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溪靜
(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進展性腦梗死是急性腦梗死的常見亞型。此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快等特點。如果治療不及時,患者極易出現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進而危及其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尚無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的特效治療方案。但既往的研究結果顯示,炎癥因子和凝血指標的改變與此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為了探討血清hs-CRP和D-dimer水平檢測在診斷進展性腦梗死中的應用價值,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對近幾年收治的63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和68例非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以及同期在該院進行健康體檢的65例健康人均進行了血清hs-CRP檢測和D-dimer檢測,并將這三類研究對象的檢測結果進行了對比。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間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63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和68例非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以及同期在該院進行健康體檢的65例健康人。其中,63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和68例非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且其均經頭顱影像學檢查被確診患有急性腦梗死。根據病情發展的不同,將63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設為進展性腦梗死組,將68例非進展性腦梗死患者設為非進展性腦梗死組,將65例健康人設為正常對照組。在進展性腦梗死組的6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2例;其年齡為50~81歲,平均年齡為(64.3±10.5)歲;其病程為3~11天,平均病程為(5.8±2.1)天。在非進展性腦梗死組的6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24例;其年齡為50~81歲,平均年齡為(63.8±9.6)歲;其病程為2~10天,平均病程為(6.3±2.6)天。在正常對照組的65例研究對象中,有男性研究對象43例,女性研究對象22例;其年齡為50~81歲,平均年齡為(65.1±9.7)歲。三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這三組研究對象均進行血清hs-CRP檢測和D-dimer檢測。進行檢測的方法是:1)在檢測當日的清晨,分別抽取三組研究對象5ml的空腹靜脈血。2)將血樣放置1 h后,對血樣進行10min左右的離心處理(處理速度為3000 r/min),并分離出血清。3)分別采用免疫熒光干式定量法和免疫比濁法對三組研究對象血清hs-CRP的水平和D-dimer的水平進行檢測。在檢測期間,檢驗人員須嚴格按照試劑盒的操作規程進行相關操作。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 22.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進展性腦梗死組患者和非進展性腦梗死組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和D-dimer的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研究對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展性腦梗死組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和D-dimer的水平均明顯高于非進展性腦梗死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三組研究對象血清hs-CRP的水平和D-dimer的水平(±s )

表1 三組研究對象血清hs-CRP的水平和D-dimer的水平(±s )
組別 例數 hs-CRP(mg/l) D-二聚體(μg/l)進展性腦梗死組 63 11.54±4.31 1.73±0.51非進展性腦梗死組 68 7.49±2.87 1.04±0.46正常對照組 65 2.62±0.11 0.49±0.12
進展性腦梗死是腦血管病治療中的一個難點。此病具有病情進展較快、臨床預后不良等特點。目前,此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腦血管狹窄或閉塞未能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不穩定的潰瘍斑或房顫所致的栓子脫落堵塞血管、合并有血管狹窄的腦梗死、缺血再灌注損傷、腦代謝異常等因素可能與該病的發生有關[2]。
炎癥反應在缺血性腦損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CRP(C-反應蛋白)是一種血管炎癥的標志物。在正常的情況下,健康人血清中CRP的含量極微,但是當機體發生感染或組織受損時,發生感染的部位或受損的組織就會釋放出大量的CRP,使人體血清中CRP的水平明顯升高[3]。而hs-CRP較CRP的靈敏度更高,其水平在組織受損或感染的早期即可快速升高,因此,臨床醫生可通過檢測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來了解其機體炎癥的嚴重程度[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進展性腦梗死組患者和非進展性腦梗死組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研究對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展性腦梗死組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明顯高于非進展性腦梗死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提示我們,血清hs-CRP的水平與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病情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
D-dimer(D-二聚體)是一種穩定且特異性較高的纖溶降解產物,其可反映機體血液的高凝狀態和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因此,D-dimer的水平升高可作為體內高凝和新鮮血栓形成的標志之一[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進展性腦梗死組患者和非進展性腦梗死組患者D-dimer的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研究對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展性腦梗死組患者D-dimer的水平明顯高于非進展性腦梗死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是由于患者發生腦梗死后引起的炎癥反應損傷了內皮細胞,導致內皮功能紊亂、血管收縮、痙攣,促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同時腦梗死后局部受損組織釋放出大量的組織因子激活了外源性凝血系統,使其體內的凝血和纖溶失衡進一步加重、反過來又使D-dimer的水平持續升高,使其病情發展成為進展性腦梗死。
綜上所述,進展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和D-dimer的水平均明顯高于非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因此,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和D-dimer的水平可作為診斷其是否患有進展性腦梗死的依據。
[1]鄭建瓊,楊年安.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急性腦梗死病情的相關性[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4(5):391-393.
[2]張江,王大力,李鳳云,等.進展性腦梗死與腦梗死分型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0):2901-2903
[3]潘錦華,丁純,羅建輝,等.C反應蛋白在老年腦梗死中檢測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1):1816-1818.
[4]黃曉蕓,徐安定,梅志忠,等.炎癥因子與急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及其預后的關系[J].廣東醫學,2015(19):2994-2997.
[5]周熙琳,梁輝,黃潔杰,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栓彈力圖與血小板聚集率和D-二聚體相關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3(4):459-46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