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蘭
(鎮江市第三人民醫院院辦,江蘇 鎮江 212021)
“互聯網+”即“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是指互聯網平臺、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有機結合。“互聯網+”可提高社會公共服務的易獲取性、政府電子政務的公開透明度、人們溝通交流的及時性,促使人與政府、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良性發展[1]。過去,我國的醫療單位采用的是“以醫生為主導”的服務模式,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可導致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這是我國醫療衛生管理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是分析“互聯網+醫療”模式的應用對醫療服務模式和醫患關系的影響。
據調查,因身體不適到醫院就診的患者僅有4.8%。大部分患者因掛號難、候診的時間長、看病的時間短等因素不愿入院就診[2]。將“互聯網+”應用于醫療行業后,在線問診服務應運而生。在線問診服務的興起改變了以往患者必須到醫院才可享受到醫療服務的就醫模式,滿足了患者期望獲取便利服務的心理需求。互聯網可對醫生、藥品、醫院、藥店等方面的信息進行整合,建立疾病與癥狀的數據庫。患者可通過搜索引擎對臨床上的常見病進行查詢,并向在線的醫務人員闡述自己的臨床癥狀,以便在線的醫務人員能夠對其病情進行診斷,進而對其實施有效的用藥指導[3]。
開展臨床診療工作的基礎是獲得可量化、真實、動態的體征證據。在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中,醫護人員需要反復采集患者的體征數據。該方法的效率不高,并且耗時較長。將“互聯網+”應用于醫療行業中,可通過開發移動醫療APP,逐漸完善個人的健康數據,以確保醫療服務中醫患協同的無邊界性、連續性,并提高人們對健康進行自我管理的意識[4]。
患者除了希望享受到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及便捷的醫療服務外,還希望與醫生、病友隨時進行溝通。“互聯網+醫療”模式的衍生品——患者之間的社交網絡在疾病管理、維護患者健康等方面可起到重要的作用。有的患者對所患的疾病有著豐富的自我管理經驗,可通過社交平臺與病友分享自己的經驗。此外,患者可通過社交平臺與病友分享自己患病的經歷,以宣泄內心的痛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近年來,我國的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這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我國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醫療機構因素及社會因素。患者因素主要包括:患者過度維權;其對享受的醫療服務滿意度不高;其對治療效果的期望值過高;其對醫療技術的局限性缺乏足夠的認識。醫療機構因素主要包括:醫療機構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發生醫療事故后其未及時采取措施應對媒體;醫患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在診療過程中缺少人文關懷。社會因素主要包括:國家對醫療衛生經費的投入不足;區域間的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均;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因此,改善我國的醫患關系需從多方面入手。
以往,醫療技術與醫療知識的傳播受到了信息傳播速度和信息傳播渠道的限制,以醫生為代表的醫療服務提供者擁有智慧權威,處于決策者的地位。近年來,隨著疾病譜的不斷更新、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醫生越來越難以全部掌握醫學知識[5]。“互聯網+醫療”模式的應用打破了醫患之間的信息壁壘,患者可經網絡獲取大量、準確的醫學信息,這降低了醫生在醫療決策中智慧權威的地位,使其逐漸由醫療決策主導者轉變為醫療決策的建議者。
長久以來,人們獲取醫學信息的門檻較高,其掌握的健康知識較為匱乏,在患病時難以對自己的病情做出合理的判斷,因此無法參與到醫療決策中。隨著“互聯網+醫療”模式的應用,患者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電子化優勢,通過患者在線社區、手機APP、搜索引擎等查閱與自身健康狀況相關的信息,縮小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差異,并可提高其對自我健康進行管理的能力。
在臨床上應用“互聯網+醫療”模式后,患者可經在線問診、線上醫療咨詢等方式與醫生進行對話,有利于其充分地了解所患疾病的現狀、進展、治療的方法及預后。患者與醫生在線上交流,可促使醫療服務理念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強調患者的自主性、醫患之間的平等性,將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放在首位,使患者能夠感受到超越經濟利益、醫療技術的人文關懷。
隨著“互聯網+醫療”模式的應用,醫生的發展維度將會以醫生個人品牌的形式展示出來。注重口碑、主動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堅持“以患者為中心”服務理念的醫生更容易脫穎而出[6]。故醫生應轉變思想,積極地應對由“互聯網+醫療”引起的醫療服務模式的變化。醫生可在誠信度較高、受眾面較廣的醫療服務網站上發布健康信息、指導患者求醫問藥、在線解答咨詢問題。在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治的過程中,醫生應耐心地傾聽患者對自身健康問題的看法,鼓勵患者參與到醫療決策的過程中。
高等醫學教育院校應積極地轉變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的發展,加強對醫學生醫療信息技術的培養。醫學院應優化課程結構,增加醫學信息統計、計算機等課程的比重,增強醫學生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檢索信息、處理數據的能力。此外,醫學院應加強信息平臺的建設,擴展教學時空,利用互聯網技術開發在線課程和學習平臺,使醫學生可隨時隨地地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電子通訊設備及網絡是“互聯網+醫療”模式的主要載體。目前,互聯網上充斥著眾多的醫療健康咨訊平臺,這些平臺提供網絡醫療服務的質量參差不齊。患者缺乏對網絡信息進行辨別的能力,易被錯誤的醫療信息所誤導。行政部門應先規范醫療衛生管理制度,加強對醫療健康咨訊平臺進行監管的力度,取締惡意傳播醫療產品與虛假健康信息的網站,保障線上醫療保健信息的準確性、科學性,從而確保網絡醫療服務的質量。
“互聯網+醫療”模式的應用優化了我國醫療服務的模式,這對改善我國醫患關系的意義重大。在我國的醫療行業中,互聯網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醫療衛生管理者應未雨綢繆,積極應對由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帶來的挑戰,抓住機遇,保證“互聯網+”在醫療行業中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