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緒,朱曉玲
(1.重慶市九龍坡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重慶 400039;2.重慶市巴南區人民醫院,重慶 400020)
核磁共振成像檢查(MRI檢查)又被稱為磁共振成像檢查[1]。此檢查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過檢測外加梯度磁場所釋放的能量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環境中不同的衰減而發射出的電磁波來繪制物體內部的結構圖像[2]。帕金森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震顫、肌肉僵硬、運動遲緩和運動障礙等,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3]。進行影像學檢查是臨床上診斷帕金森病的常用方法。為了分析MRI檢查在診斷帕金森病中的應用價值,筆者對重慶市巴南區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帕金森病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重慶市巴南區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帕金森病患者。這50例患者的臨床表現均符合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且均經腦多巴胺轉運體PET顯像檢查被確診患有帕金森?。黄淠挲g在58歲至78歲之間,平均年齡(62.5±1.9)歲。
對這50例患者均進行MRI檢查。檢查方法是:采用Siemens 63-SP4000 1.5T超導型MR掃描機(由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對患者進行檢查。使用正交頭部線圈對患者的頭部進行自旋回波序列(SE)、軸位T1WI(TR/TE=600/15 ms)、軸位和矢狀位T2WI(TR/TE=6000/90 ms)掃描。軸位掃描的基線為一條通過胼胝體膝部和壓部的最低點并延伸至全腦的連線,矩陣為256×256,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1 mm,視野(FOV)為230 mm×230 mm。在進行軸位T2WI掃描所得圖像上測量位于紅核和黑質網狀帶兩個低信號區之間的等信號區寬度(即SNc寬度)。根據T2WI白質高信號所處的部位將其分為側腦室周圍白質高信號和半卵圓中心白質高信號。采用雙盲法(即由兩位診斷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在不知道患者病情的情況下對其病情進行獨立觀測)對這些患者進行MRI檢查所得白質高信號和SNc寬度進行測量[4]。
患者存在以下情況說明其患有帕金森病:1)黑質致密帶變窄。2)黑質與蒼白球內呈局灶性高信號,加權像較明顯(膠質細胞增生所致)。3)黑質與蒼白球內局灶性萎縮。4)雙側殼核鐵質沉積,在T2加權像上呈短T2信號,形成“虎眼征”(蒼白球-黑質色素變性病所致)[5-6]。
進行MRI檢查的結果顯示,這5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患有帕金森病。經腦多巴胺轉運體PET顯像檢查證實,用MRI檢查診斷帕金森病的準確率為90.0%(45/50)。
帕金森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震顫、肌肉僵硬、運動遲緩和運動障礙等,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病情分期的臨床表現見圖1。

圖1 PD(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病情分期的臨床表現
MRI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技術。用傳統的MRI檢查(常規掃描序列)診斷帕金森?。ㄍㄟ^觀測患者的T2加權像中腦黑質部位信號減弱的情況對其病情進行診斷)的特異性較低[7-9]。對帕金森病患者的頭部進行自旋回波序列(SE)、軸位T1WI、軸位和矢狀位T2WI掃描可準確地顯示出其病灶部位的具體情況[10]。近年來,MRI檢查在診斷帕金森病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進行MRI檢查所得圖像見圖2。

圖2 對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進行MRI檢查所得圖像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是一種新型的影像學分析技術。此技術主要是利用帕金森病患者腦組織內水分的彌散性來觀察其腦蛋白纖維束退行性病變的情況。以各項特異性分數(FA)作為評價指標?;颊叩腇A越低,表示其腦蛋白纖維束的完整性越差[11-13]。為了進一步探討MRI檢查在診斷帕金森病中的應用價值,筆者對重慶市巴南區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像學檢查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MRI檢查發現,這5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患有帕金森病。經腦多巴胺轉運體PET顯像檢查證實,用MRI檢查診斷帕金森病的準確率為90.0%(45/50)。這與徐長利[14]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MRI檢查在診斷帕金森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吳武林,王小宜,廖偉華,等.MRI在鑒別多系統萎縮與帕金森病中的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8,27(6):750-753.
[2]劉振國.醫學影像學在帕金森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0,3(12):163-166.
[3]黃海東,顧建文,楊春敏,等.帕金森病的MRI應用價值的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06, 6(6):22-23.
[4]馮濤,王擁軍,蘆林龍,等.頭部MRI及PET檢查對進行性核上性麻痹與帕金森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21):1680-1682.
[5]邱偉,賴燦,范國華.MRI在帕金森病嗅覺障礙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5,34 (10):1550-1553.
[6]盧琦,黃建軍,張蘭慧,等.磁共振波譜分析在帕金森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09,7(5):1-4.
[7]楊濤,張春艷,程敬亮,等.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早期帕金森病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17,26(1):85-90.
[8]趙丹,毛傳萬,黃建河,等.磁共振成像對帕金森病患者黑質致密帶的研究[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0,18(2):130-134.
[9]付蓉,李德炯,趙晶,等.磁共振波譜分析在帕金森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4,36(19):2055-2056.
[10]王慧芳,田娟.MRI聯合CT在診斷帕金森綜合征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21(21):81-82.
[11]原相麗,李常紅,周正宏,等.顱腦MRI在帕金森病與帕金森綜合征的鑒別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7):7-9.
[12]羅卓堅,賴偉文,林煥興,等.原發性帕金森病腦萎縮與多系統萎縮MRI及MRS對比分析[J].海南醫學,2012,23(14):16-18.
[13]劉妍梅,陳玲,裴中,等.基于穩態的三維高分辨擴散加權序列核磁共振在帕金森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0,26(11):2284-2288.
[14]徐長利.基于穩態的三維高分辨擴散加權序列核磁共振在帕金森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