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詠梅,趙傳國,馬啟榮
(蘭陵縣人民醫院,山東 臨沂 277700)
腦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是指腦內的微小血管壁發生破損后,血液通過血管壁向外滲漏的現象。這是一種以含鐵血黃素沉積為主要特征的腦實質亞臨床損害。這類患者發生腦內出血的風險往往較高[1]。不過,由于該病患者顱內微小出血灶周圍的組織無明顯的水腫,其臨床癥狀也較輕或無癥狀,故對其進行CT檢查或常規的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易發生漏診[2]。研究證實,對CMBs患者進行磁共振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檢查能發現在對其進行CT檢查及常規的MRI檢查時難以發現的微小出血灶[3]。用該檢查方法診斷CMBs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達100%[4]。本文就SWI技術在CMBs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綜述如下。
CMBs患者病灶的直徑一般在2~5 mm之間,通常分布在其皮質與皮質下交界的區域、皮質深部的灰質核團、大腦半球白質、腦干及小腦[6]。高齡、男性、患有高血壓、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使用他汀類藥物、患有低膽固醇血癥(<162 mg/cU)及高尿酸血癥、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升高、遺傳基因為ApoE基因型、腦脊液中AB42蛋白的水平低、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都是可導致該病發生的危險因素[7]。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CMBs 的檢出率越來越高。有調查資料顯示,該病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達35%,在腦血管病患者中的發病率高達80%[8]。CMBs是包括原發性腦出血在內的腦血管疾病的獨立預測指標[9]。已有的文獻報道指出,CMBs病灶的數量與患者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出血病情的復發密切相關,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后其是否會繼發出血。另外,CMBs可導致患者的認知功能受損,故對該病患者的病情進行及時準確的診斷十分重要。
SWI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磁共振成像技術,可利用不同組織間的磁敏感差異性成像。SWI是一個利用三維技術采集的、完全流動補償的、高分辨率的薄層重建梯度回波序列,是將強度數據和相位數據進行后處理后產生的增強對比圖像[10]。SWI對含鐵血黃素、血液代謝物及鐵質沉積等順磁性物質十分敏感,因此SWI技術可用于對腦血管病、腦腫瘤、創傷性腦損傷及神經變性疾病等的診斷和鑒別診斷。CMBs患者的病灶在SWI序列上表現為點狀、條狀、類圓形或環形的低信號影,病灶的邊緣清晰,病灶周圍無明顯的水腫。
目前,已有諸多的研究證實,SWI技術在CMBs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張玉東等[12]應用SWI技術對50例腔隙性梗死患者進行CMBs病變的檢測,結果顯示,有24例患者的SWI序列可清楚地顯示CMBs病灶,僅有3例患者的CMBs病灶在T1WI序列顯示,有5例患者的CMBs病灶在T2WI上顯示。張玉東等認為,SWI序列在顯示腔隙性梗死患者CMBs病灶方面的效果要優于常規序列。因此,應首選SWI技術作為對疑似發生CMBs的腔隙性梗死患者進行病情診斷的方法。
CMBs是臨床上常見的腦小血管疾病。CMBs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與其是否發生腦出血、腦梗死及其預后密切相關。對CMBs患者的病情進行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對于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顱腦CT檢查是以往臨床上診斷腦出血的金標準。進行該檢查可顯示患者在病情發作后1 h內的出血病灶,但在診斷CMBs中的效果不佳。與進行CT檢查及常規的MRI檢查相比,用SWI技術診斷CMBs的特異性與敏感性均較高。SWI技術在CMBs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