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棟,康永茂,李玉芳
(河北省正定縣人民醫院,河北 正定 050800)
近年來,我國腦梗死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且發病人群呈年輕化的趨勢。該病可導致患者的腦部功能退化,使其出現失語、偏癱及感覺障礙、認知障礙等癥狀。該病患者即使在接受治療后,其機體的各項功能也很難恢復到患病前的水平。國內外的研究結果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是腦梗死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河北省正定縣人民醫院就診的20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進行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對其斑塊進行分類,然后探討不同類型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之間的關系。
選取河北省正定縣人民醫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接診的20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為研究對象。這200例患者均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按這200例患者是否發生腦梗死將其分為腦梗死組(100例)和非腦梗死組(100例)。
腦梗死組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中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1]。2)經頭顱CT檢查或MRI檢查確診患有腦梗死。3)進行心臟超聲檢查的結果顯示,其不存在心源性栓子。在腦梗死組的100例患者中,有男53例、女47例;其平均年齡為(62.1±10.2)歲。在非腦梗死組的100例患者中,有男51例、女49例;其平均年齡為(60.1±10.3)歲。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在這200例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體的檢查方法為:使用PHILIPS IU22 型彩色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將探頭的頻率設置為7~12 MHz。使患者取仰臥位,將頭部偏向受檢側的對側,充分暴露受檢側頸部的皮膚。從患者鎖骨上方的凹陷處開始,掃查其頸動脈的分叉處、頸內動脈的顱外段及頸外動脈的起始段,然后將探頭按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旋轉90°,對其頸動脈的橫切面進行掃描[2]。檢查的項目包括患者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的內徑、頸動脈及其分支的內膜形態、回聲及厚度、有無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斑塊的形態及大小等。
在檢查結束后,觀察分析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類型。其中,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的評定標準為:IMT≥1.0 mm表示頸動脈內膜增厚;局限性IMT≥1.5 mm表示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依據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超聲形態將其分為扁平斑、軟斑、硬斑和混合斑四種類型。這四種斑塊具體的超聲形態表現為:1)扁平斑塊:斑塊呈局部隆起或彌漫性增厚,斑塊內存在均勻的低回聲;2)軟斑塊:斑塊的形態不規則,且突出管腔,斑塊內部存在弱回聲或等回聲;3)硬斑塊:斑塊發生纖維化、鈣化,斑塊內部的回聲增強,斑塊后方伴有聲影;4)混合斑塊:斑塊的形態不規則、范圍較廣,斑塊內部的回聲不均勻、強度不等。
應用SPSS 19.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非腦梗死組患者相比,腦梗死組患者頸動脈穩定型斑塊的檢出率較低,其頸動脈不穩定型斑塊的檢出率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情況的對比 [n(%)]
早期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可出現頸動脈內膜增厚的現象。斑塊形成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顯著特征。斑塊的類型可反映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超聲檢查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并根據斑塊的超聲形態和回聲特點將其分為扁平斑塊、硬斑塊、軟斑塊和混合斑塊四種類型。頸動脈扁平斑塊的基底面較大、表面較光滑,通常為相對穩定的斑塊。頸動脈硬斑塊是由大量鈣鹽沉積后形成的具有較強回聲、可伴有聲影的斑塊,也是相對穩定的斑塊。頸動脈軟斑塊是由脂肪細胞、膠原、彈性纖維及炎性細胞包裹形成的動脈斑塊,其超聲圖像或均勻(或不均勻),且其形態不定、呈弱低回聲,為不穩定型斑塊。頸動脈混合斑塊也叫復雜斑塊,由大量的脂肪、纖維、鈣化血栓及細胞碎片組成,其超聲圖像的特點為回聲不均勻、強度不等、形態不規則、范圍較廣。該型頸動脈斑塊常發生潰瘍、出血及壞死,極易導致嚴重的動脈狹窄和栓子脫落,屬于導致腦梗死發生的危險斑塊,為不穩定型頸動脈斑塊[3]。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腦梗死組患者的頸動脈斑塊以不穩定型斑塊中的軟斑塊和混合斑塊為主, 其不穩定型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為82.4%。這說明,不穩定型頸動脈斑塊在腦梗死的發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不穩定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引發腦梗死的機制為:1)此類斑塊不牢固、易破裂、易脫落,其脫落碎屑易導致血管發生栓塞。其脫落形成的大栓子可阻塞血管的近端,導致大面積腦梗死的發生,其脫落后形成的小栓子可阻塞末梢血管,導致局灶性腦梗死發生。2)不穩定型頸動脈斑塊的表面常發生出血、壞死及炎癥反應,其釋放的凝血因子及炎癥因子可隨血流進入顱內動脈中,進而可啟動顱內的凝血機制。3)不穩定型頸動脈斑塊造成的動脈管腔狹窄可降低血管遠端的灌注壓,使腦分水嶺區得不到充分的血供,從而導致邊緣帶腦梗死或灌注性腦梗死的發生[4]。另外,隨著不穩定型斑塊所致的動脈管腔狹窄程度的增加,末梢血管的灌注壓可持續降低,使末梢血量減少,從而引發缺血性腦梗死[5]。
本次研究的結果還顯示,非腦梗死組患者的斑塊以穩定型斑塊中的扁平斑塊和硬斑塊為主,其穩定型斑塊的檢出率為84.3%。筆者認為,穩定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易引發腦梗死的原因為[6]:1)此類斑塊一般為富含膠原組織的纖維性斑塊,且可發生鈣化,不會在短期內急速擴增,導致動脈管腔阻塞。2)此類斑塊的外形規則、表面光滑、平整,不易因發生脫落而阻塞遠端的血管。3)此類斑塊的表面大多有纖維帽,不易發生出血、壞死及炎癥反應,故不會釋放凝血因子及炎癥因子,也不會啟動顱內的凝血機制。
綜上所述,早期發現頸動脈的病變、準確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類型,并對不穩定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進行治療,對于降低其腦梗死的發生率、殘疾率和死亡率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有無創、價廉及操作方便等特點,不僅能觀察血管的管徑及血管內壁的情況,還能觀察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情況,是目前臨床上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首選方法。
[1]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42(6)379-172.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6.
[3]任衛東,常才.超聲診斷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62-172.
[4]任衛東,唐力.血管超聲診斷基礎[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97-105.
[5]王擁軍.應加強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和臨床研究[J].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1,10(5):257-258.
[6]丁建軍,王擁軍,華揚,等.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腦動脈粥樣硬化的分布[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9,1(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