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圣春
(常州市新北區孟河中醫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科疾病。老年人是該病的高發群體。臨床研究表明,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質疏松的情況,從而可使其骨骼的強度下降,削弱其股骨頸的生物力學結構,加之其髖周肌群發生退變,不能有效地抵消髖部的有害應力,因此其在突然跌倒或髖部遭受外力時就容易發生股骨頸骨折[1]。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常規的內固定手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一般,其術后易出現股骨頭壞死、骨不連等情況[2]。近年來,臨床上對此類患者進行髖關節置換術,顯現出良好的效果。為了比較用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筆者對常州市新北區孟河中醫醫院收治的2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了分組研究。現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間常州市新北區孟河中醫醫院收治的2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這20例患者均具有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指征,且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將這20例患者隨機分為半髖關節置換術組(n=10)和全髖關節置換術組(n=10)。在半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別有4例(占40%)和6例(占60%);其年齡介于62~8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1.5±4.8)歲。在全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別有3例(占30%)和7例(占70%);其年齡介于61~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2±4.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全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使其保持健側臥位。在患者股骨的后外側做一個切口,依次切開其皮膚、皮下組織及臀肌筋膜,鈍性分離其臀大肌。切除患者髖關節外側與后側的關節囊,在其小轉子上方的1.5cm處對其股骨頸進行截骨處理,將其股骨頭取下。對患者髖臼內的軟組織進行清理,用髖臼銼對其髖臼進行打磨處理。在患者的髖臼內放置聚乙烯內襯,用髓腔銼擴大其股骨近端的髓腔,用生理鹽水對其髓腔進行沖洗和清潔。將合適的髖臼假體(全髖關節)置入患者的髖臼內,用骨水泥將其髖臼假體固定好。對患者髖臼假體的穩定性和活動度進行檢查,然后沖洗其術區,為其放置引流管,縫合其手術切口。對半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進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使其保持健側臥位。在患者股骨的后外側做一個切口,依次切開其皮膚、皮下組織及臀肌筋膜,鈍性分離其臀大肌。切開患者髖關節外側與后側的關節囊(保留其髖關節外側和后側的關節囊),對其股骨頸進行截骨處理,將其股骨頭取下。對患者的髖臼進行簡單的處理,將合適的髖臼假體(半髖關節)置入其髖臼內。用骨水泥將其髖臼假體固定好,對其髖臼假體的穩定性和活動度進行檢查。最后沖洗患者的術區,為其放置引流管,縫合其手術切口。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如肺部感染、假體脫位、下肢深靜脈血栓、假體遠端骨折等)的發生率、髖關節的翻修率及髖部慢性疼痛的發生率。術后3個月,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改善情況。此量表的分值為0~100分,患者的評分<70分,表示其髖關節的功能為差;評分為70~79分,表示其髖關節的功能為可;評分為80~89分,表示其髖關節的功能為良;評分為90~100分,表示其髖關節的功能為優。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全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半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的優良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的比較
全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術后髖關節的翻修率和髖部慢性疼痛的發生率均低于半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髖關節的翻修率及髖部慢性疼痛發生率的比較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老年人在發生股骨頸骨折后,會出現髖部疼痛、行動障礙等癥狀[3]。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保守療法或內固定手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一般,其骨折端愈合的時間較長,且其術后發生肺內感染及泌尿系統感染的幾率較高[4]。近年來,臨床上用髖關節置換術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顯現出良好的效果。葉茂等[5]指出,用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均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但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對其進行治療,其術后的并發癥更少,康復的時間更短。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全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髖關節的翻修率及髖部慢性疼痛的發生率均低于半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P<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的優良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用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均能有效地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但與用半髖關節置換術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相比,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對其進行治療,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髖關節的翻修率及髖部慢性疼痛的發生率均更低。
[1]高煥東,王樹彬.老年股骨頸骨折應用全髖置換術與半髖置換術治療的比較研究[J].中國醫刊,2016,51(1):97-100.
[2]唐慶會,唐媛.全髖置換與半髖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6):98-99.
[3]徐曉輝.全髖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臨床對比觀察[J].當代醫學,2015(7):64-65.
[4]李小龍.全髖置換術和半髖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9):25-26.
[5]葉茂,黃敬東,吳新興,等.半髖和全髖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實用臨床醫學,2014,15(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