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鑒如
(廣西玉林市陸川縣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廣西 陸川 5377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頸椎病,好發生于中老年人群。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頸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頸后伸時疼痛加重、頸部活動受限、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感覺減弱、腱反射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坐立不安、夜不能寐的情況[1]。相關文獻指出,用牽引療法聯合電針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較好。為了進一步探討用牽引療法聯合電針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筆者對在廣西玉林市陸川縣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門診接受治療的18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間在廣西玉林市陸川縣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門診接受治療的18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90例患者。治療組患者中有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齡為(46.33±9.51)歲;其中存在左上肢麻痛的患者有44例,存在右上肢麻痛的患者有40例,存在雙上肢麻痛的患者有6例;其中病程最長的10年,最短的1 d,平均病程為(1.2±0.4)年。對照組患者中有男47例、女43例,平均年齡為(46.86±9.37)歲;其中存在左上肢麻痛的患者有43例,存在右上肢麻痛的患者有42例,存在雙上肢麻痛的患者有5例;其中病程最長的9年,最短的2 d,平均病程為(1.2±0.38)年。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患者同時存在下述臨床表現中的4條,可判定其患有神經根型頸椎病:1)存在頸痛、上肢放射性麻痛、頸后伸時疼痛加重、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感覺減弱、腱反射異常、頸部活動受限、肌萎縮、肌力減退等臨床表現。2)進行牽引試驗、壓頸試驗的結果均為陽性。3)存在頸部外傷史、慢性勞損、先天性頸椎融合畸形或頸椎退行性改變。4)進行X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存在頸椎椎體骨質增生、鉤椎關節增生和頸椎椎間孔變小等臨床表現。5)進行CT檢查的結果顯示其存在頸椎椎體后緣骨贅形成及頸椎神經根管狹窄等臨床表現。
1)其病情符合上述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2)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3)未患有骨質疏松、椎體移位及骨折。
1)存在頸部扭傷所致的頸肩痛。2)存在肩周炎所致的肩手痛。3)存在尺神經炎所致的尺神經區麻痛。4)存在胸廓出口綜合征所致的頸肩痛、手部麻木及肌肉萎縮。5)患有頸椎結核或頸椎腫瘤。
為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1)讓患者口服根痛平顆粒進行治療,1袋/次(開水沖服),2次/d,連續用藥30 d。2)讓患者口服布洛芬進行鎮痛治療,每次服0.2~0.4 g,每隔4~6 h服用1次(最大用藥量不得超過2.4 g/d)。為治療組患者聯用牽引療法和電針療法進行治療。進行牽引治療的方法是:治療前,告知患者不要空腹,并向其講解進行牽引治療的必要性和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以消除其緊張的情緒[3]。協助患者取坐位,對其頸椎進行牽引,并根據其病情、體重及耐受能力為其調整牽引的力度及角度(以其感覺麻痛消失或減輕為宜),牽引的時間為20~30min,1~2次/d,連續治療10~15 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應間隔5 d)。進行電針治療的方法是:進行牽引治療后囑患者稍事休息,然后協助其取坐位或側臥位,使其頸部及患側肩手部充分暴露。采用局部取穴和辯證取穴相結合的方式選取患者的頸夾脊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大抒穴、秉風穴、天柱穴、臑俞穴、曲池穴、外關穴、合谷穴和阿是穴作為對其進行針刺治療的穴位。每次取6~8穴進行針刺治療,用一次性毫針針刺上述穴位得氣后,連接6805型電針儀的電極,將波形調至高頻連續波。以患者能夠忍受的強度,通電20~30min,1次/d,連續治療10~15 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應間隔5 d)。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評價標準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治愈、好轉和無效。治愈: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表現完全消失,肌力恢復正常,頸部功能和肢體功能恢復正常。好轉: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表現明顯改善,頸部功能和肢體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表現無明顯改善。
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4.44%)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1個療程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5.56%)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4.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頸椎病。此病主要是由頸椎退行性改變、頸部創傷、慢性勞損、炎癥反應、頸椎椎管狹窄及先天性頸椎融合畸形所致的頸部神經、血管、脊髓等組織器官受壓引起的[4]。用牽引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頸部神經、血管及脊髓受壓所致的頸部肌肉痙攣、疼痛等癥狀,增大其頸椎椎間隙、椎間孔,促進其外突的髓核、纖維環組織的復位和頸椎功能的恢復[5]。用電針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促進患者頸部的血液循環,降低其頸部的肌張力,從而可有效地緩解其頸部肌肉及血管痙攣、疼痛的癥狀[6]。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牽引療法聯合電針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良好。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與療效標準[M].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88-189.
[2]吳晶,謝文霞,陳勇,等.電針加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27例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0,45(9):672-673.
[3]王振,周子朋,鄭福增,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3,28(11):1745-1746.
[4]蔡勇,李永昭,趙萬恒.綜合性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1,24(6):2274.
[5]唐峰.牽引配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80例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 ,2011,27(2):106-107.
[6]劉冠軍,李杰.針灸學[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