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盛世周期與天子執政期限的相關性

2018-04-12 07:30:26鐘永圣

鐘永圣

(東北財經大學 中國經典經濟學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5)

一、盛世大治的中華“經濟”理念基礎及其周期性的一般認識

根據中國經典和史書的綜合記載,我們把中華文明劃分為三個歷史時期:伏羲到大禹時期為上古(根據《史記》《漢書》記載,共33代天子,公元前2070年以前),夏商周三代為中古(前2070—前221年),秦漢以來到清朝覆亡為近古(前221—1911年)。綜觀上古、中古到近古的歷史,中華文明有一個被正反兩方面反復印證的國家治理規律:遵守天道和文明傳統,天下就會趨于大治;違反天理和乖逆人倫,國家就會衰亂乃至滅亡。或者簡單地概括為:合道而興,悖道而亡。

在中華文化的本來意義上,這個依據自然規律治理國家之“道”,就是“經濟”。天子克己復禮,推行仁政,以至于四海升平,物阜民豐,禮樂興盛,就是“經濟天下”。在世界范圍內,只有中華文明有這樣的“經濟”理念,至于古往今來與經濟相關的種種概念,如賺錢、貿易、買賣、商業、謀生、治生、民生、糊口、食貨、經營、貨殖、謀利等稱呼,都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局限追求,為的是滿足一己之私,根本談不上叫“經濟”。中文的“經濟”有著悲天憫人的崇高境界和造福天下萬世的魄力擔當。1840年以來的近兩百年時間,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義已經被西方倒傳過來的概念替代或者覆蓋,導致原有的含義鵲巢鳩占,人民不明所以。現在有必要正本清源,恢復中華文化含義的本來面目。

中國古代的盛世大治,都是在這種“經濟”觀念下取得的,對明君圣主而言,“經濟”觀和“天下”觀是一回事兒。天下觀在古代是“圓滿”的,今天的天下觀如果圓滿,應是“全球”觀。雖然“全球化”提出了好多年,但是具有“經濟”觀的“全球觀”,一直沒有,因為以殖民掠奪起家的現代西方文明境界提不上去。現在,中國古代的“天下”觀歷史性地第一次出現,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的提出。這是地球村時代的“經濟”觀。

具備正確的“經濟觀”和“天下觀”之后,天子的擔當十分重要。今天的國家經濟管理,古代叫“治道”,或者叫“牧民”。此時發生“天人合一”現象,即“家國天下,一以貫之”,就是《大學》里的理念,有道君主傳承的是堯傳舜、舜傳禹的心法,“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正因為中華文明的“經濟”理念是“天下”概念,所以其在社會治理上的盛衰周期性和自然世界的發展周期性有著很明顯的相關同一性。后世的“明君”,就是明白此心法的天子,明白此心法叫“知至”,而后即使是君王,也會意誠,心正,身修,家齊。所謂“天人合一”,是指君主修身的過程,就是天下趨于大治的過程;所謂國家衰敗的過程,就是君主敗德過程的“外部效應”。天人合一的奧義,經濟天下的奧秘,全在這一句心法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不是“四”。

個人修身過程,就是“自律”的過程,就是“持戒”的過程。一個人自律相當于一個自變量“有界”;一個人有志于學,志心于道,不忘初心,相當于一個自變量“單調連續”(保持同一個信仰的心靈與行為的可預測軌跡)。那么按照數學邏輯,在一個特定時期內,函數必定收斂于一個特定的值。所以,在單調有界閉區域內,自變量能否取得函數值,就看給定區間是否大到函數值出現。同理,一個自律的、連續努力的人,給定“足夠”的時間,必定可以實現一個“合理”的目標。這一過程,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對于君主來說,就是“惟精惟一,允執其中”的過程,也是勵精圖治最后達到天下大治的過程。所謂的天下大治,不過是其內心德行的外部“相應”呈現。

這個治理天下國家的“道”之“理”清楚后,最關鍵的要素就是:君主要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盛世的過程。中國古代在帝嚳時代(距今約4200年前,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帝嚳元年始于公元前2216年,終于公元前2153年,在位63年)發現了十天干、十二地支,配合起來紀年,一個周期是六十年,也叫一個“甲子”。歷史經驗表明,一個甲子內,也有起步、上升、繁榮、下降、衰落五個階段,每一階段大約十二年。考察近古公認的大治時期,漢文帝在位23年,隋文帝在位24年,唐太宗在位23年,開創盛世局面的天子沒有一位的在位時間是少于23年的,非常符合兩個十二地支年數(24)的規律。大唐的頂峰“開元盛世”也是在唐玄宗執政前23年取得的,第24年時,就發生了一件導致“經濟周期”出現拐點的事件:當年四月,安祿山犯軍法被押送京城,被唐玄宗赦免。唐玄宗自己一手塑造了“安史之亂”。

如果經濟周期在下降階段,明主賢臣能夠主動調整,則可以抑制衰落,甚至“中興”,這樣可以把兩個地支年數甚至兩個甲子的時間連起來,中間雖有波動起伏,但是國家經濟大體上都在“盛世”水準之上平穩運行。從現有的史料看,還沒有持續繁榮三個甲子的盛世,即沒有一個朝代連續繁榮超過180年。

西方認識到大約60年一個經濟周期的,是蘇聯學者康德拉季耶夫,所以這個研究發現被稱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論”。漢語中也有經濟學者簡稱為“康波”的,以描述經濟的周期波動。康德拉季耶夫以英、法、美等國家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一百多年為研究對象,具體選擇批發價格、利率、工資等36個統計指標進行分析,發現這期間的經濟發展過程存在三個波動:一是從1789年到1849年,上升周期為24年,兩個十二地支周期,下降周期為36年,三個十二地支周期,正好60年,我們可以稱為一個完全的“甲子周期”或者“甲子輪回”;這期間,以法國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獄、美國首任總統宣誓就職為階段起點。二是從1849年到1896年,上升周期為24年,下降周期為24年,共48年,我們可以看作上升和下降時期各為兩個十二地支年份,稱為“不完全甲子周期”或者“不完全甲子輪回”,也可以稱為“雙地支周期”或者“雙地支輪回”;期間英法聯軍進攻中國,開始掠奪中國。三是從1896年起,上升24年,正好又是一個“雙地支周期”,1920年以后是下降趨勢。全過程為120多年,康德拉季耶夫因而得出結論,經濟發展中平均50年到60年一個周期,基本上符合中國傳統經濟學中的甲子周期。

西方學者對此的“學術分析”,認為波動的上升是因為技術進步、產業革命等原因,但是至少從后兩個階段中,中國學者應該能夠得出一個被有意回避了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是決定因素的話):赤裸裸的殖民掠奪直接增加了資本積累,無恥的殖民統治強行擴大了市場和消費,這才導致了后兩個階段“上升”的啟動,至少是“促進”了上升的啟動。

但是無論東西方,長期被忽略的一個事實是,人類經濟活動周期基本上在中國傳統文化天干地支理論揭示的周期規律中循環。近代最被一些學者推崇的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和任職時間,無論四年還是八年,其盛衰都在中國十二地支周期理論的范圍內,長期看更在甲子周期范圍內。

二、上古“五帝”時期的天下治理和天子執政時間

從黃帝開始的“五帝時期”是中華文明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盛世。甚至按照宋代邵康節在《皇極經世》中的看法,中華文明在“文明”意義上的頂峰時期是在堯舜時期。但是現代西方學界和部分缺少民族自尊與文化自信的中國學者,都虛無中國的上古歷史,斥為“傳說”,給中華文明傳承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和障礙。

為了證明《尚書》所言并非虛構,后世諸多學者從天文學角度進行了測算。《尚書·堯典》記載,堯的德政最主要的一條,是“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通過在二分、二至的時候觀察“昏中之星”,確定了一年的準確時間。這是“劃時代”的天文貢獻。從古至今,許多科學家測算了《堯典》中“四中星”的觀測年代。但是,觀測地點不同,所得的結果會不一樣。由于地球運轉,天上的星象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堯典》中的星象和現代相比會有很大差別。1983年以前,一般認為竺可楨先生的推算是最可信的結果。竺可楨先生有一篇著名的論文,題目是《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中星之年代》,以堯都所在的中原地區為標準推算,認為四中星是在商末周初時出現的,大約在公元前十一二世紀。雖然其后很多學者反復推算,但是大體上都認可竺可楨先生的推算。不過,這顯然和堯舜時期相差太遠,“科學的推算結果”讓人們加重懷疑《尚書·堯典》的準確性和科學性。1983年,天文史家趙莊愚先生發表題為《從星位歲差論證幾部古典著作的星象年代及成書年代》的文章,采用了《尚書》本身介紹的觀測方法,在四個地點觀察,用當地的經緯度計算,認為最可能的時間是公元前2060年。這就非常接近通常認為的堯舜禹時代。“敬授民時”的傳統,一直保留到17世紀,在中國超過3700年的傳統。

既然天文學推算能夠證明《尚書》的記述內容真實不虛,那么司馬遷《五帝本紀》中的諸多引用自《尚書》的記載就基本屬實可信,天子壽數和執政期限就更加具有啟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作用。例如黃帝的偉大功績,建立在劃時代的豐功偉績和長期執政的基礎上,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雖然《史記》并未明訓黃帝的壽數和在位年限,但是綜合道家、醫家和史家的記載,黃帝“在位百年”是可信的。《竹書紀年》給出的準確數字是,黃帝元年為公元前2394年(丁卯年),顓頊元年為公元前2294年(丁未年),顯示黃帝在位時間整整一百年。雖然《竹書紀年》本身存在爭議,但是在說明“在位時間比較長”這一問題上,已經足夠了。《史記》記述堯和舜的在位時間則十分清晰:堯在位70年時,選拔天子接班人,舜時年30歲被舉用,28年后,堯去世,在位98年,舜避讓3年,61歲時正式踐行天子位,在位39年,100歲時駕崩。《竹書紀年》記載,帝堯元年是公元前2145年(丙子年),帝舜元年是公元前2042年(己未年),中間是103年,除去3年避讓時間,存在2年的誤差。關于堯舜紀年的說法,也和上文提到的天文驗證《堯典》記錄時間在前2070年相吻合。

堯舜禹時代,中國的天文歷法、文字語言、農業水利、青銅冶煉、稅賦制度、國家監察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已經高度成熟,現今出土可見的商代、周代的青銅器物和語言文字,都是五帝時代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至少那么成熟的文字體系不可能是在夏朝的五百年間創設完成的。

對于天下治理的治亂周期,到底是人的因素決定的,還是天地自然周期決定的,特別是治亂的原因,在《文韜·盈虛》中記載著周文王和姜太公的討論。

文王問:“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賢不肖不等乎?其天時變化自然乎?”太公回答說:“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姜尚的回答否定了天時宿命理論,認為事在人為,這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理論的精髓。

文王接著問:“古之賢君可得聞乎?”姜太公就以堯為榜樣,說:“昔者帝堯之王天下,上世所謂賢君也。”文王表示愿聞其詳,希望太公能夠講解帝堯“其治如何”。于是姜太公就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所聞:“帝堯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不衣,奇怪珍異不視,玩好之器不寶,淫佚之樂不聽。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力農桑者,慰勉之。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養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共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文王聽了大為贊嘆:“大哉,賢君之德也。”至于“百姓戴其君如日月”,所言不虛,至今漢字的“曉”字,就是在“堯”旁加“日”字,可見德政的文化影響之深遠。

三、中古“三代”時期的盛世大治和天子執政期限

中國歷史文獻中的“三代”是個專有名詞,指夏、商、周三個朝代。目前關于夏朝的史料和出土文物比較少,以至于有些學者認為那是“傳說”,這是典型的“疑古”,若非無知就是別有用心。我們在上一節之所以引用現代科學驗證《堯典》所述內容的真實性,也是為了間接證明《尚書》中《夏書》的內容是可信的。《夏書》可信,則《史記》中《夏本紀》的內容可信,夏朝約470年的歷史就不再是“傳說”。

史書記載夏朝有“少康之興”,但是具體情況不詳,商朝的情況相對好一些。商朝除了“武丁中興”,有四次大治。帝太甲修德以興,伊尹褒嘉,稱為“太宗”;四代以后,衰落。帝太戊修德,商復興,稱“中宗”;三朝以后,又衰落。帝祖乙立,商朝復興;五朝天子后,再次衰落。盤庚接天子位后,遷都河南,踐行商湯之政,商朝再次復興。盤庚之后,天子位經過小辛、小乙兩帝,傳到武丁,得圣人傅說輔佐,史書稱頌,“殷國大治”,“殷道復興”,武丁廟號被稱為“高宗”,彪炳史冊。武丁之后,商朝歷代天子少有修德振興之愿,逐漸衰落,直到商紂王被周武王所滅。

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結果,自商湯滅夏建商,至盤庚遷都,整整三百年(前1600—前1300年),其中包括三次衰落三次復興。由于沒有具體的時間劃分,所以大致上說,一百年一次盛衰周期。根據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商朝第22任天子武丁在位59年(前1250—前1192年),幾乎可以說是執政一甲子,十分具有“甲子周期”的代表性。

三代中,西周的“成康之治”是比較有史料支撐的盛世。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成康之治”其實是四代人的成就,是在文王、武王的持續努力下取得的,和后代的“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有很大不同。按照《大戴禮記》記載,周文王15歲時生武王,周文王97歲崩,武王時年已經83歲了。武王84歲即位,至93歲崩,即位正好10年。

中國歷史的事實呈現,往往兩個甲子(120年)的繁榮之后,運勢會下降,國運轉衰,一般一個盛世大治的時期不會超過150年,幾乎三個甲子后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衰敗。如果有中興的君主,往往又能延壽一兩個甲子;如果沒有中興的君主,就會亡國,改朝換代。所以150年左右是盛世大治的“標準”時間。例如,齊莊公在位65年(前794—前730年),齊釐公在位33年(前730—前698年),父子在位98年,為齊桓公成為真正的春秋霸主奠定了穩定的基礎,齊桓公自己也在位44年(前685—前642年),父子三代在約150年間進行接力,完成了一次真正的霸業。

西周的文武成康,在取得天下執政權后,也基本上可以說延續了整整150年的強盛時期:武王在位4年(前1046—前1042年);成王在位23年(前1042—前1020年);康王在位26年(前1020—前995年);昭王在位20年(前995—前976年);穆王在位55年(前976—前922年);共王在位23年(前922—前899年)。通過各位天子在位時間的統計,可以明顯看出,除了武王年事已高,在位時間短以外,各天子在位時間的底線是20年,通常在24年左右,基本上是“雙地支周期”。

西周從懿王開始,就接連出現君主頻繁更迭的現象,預示著后來的國運即將發生大的變化。懿王在位不過八九年(前899—前891年)的樣子,孝王才五六年(前891—前885)的樣子,夷王也不過八九年(前885—前877年),22年間更迭了四位君主,非常不利于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之后的周厲王雖然時間長,但是在前841年卻發生了“共和”事件。顯示在德行有虧的前提下,執政時間長短已經沒有統計意義。

蘇聯末期,接連發生領導人去世的情況,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1984年安德羅波夫去世,1985契爾年科去世,四年間國家辦了三次國葬。這在中國古代文化觀念里,“天之歷數在爾躬”,是非常不好的預兆。之后六年,蘇聯解體,亡黨亡國,不復存在。

四、近古“大一統”時期國家治理成就和天子執政期限的關系

我們把未完成國家統一的朝代,統稱為非“大一統”時期。非“大一統”時期的天下治理,史書記載有南朝宋的“元嘉之治”,南朝齊的“永明之治”,北魏的“孝文中興”。除了“孝文中興”,其他恐怕不容易服眾。

漢、隋、唐、明等“大一統”時期,具有盛世大治名聲,且被廣為接受的有:西漢的“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中興”;東漢的“光武中興”、“明章之治”;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永徽之治”、“武周之治”、“開元盛世”、“元和中興”等。至于明朝的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隆慶新政、萬歷中興,有些稱號到底是不是貼近實際,往往見仁見智。

漢文帝作為文景之治的開創者,在位23年(前179—前157年)。漢武帝在位54年(前140—前87年),其實所謂“武帝盛世”完全是“文景之治”的自然延伸,總共約八個地支周期,或者一個半甲子周期。文帝景帝奉行黃老之道,講究無為而治,現代所謂“政府不干預經濟”,讓市場自由發展。武帝矯枉過正,大舉干預經濟,鹽、鐵專賣,國家集中大部分財富,以滿足連年征戰。后面的“昭宣中興”,有“中和”歷史經驗的味道,漢昭帝和漢宣帝的政策剛柔相濟,評價為“中興”有其道理。

漢光武帝在位33年(25—57年),“光武中興”的評價歷來稱頌。漢朝之后,中國進入了一個長達四百年的紛亂時期,基本沒有盛世。直到隋朝的文帝時期,才出現所謂統一基礎上的“大治”景象。而真正為后世稱頌的大唐,有賴于唐太宗在位23年(627—649年),唐高宗在位34年(650—683年),為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和周成王、漢文帝一樣,尊崇道家思想治國,并發揚光大,同樣在位23年成就了天下大治。也就是說,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的開創者,竟然都是在天子位23年去世。

至于宋朝的“仁宗盛治”,如果不考慮疆土問題,大概是盛世富庶的代表。《宋史》評價仁宗在位42年(1023—1064年)之間,“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為人君,止于仁”,宋仁宗名副其實。

歷史地看,由于執政時間足夠長,宋仁宗可以循序漸進地、不斷校正地革除積弊,推進“新政”。宋仁宗執政期間,國家人口凈增長379萬戶,相當于唐太宗貞觀時期的總戶數。嘉祐年間的國家稅收增至3680多萬緡,是唐朝最多貨幣歲入時的四倍。宋朝之富,名不虛傳。根據復利理論,如果本金和增長率既定,那么連續增長的時間越長,財富的效果越驚人。宋朝時就有人認為仁宗四十二年是“海內大治,自《詩》、《書》之載,未有如茲之盛者也”。

通觀幾大盛世的成長時間,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盛世建設的最低時間長度是兩個地支年度(24年)。這和現代的復利理論有相關性:如果自然界中一種事物以10%的速度生長,七年時間就會翻番。24年中包含這樣的三次翻番的機會,意味著可以取得起步時八倍的成就。

五、盛世周期和天子執政期限關系的啟示

1.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樹立起自己獨立的學科觀念

不但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獨具特色,中國傳統文化也獨具特色。經濟周期的研究與發現表明,中國在五帝時期就已經形成一整套理論體系以應對現實。所以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既需要創造性地總結中國傳統人文智慧的精華,也需要創造性地發展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的觀念。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既是對中國歷史傳統的繼承,也是對世界文明中先進因素的發揚。如果完全拘泥于現代西方哲學、歷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學科概念,以之為判斷對錯優劣的圭臬,不知反省和變通,就不能適應新時代的學科建設要求。

2.獨立自主地總結歷史經驗

從中國歷史上看,執政長未必一定能夠守成或者大治,但是要想大治或者中興,起步階段的天子有效執政時間沒有少于23年的。也就是說,即使其他條件相同,如果最高領導人沒有持續23年的推進時間,也難以取得標志性的盛世大治。恰如堯傳心法給舜時所說,“天之歷數在爾躬”,在天人合一觀下,領導人的德能和天時具有正相應的關系。這些規律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應該獨立自主地進行挖掘整理。

3.實事求是地總結現實成就

世界近代史表明,西方社會進入發達階段至少有三個原因:科學技術進步、海外殖民掠奪和較長時間的政局穩定與和平環境。科技進步提高效率,催生新的產業;殖民掠奪直接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穩定與和平使發展和發達得以實現。但是技術、制度、學術都不是獨立的、絕對的因素,應該實事求是地總結其融為一體時的“周期變化”,才能找到有益于人類的客觀規律。

[1]李學勤.史記五帝本紀講稿[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2]杜文玉.中國歷代大事年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6]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7]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9.

[8]項懷誠.中國財政通史:全十二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9]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譯[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

[10]李勉.管子今注今譯:上下卷[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

[11]彭林.儀禮[M]長沙:岳麓書社,2001.

[12]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13]邵雍.皇極經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14]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15]湯恩比.歷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黄色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v欧美|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色网站|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爽妇精品|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中国精品自拍| 亚洲成人www|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国产区免费| 97成人在线视频| 91青青草视频| 亚洲精品第五页|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久久精品66| 色天堂无毒不卡|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天天综合网色| 狠狠v日韩v欧美v|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亚洲人成网18禁| 亚洲欧美天堂网|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福利一区三区| 激情在线网|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中文字幕第4页|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99re经典视频在线| 无码高清专区|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91啦中文字幕|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网站|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 99手机在线视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自拍|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区在线| 久久网欧美|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在线免费观看AV| 欧美伦理一区|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