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玘諾
(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22)
精神疾病是指在心理、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導致患者的大腦功能異常,致使其出現不同程度的情感、認知、意志及行為異常和障礙的一種疾病[1]。目前,臨床上尚無根治該病的有效辦法,大部分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以控制病情。但此類患者在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會對其神經系統等造成一定的毒副作用,易導致其出現腦電圖異常。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患者腦電圖異常的檢出率及導致其腦電圖異常的危險因素。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186例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精神疾病患者。這186例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中規定的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2)病程≥5年。3)病歷資料完整。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有腦器質性疾病史。2)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前已存在腦電圖異常的情況[2]。在這18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6例,女性患者80例;其年齡為34~79歲,平均年齡為(58.45±12.76)歲;其病程為6~32年,平均病程為(18.25±9.38)年。
對這186例患者均進行腦電圖檢查,觀察其腦電圖異常的檢出率,然后總結導致其腦電圖異常的危險因素。對其進行腦電圖檢查的方法是:在檢查前,讓患者放松精神和全身肌肉,將電極片貼在其頭皮上,然后用全自動腦功能檢查儀(由康泰kt88有限公司生產,型號為1518K型)對其進行檢查。
用SPSS2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導致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患者腦電圖異常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3]。
在這186例患者中,共有118例患者存在腦電圖異常,其腦電圖異常的檢出率為63.44%。在這118例腦電圖異常患者中,有輕度腦電圖異常患者82例(占44.09%),中度腦電圖異常患者28例(占15.05%),重度腦電圖異常患者8例(占4.30%)。
服用氯氮平的患者其腦電圖異常的檢出率高于服用氯丙嗪、氯氮平聯合氯丙嗪、利培酮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P<0.05)。聯用氯氮平與氯丙嗪的患者其腦電圖異常的檢出率高于服用氯丙嗪、利培酮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P<0.05)。61~80歲的患者其腦電圖異常的檢出率高于31~40歲、41~50歲和51~60歲的患者(P<0.05)。51~60歲的患者其腦電圖異常的檢出率高于31~40歲和41~50歲的患者(P<0.05)。41~50歲的患者其腦電圖異常的檢出率高于31~40歲的患者(P<0.05)。不同服藥年限的患者其腦電圖異常的檢出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種類、服藥的年限及年齡與患者腦電圖異常的關系
對導致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患者腦電圖異常的相關因素(年齡和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種類)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年齡偏大、服用氯氮平是導致其腦電圖異常的危險因素。詳見表2。

表2 對導致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患者腦電圖異常的相關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
臨床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在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易出現腦電圖異常的情況。此類患者出現的腦電圖異常主要表現為a波節律不規則且變慢,出現少量的δ波和等量θ波等[4]。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年齡偏大、服用氯氮平是導致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患者腦電圖異常的危險因素。由于老年人各器官的生理功能減退、免疫力下降,因此其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從而可導致其更容易受到抗精神病藥物的影響,進而出現腦電圖異常。氯氮平是一種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該藥可作用于中樞神經的多種受體,具有多相效應,其對5-HT受體和多巴胺D4受體等均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可通過干擾皮質的生物電活動導致腦電圖異常。而利培酮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選擇性地作用于5-HT受體、多巴胺D2受體等,其對其他受體無親和力或親和力較弱,因此其對患者腦電圖的影響較小。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患者腦電圖異常的檢出率為63.44%。導致此類患者腦電圖異常的危險因素主要是年齡偏大及服用氯氮平。
[1]俞建良,夏齋沖,亢明,等.18例精神藥物致癲癇發作臨床資料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5(s1):46-47.
[2]魏慶平,胡隆珊.抗精神病藥與腦電圖癲癇性放電[J].中華精神科雜志 ,2000,33(4):264-264.
[3]謝梅清.抗精神病藥物引起腦電活動異常的比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00(4):337.
[4]劉增龍,周會爽,崔利軍,等.托吡酯對氯氮平所致體質量增加干預的研究[J].河北醫藥,2010,32(21):2984-2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