例外情況。但如果例外情況是更頻繁發生的事情,那所有事情都可能會變成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