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冬雁
(永清縣人民醫院兒科,河北 永清 065600)
新生兒黃疸又叫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兒科臨床上的常見病。此病患兒若未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其病情可持續發展,使其罹患膽紅素腦病[1]。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可嚴重威脅此病患兒的生命。目前,臨床上常用藍光照射療法和藥物療法對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治療。茵梔黃口服液和媽咪愛都是治療此病的常用藥[2]。本次研究主要探討聯用茵梔黃口服液、媽咪愛及藍光照射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永清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高于220.6 μmol/L。2)家長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3)未患有其他嚴重的疾病。將這些患兒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33例,女性患兒27例;其日齡為2~25 d,平均日齡為12. 2 d;其平均體重為(3046±892)g,其平均胎齡為(37.5±4.2)周。在觀察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35 例,女性患兒25例;其日齡為2~25 d,平均日齡為12.5 d;其平均體重為(3039±921)g,其平均胎齡為(37.3±4.1)周。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使用藍光照射療法和茵梔黃口服液對對照組患兒進行治療。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的方法是:將患兒放入藍光治療箱中,用黑布遮蓋其雙眼、會陰部位及肛門。在治療期間,醫護人員定時為患兒翻身。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每日對其進行8~12 h的藍光照射治療,共治療7 d。茵梔黃口服液的用法是:口服,3~5ml/次,2~3次/d,共治療7 d。使用茵梔黃口服液、媽咪愛及藍光照射療法對觀察組患兒進行治療。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的方法和茵梔黃口服液的用法與對照組患兒相同。媽咪愛(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的用法是:每次將0.3~0.5 g的媽咪愛倒入40℃以下的溫水中服用,2~3次/d,共治療7 d。
在進行治療前及治療的第1~第7d,在相同的時間使用電子經皮膽紅素檢測儀測量兩組患兒膽紅素的水平,并記錄其黃疸消退的時間。
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治療后,對照組患兒黃疸消退的平均時間為(6.2±2.3)d,觀察組患兒黃疸消退的平均時間為(4.9±1.7)d,觀察組患兒黃疸消退的平均時間短于對照組患兒(P<0.05)。
在進行治療前及治療的第1 d、第2 d,兩組患兒膽紅素的水平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治療的第4~第7 d,觀察組患兒膽紅素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在進行治療前及治療的不同時間其膽紅素水平的比較(μmol/L,±s )

表1 兩組患兒在進行治療前及治療的不同時間其膽紅素水平的比較(μmol/L,±s )
注:*表示與對照組患兒相比,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第1 d 治療第2 d 治療第3 d 治療第4 d 治療第5 d 治療第6 d 治療第7 d對照組(n=60) 308±41 279±43 241±33 209±37 153±32 124±31 108±22 83±17觀察組(n=60) 311±38 273±50 235±31 203±41 142±29* 116±25* 91±19* 52±11*
黃疸是新生兒的一種常見病。健康人的肝臟生成膽紅素后,膽紅素可隨著膽汁進入小腸,然后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導致新生兒出現黃疸的原因是:新生兒機體排泄膽紅素的量遠遠小于其肝臟生成膽紅素的量[3],進而使膽紅素堆積其在體內。據統計,早產兒和60%的足月新生兒均可出現黃疸[4]。但是,大部分足月新生兒出現黃疸的癥狀為一過性,其機體能夠快速調整膽紅素的生成速度和排泄速度。與之相比,早產兒和部分足月新生兒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其身體機能較差,其腸道蠕動的速度減慢,使大量的膽紅素無法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并被腸道所吸收,進而導致大量的膽紅素進入其血液中。新生兒黃疸患兒的病情一旦惡化,可導致其發生膽紅素腦病。膽紅素腦病可損傷此病患兒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使該系統的功能發生衰竭,甚至使其死亡。
目前,臨床上對新生兒黃疸患兒通常進行藍光照射治療[5-6],效果較好,且安全性較高,不會使患兒出現明顯的并發癥。研究發現,進行藍光照射能將此病患兒體內脂溶性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膽紅素[7],使沉積在其皮膚組織中的膽紅素盡快隨著糞便排出體外。茵梔黃口服液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是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首選藥物。茵梔黃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茵陳、梔子、黃芩、金銀花[8]。此藥的藥性溫和,適合新生兒使用。研究發現,茵梔黃口服液可加快患兒腸道平滑肌運動的速度,進而促進其腸道的蠕動,有利于膽紅素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有研究指出,微生態制劑有助于促進黃疸患兒癥狀的消退,且安全性較高。新生兒腸道的生理功能較差,其腸道菌群的微環境尚未建立,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的定植速度較為緩慢,且定植數量較少,很難降解結合膽紅素。結合膽紅素是由未結合膽紅素在肝細胞內轉化并與葡萄糖醛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膽紅素。結合膽紅素不易被排除體外。在本次研究中,為觀察組患兒使用的媽咪愛屬于腸道微生態合劑,其中富含糞鏈球菌和枯草桿菌,可以幫助新生兒黃疸患兒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恢復其腸道的微生態平衡,促進其體內膽紅素的排出。媽咪愛中含有的B族維生素還能補充此病患兒在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時其體內被破壞的維生素B2。
總之,聯用茵梔黃口服液、媽咪愛及藍光照射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較為理想。
[1]《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9):685-686.
[2]周瑩,劉燕,李麗峰.腸道益生菌聯合茵梔黃治療輕中度新生兒黃疸療效分析與評價[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28):48.
[3]袁圣福.媽咪愛聯合茵梔黃顆粒對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3(10):2063-2064.
[4]張兆兄.茵梔黃聯合媽咪愛、思密達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觀察[J].甘肅醫藥 ,2011,30(3):166-167.
[5]張遠枝.茵梔黃口服液聯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對新生兒黃疸早期干預的臨床觀察[J].臨床薈萃,2011,26(18):1634-1635.
[6]王海軍,左曉峰,張平如.益生菌與茵梔黃口服液治療母乳性黃疸的對照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8):1211-1212.
[7]顧玉紅.口服媽咪愛與茵梔黃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4):444-445
[8]張琳,陳金梅.口服茵梔黃和媽咪愛治療新生兒黃疸88例[J].臨床醫學 ,2011,3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