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
摘要:新聞傳播專業是非常需要與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前互聯網飛速發展,電子信息,多媒體全面滲入人民的生活學習當中,老的新聞傳播方式以及不能滿足人民對信息索取的及時性需要了。在高職課堂上合理應用新聞傳播技能教學,根據一直發展變化中的新聞傳播教學中的創新改革經驗,對如何利用新聞傳播技能即自媒體教學應用到高職課堂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聞傳播;技能教學;應用
現在隨著互聯網、移動通信及多媒體信息技術發展不斷成熟,并且非常廣泛的應用到社會生產、生活和學習中去,新聞傳播的方式也由傳統向著新時代不斷發展。當前很多學校教師教學也使用多媒體技術,由于多媒體技術發展剛剛起步,所以還有很多學校還沒有覆蓋到。在各種新聞技術水平飛速發展的時代,該如何合理的運用新聞傳播之技能教學呢。新媒體技術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得出當前教學的創新模式經驗和想法,以期能夠幫助新聞傳播之技能教學創新改革。
一、新聞傳播技能教學應用現狀
當前伴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推廣,很多學校也逐步將新聞行業里的媒體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工具,新媒體技術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突出。自媒體指的是個人生產、處理和傳播信息的媒體平臺,為個人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和共享服務,以隱私和開放的方式傳播信息,這其實也是社交媒體的一種方式。社交媒體主要是運用互聯網技術把不同地方的人聚集在一個平臺上進行對話或者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等等,用戶即是社交媒體的使用者,也是社交媒體信息的傳播和制造者。
早期的電子郵件到騰訊的QQ、微信都是大家非常常見和使用的社交媒體,也成為很多高職老師用來進行教學交流的工具,這使得老師主要通過建立網絡群組討論就能夠及時的向多人傳達自己的教學內容,學生也能夠節省更多的時間,在彈指間便能獲得老師所授。學生用電子郵件向老師發送比較嚴肅的學術問題或者論文,老師用電子郵件回復學生的問題而且還能夠在電子郵件平臺上進行保存。社交媒體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效率,而是更多的機會,讓更多的學生能夠與教師進行交流。
任何事物都是有它的雙刃劍的,新媒體的引入也帶來了一些不足。它只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實現從課堂到課后的延伸,比如老師在談論群里布置家庭作業,安排班級活動,學生向老師匯報學習進度和難點等等。但是老師教學理念并沒有改變,而且由于新媒體的便捷性,不可避免的會帶來懶惰、作弊等弊端因素。
當前高職教育教學的階段有三個阻礙需要突破,第一是實踐不夠,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片面強調新聞傳播理論,而不注重新聞實踐,學生往往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進入新聞媒體崗位工作發現,之前的學習是沒有用的。如何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是教師亟待思考的問題。第二,舊的和好的新聞教科書參差不齊。如今,媒體業的發展也是緊跟時代潮流,但是課本內容的更新卻遠遠跟不上社會的發展。第三,教學模式還是教授為主,由于課本內容更新慢,課本內容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職自主建立的教學技術平臺,也是脫離實際教學情況,不能滿足教學需要。
二、基于新聞傳播的新媒體技術的互動教學
我們在“網絡與新媒體研究”平臺上進行了一次新的教學改革實踐,高職學生和中職學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高職學生的教育教學運用課堂授課、互聯網授課、討論組學習相結合的方法,教學考核主要是微博報告和新媒體案例。高職課程教學開始嘗試使用教學、學習、科研一體,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參與微博運營優化討論。
當前的新媒體技術時代,邏輯思維的核心構想是要考慮互動的可行性,課堂上的互相討論是傳統的互動方式,互動教學必須要將這種課堂上的互動延伸到課后,適當的使用微信、電子郵件、微博進行教學。學生可以與老師進行及時的互動學習,也能夠使用新聞傳播新媒體技術與作者進行互動討論。
新浪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新媒體,可以隨時發布熱門的學術前沿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生可以通過轉發和評論與教師互動;金達新媒體官方微信不僅向他每天公開,還設置教學模塊。包括家庭作業復習、問答整合、課后閱讀指導等,及時向學生提問。給予指導和答復,構成網絡的學術討論空間,更多的私人QQ群和微信群是我們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術討論的另一個平臺。
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師生之間的互動得到強化,并且讓很多非本課堂人員也參與到此次教學的學習和互動當中,很容易產生更多的想法和好的建議。互聯網新媒體上面不僅能夠吸引學生和老師,還有很多擁有實際新聞工作經驗的人參與進去,這樣討論得出的結論和想法是非常具有實用性和新穎的。在線學習必須要建立廣泛的公共學習平臺和渠道,進行有效的推廣,只有讓更多的人知道,其次才能被課程所吸引而參與進去,幫助學習者在知識網絡中形成“節點”,進而能夠形成系統的學習體系。
高職的教學實踐推行過程中,學生在新聞社交平臺談論最新的理論想法,這種實踐方式能夠緩解當前社會實踐存在的資金不夠、經驗不足、時間緊張等問題, 學生以媒體產品的形式來操作,與真正的媒體平臺還存在一定的差別,但是,學生對新媒體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抽象概念。學生明白了用戶至上,服務第一的互聯網思維,能夠切實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
例如,充分體現網絡思維的微信號“土套軍”,就是運用諷刺性的網絡語言,以熱點和觀點聚集了大量的人氣。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充分認識到管理媒體產品的必要性:一是從內容產品到服務產品;二是從受眾模式到用戶模式;三是從信息傳播到關系傳播。
微信號操作“土套軍”,學生從一開始就簡單的以內容為導向,逐漸開始有了服務用戶的意識。以新媒體為教學平臺是教學理念的創新。師生不僅是傳統的接受關系,而且是相互學習、交流的友誼。新媒體平臺營造活躍互動的學術氛圍,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而學生的新媒體教學實踐也在探索行業前沿。它既有理論支持,又有實踐檢驗。無論是今后的研究還是實踐,對他們都有很大的好處。
三、新聞傳播的新媒體技術教學應用
協同創新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增長點。高等職業教育機構與企業合作,與研發合作,創新技術,不僅可以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機構的社會聲譽。產學研相結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它涉及到與外部學校和社會的合作。一般來說,教師往往局限于缺乏社會資源。作者依靠自己的社會資源和媒體接觸,再加上媒體轉型和節目創新的強烈需求,學校媒體的兩面性是一致的。實行產學研結合,就是走出去,邀請進來。我們的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廣東電視臺DV直播的新媒體,是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典范。
“DV直播”是廣東電視臺公共頻道關于民生的電視新聞節目。公司成立于2011年5月,堅持“直擊現場,關注民生”的宗旨,關注普通公民的生活,關注普通公民的喜怒哀樂,倡導普通公民的利益。該節目要求記者站在新聞事件的第一幕,努力將最直接、最原始的圖片和聲音帶給觀眾。2012年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評為十大創新欄目,2013年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評為十大優秀欄目。
雖然dv live有官方微博和微博,但在資源整合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迫切需要尋找一種新的方式來擴大互聯網的影響力。官方微博不僅是傳統媒體發布內容的平臺,也是傳統媒體整合的平臺。
除了讓學生參與dv直播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官方論壇貼吧三大新媒體平臺的運作外,我們還引導學生將4P營銷理論和病毒傳播理論應用于電視新聞,拓展傳統媒體渠道,搭建新媒體平臺。整合資源,加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之間的互動,有助于增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之間的影響力,最大化傳播影響力。
以“dv live”官方微博為例:在學生接管“dv live”新媒體平臺的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官方微博粉絲從11000人增加到125000人,粉絲凈人數增加到15000人,平均每月增加5000人。2014年6月20日,世界杯獲獎比賽開始時,每天新增1694名用戶,達到高潮。
從“消息發送者數量”索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比較操作團隊接管前后的更改。在2014年4月16日之前,主動發送消息的重復數據消除用戶(包括非粉絲)數量幾乎為零,而在4月16日,消息發送人數達到53人,此后一直保持在該數據之上和之下。由此可見,在謹慎操作的情況下,微博發送信息的情況明顯改善。
各種數據表明,學生術后表現顯著。學生不僅把它作為電視節目的延伸,而且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教學經驗。首先,要明確目標用戶,加強官方微博活動。其次,總結微博發布的規則,引起用戶最大的關注。第三,選擇和匹配圖片和視頻,以刺激視覺交流中的轟動性。第四,注重溝通和反饋,贏得用戶信任和支持。第五,重視微觀公益傳播的內容,塑造官方微博品牌。第六,與傳統媒體進行溝通,構建兼容開放的溝通平臺。這些經驗的總結,不僅使學生對理論有了充分的了解,而且對行業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同樣,在其他平臺上運行的效果也很顯著:官方微信粉絲從85557人增加到94476人,論壇與博士后的合作也起到了網絡推動者的作用。從自治到合作,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為我們當前傳統媒體的轉型提供了基礎。目前,廣東電視臺圍繞直播正在形成一個媒體平臺三位一體,包括電視新聞廣播平臺、互聯網平臺和線下活動(小記者夏令營、公益項目蘋果書店等)。它既有內容產品,也有服務產品。公共媒體社交平臺
一方面,社交平臺的功能可以使個人用戶與圈內的人互動,共享資源,維持關系;另一方面,它可以打破圈內的緊密關系,通過突破時間、空間和物質成本的限制,形成關系。重新和更好的資源流動,并給個人最大的機會融入其他領域。在社會圈中,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的社會圈與外部社會圈有一種關系,形成一個交叉點,從而增強了轉型的可能性,進而實現了整個社會網絡的嵌入。毫無疑問,關系轉換的目標是通過最大化個人價值來最大化平臺的價值。不可否認,作者領導的學生與行業的合作,不僅驗證了理論的正確性,而且對行業的實踐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2014年7月16日,由濟南大學新媒體研究所與廣東電視臺公共頻道聯合主辦的《電視新聞節目新媒體運行情況報告》在濟南大學新聞學院學術新聞館舉行。校內、校外師生參加了《新媒體研究》研究生課程考試報告。本報告將對學術界和工業界都有很大的啟示,學術界和工業界不是相互分離和脫軌的,而是可以很好地整合和相互加強的。
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是為了打破高職教學的兩個瓶頸:第一是將課后學習和課堂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利用當前新聞傳播技能將課堂時間無限延長,將課后老師與學生的空間距離無限縮短,讓老師在課后也能進行實時的互動學習,讓老師不再受限制于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不再受限制于枯燥的課堂被動學習,使得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第二是要打破學校理論與社會實用之間的瓶頸,學生能夠得到社會最切實的知識,社會工作人員也能得到學校最新的研究理論,這是相輔相成的。新聞傳播技能的廣泛應用使得教育教學能夠創新變革,能夠使學生學習的更多更好更新的知識。
參考文獻:
[1]譚天.新媒體新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2]林靜.MOOCs:本意、困境與希冀[J].中國教師,2014.
[3]譚天,蘇一洲.論社交媒體的關系轉換[J].現代傳播,2013.
[4]侯擁凱.大學生自媒體運用心理分析[J].采寫編,2016.
[5]劉曉嵐,遲曉明.非新聞傳播類專業傳播學概論課程改革研究[J].才智,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