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澤球
(象州縣人民醫院,廣西 象州 545800)
骨折主要是由遭受直接暴力、間接暴力或發生積累性勞損所致。該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有學者指出,對骨折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能為臨床上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1-2]。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X線平片檢查診斷骨折。用X線平片檢查診斷該病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難以準確地診斷隱匿性骨折或多發性骨折。近年來,臨床上采用16層螺旋CT三維成像技術診斷該病,顯現出良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探討16層螺旋CT三維成像技術在診斷骨折中的應用價值,筆者對近年來象州縣人民醫院收治的96例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間象州縣人民醫院收治的96例骨折患者。這96例患者的病情均經手術探查得到確診,且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將這9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8)和觀察組(n=48)。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1例(占64.58%),女性患者有17例(占35.42%);其最小年齡為16歲,最大年齡為71歲,平均年齡為(43.21±3.65)歲;其發生骨折的部位共有191處;其中,有頜骨骨折患者6例(占12.50%),有脊柱骨折患者9例(占18.75%),有四肢長骨骨折患者21例(占43.75%),有肋骨骨折患者7例(占14.58%),有盆骨骨折患者5例(占10.42%)。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0例(占62.50%),女性患者有18例(占37.50%);其最小年齡為18歲,最大年齡為72歲,平均年齡為(44.39±3.84)歲;其發生骨折的部位共有186處;其中,有頜骨骨折患者5例(占10.42%),有脊柱骨折患者10例(占20.83%),有四肢長骨骨折患者23例(占47.92%),有肋骨骨折患者7例(占14.58%),有盆骨骨折患者3例(占6.25%)。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X線平片檢查,方法是:用X線機對患者進行檢查,將電流設為500 mA,將電壓設為120 kV,對其疑似骨折的部位進行正側位攝片和斜位攝片。對觀察組患者采用16層螺旋CT三維成像技術進行檢查,方法是:用西門子16層螺旋CT機對患者疑似骨折的部位進行掃描。將電流設為240 mA,將電壓設為120 KV,將層距設為3 mm,將層厚設為4 mm,將掃描的時間設為5~11 s。掃描結束后,對得到的圖像進行薄層重建,重建的層距為1.25 mm,重建的層厚為1.5 mm。最后采用三維成像技術對重建后的圖像進行重組,得到患者骨折部位的三維立體結構[3]。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骨折部位的檢出率。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骨折部位的檢出率為82.2%,觀察組患者骨折部位的檢出率為98.92%。觀察組患者骨折部位的檢出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骨折部位檢出率的比較
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X線平片檢查診斷骨折。用X線平片檢查診斷該病具有成像迅速、操作簡便等優點。但對于復雜性骨折、多發性骨折或隱匿性骨折患者來說,對其進行X線平片檢查的效果一般,難以準確地檢查出其全部的骨折部位和具體的骨折類型。近年來,臨床上采用16層螺旋CT三維成像技術診斷骨折,顯現出良好的效果。用此技術診斷骨折,能清晰地顯示患者骨折移位的程度、關節腔內是否有游離的碎片及其椎管狹窄的程度等,同時可從多方位、多角度地觀察其骨折部位。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骨折部位的檢出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可見,用16層螺旋CT三維成像技術診斷骨折的效果顯著。
[1]鄭高梓.16排螺旋CT掃描及三維成像技術診斷顱面骨骨折的優勢[J].中外健康文摘,2012,9(7):282-283.
[2]蔣偉,龔海艇,唐震,等.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在骨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J].上海醫學影像,2011,20(2):104-106.
[3]李明鑒,王國棟,謝海燕,等.16排螺旋CT掃描及三維成像技術診斷顱面骨骨折的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12):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