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 敏,馬志敏,何 昌,藍 海,段意梅,左國超
(大理大學,云南大理 671003)
課余生活是指學生在擺脫了課堂的約束和限制后,在自由支配的時空里自主選擇能表現自我個性、施展自己才能的活動〔1〕。課余生活在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大學生來說,課余生活不僅是他們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發揮自身優勢、鍛煉自身能力的第二課堂,也是展現自身精神風貌、個性特征的舞臺,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高校較為豐富的圖書資源和相對充足的課余時間,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各種課外活動的組織開展,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提供訓練各種技能的平臺;良好的自我管理和科學的作息安排,能使大學生的校園生活變得充實、豐富和高效,有利于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養成良好習慣,為其知識和潛能的積淀提供支持保障。科學、健康、優質的課余生活,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是課堂教學不能替代的。
然而,部分在校學生并不珍惜寶貴的大學時光,課余生活較為懶散。有的沉迷于娛樂被動應付學業,有的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或課余生活單一、作息安排缺乏科學合理性,生活質量不高等。學校層面組織開展的課外活動,也存在形式化、層次不高、缺乏吸引力等問題。
如何正確引導、教育青年大學生,使其科學合理地利用課余時間,搞好學業管理;如何組織開展豐富多彩、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吸引更多學生參與,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才智、培養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提升綜合素質;如何使課內教育與課外活動相互協調,互為補充,產生良好的教育合力,進而提高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這些都是值得學校教育工作者認真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我們以大理大學工程學院為例,對該學院學生進行相關問卷調查,通過對調查材料整理分析,剖析我校學生的思想動態與精神生活,得出調研結論,提出對策建議。
1.1 問卷設計及調查方法從參加課外活動情況(社團、個人偏好、參與目的、活動評價等)、自主學習(閱讀、課程學習等)、社交娛樂(上網聊天、游戲、微信及電話、逛街、旅游、戀愛、社交聚會、娛樂等)、社會實踐活動(兼職、志愿者、公益活動等)、體育鍛煉、寒暑假期生活狀況和意見建議等7個維度,共設置29個問題,設計“大學生課余生活調查問卷”。
問卷調查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選擇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建筑學和物理學5個專業共20個自然班的學生作為調研對象,于2017年4月隨機抽取樣本發放問卷進行調查。
1.2 調查情況及統計分析本次調查共發放6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43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0.5%。其中:大一學生111份,大二學生179份,大三學生98份,大四學生155份。問卷學生中,男生343人(占63.2%),女生200人(占36.8%)。問卷統計數據如下。
1.2.1 課外活動 學術界對于“課外活動”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概念是指除教學以外的所有學生活動〔2〕;而狹義的概念則是指高校在課堂教學以外對學生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3〕。
近41%的學生表示每天課外活動時間平均在2 h以下,約31%~32%的大一、大三學生,每天課外活動時間平均為2~4 h,大二、大四學生平均課外活動時間低于大一、大三學生;參加校內社團0~1個的學生占到各年級總數的65%,其中,大三學生參加社團的平均個數最多,45%的學生參加社團2~3個及以上,大四學生參加社團人均數最低;大一至大三學生對社團活動的滿意度約為60%,而大四學生的滿意度約為41%;在所列選項各類型的課外活動中,學生最喜歡參加的是“體育類”和“文藝類”,選項比例最低的是“學術講座類”;而對“參加課外活動的目的”,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出于“鍛煉自己,提升能力”和“培養興趣愛好”;對目前學校、學院及班級組織的課外活動的評價,選項比例最高的是“內容一般,次數適中”。
1.2.2 自主學習 絕大多數學生課后用于課程學習(閱讀課本、完成作業、查閱資料等)的時間約為每天1~3 h,約21%的學生不足1 h,大一新生中僅有16%的學生,每天自主學習時間在3 h及以上;對“每學期到圖書館借閱的圖書平均冊數”的回答,絕大多數選擇“1~3本”,約18%的學生選擇“0本”,而借閱“11本及以上”選項比例最高的是大四學生,約占所在班級的16%;對“每周到學校圖書館閱覽室閱讀圖書、報刊雜志的平均時間”,絕大多數學生為2 h及以下,閱讀時間在5 h及以上的學生不到15%。
1.2.3 社交娛樂 絕大多數學生每天與家人、同學、朋友上網QQ聊天或電話、微信聊天的平均時間為1~3 h;約36%的學生每天打電子游戲或玩網絡游戲的平均時間約為1~3 h,大三年級有10.2%的學生每天玩游戲時間超過6 h!其他年級學生中有此情形的,約占本班的4.5%~7.2%;近50%的學生,每學期參加朋友聚會、聚餐的平均次數為1~3次,大三、大四年級中,有20%的學生平均次數達到了7次及以上;75%的學生,每周逛街、購物的平均次數在2次以內,平均次數在4次以上的學生不足5%;選擇“每年節假日及假期外出旅游、到居住地周邊游玩的次數約為1~2次”的學生約占50%,約15%的學生回答“0次”;超過50%的學生,選擇選項“周末或節假日,你主要安排:睡懶覺”,近40%的學生選擇“學習、閱讀”或“上網”;約70%的學生曾在課余參與過打麻將、玩撲克牌等娛樂,但大部分只是偶爾參與,約30%的學生在此娛樂中有一定經濟刺激;約65%的學生,課余曾到過歌廳、茶室或其他公眾娛樂場所玩樂,但絕大多數都只是偶爾去,經常去的不到10%;各年級中目前正在談戀愛的,最多的是大三學生,占到班級的75%,最少的是大一學生,占到班級的45%;各年級中約20%~34%的學生,認為談戀愛對自己產生積極影響,24%~41%的學生,認為談戀愛對自己產生負面影響。
1.2.4 社會實踐活動 各年級中,約34%~55%的學生入學至今,參加過1~2次志愿者活動和公益勞動,約17%的學生從未參與過此類活動,約13%的學生參與過6次及以上此類活動;大二至大四學生中,約88%的都有過社會兼職工作經歷(大一學生約68%);而對“做社會兼職工作的目的或原因”的回答,選項最高的是“賺點額外收入,有更多的零用錢支配”,其次為“增加生活閱歷,積累社會經驗”、“鍛煉實踐能力,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對“你沒有做社會兼職工作的原因”的回答,選項最高的是“找不到合適的兼職工作”,其次為“學習負擔重,沒有時間”;對問題“你喜歡參加什么類型的課外活動”,30%的大一學生表示喜歡“公益勞動”,而其他年級學生選擇該答案的不足16%。
1.2.5 體育鍛煉 對問題“周末或節假日,你主要安排什么活動?”,各年級有26%~40%的學生選擇“健身、戶外運動”;對問題“你每天用于鍛煉身體、做有氧運動的時間約為多少”,約37%的回答“不足1 h”,約40%回答“1~2 h”。
1.2.6 寒暑假期生活狀況 問卷學生普遍回答在家放松休息,每天的生活都是吃吃睡睡、看電視、玩游戲、會親友;少數學生幫助家長做家務、干農活或做點社會兼職;個別學生利用假期到駕校學開車、外出旅游,學習看書和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是極少數。
1.2.7 建議與意見 問卷學生認為,目前學校開展的課外活動,形式單一,激發不了大家的積極性。他們希望學校多組織開展有意義、有趣味、有吸引力、貼近生活、不刻板形式化、能培養創新能力的課外活動,如:三觀教育、實踐活動、戶外運動等;學生希望擴大課外活動的參與面,而不總是固定的那幾個學生參加活動;學生周末空閑時間較多,有希望學校周末開放體育館、提供鍛煉場地的訴求。學生還反映在校生學風不夠好,“低頭族”群體大,部分學生素質較低、生活習慣較差等。有的學生也提出對學校沒有門禁、存在安全隱患的擔心。
2.1 調研結論
2.1.1 課外活動參與度不均衡,組織活動質量有待提升 問卷表明,工程學院學生的課外活動平均時間不算多,相對而言,大二、大四學生平均課外活動時間更少些。絕大多數在校生都參加了校內的各種社團,并且參與目的明確,態度積極端正。其中,大三學生參團的平均個數最多,大四學生參團人均數最低。大一至大三學生對社團活動的滿意度約為60%,高于大四學生。在各類型課外活動的偏好方面,學生最喜歡參加的是“體育類”和“文藝類”,最不感興趣的是“學術講座類”,大部分學生對真人秀娛樂節目更感興趣。
目前,絕大多數的課外活動都是學校各部門組織的,但多數學生卻是應付式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學校課外活動組織有內容重復化現象,講座和演講比賽太多,存在層次不高、缺乏吸引力、組織效果不佳等狀況,活動質量需要進一步提升。
2.1.2 多數學生的課余生活還不夠充實、豐富 調查表明,積極參加學校、學院組織的課外活動的學生不多且群體相對固定,較多學生成為旁觀者。理工科學生由于課業負擔相對較重,課余時間較少,多數學生每天都是“三點一線”的生活:教室—宿舍—食堂,課余文化生活單一。自主學習時間偏少,部分學生鍛煉身體不積極,近四成學生每天用于鍛煉身體、做有氧運動的時間不足1 h。
“電子化”“網絡化”已成為當代大學生課余生活的一個特征。“手機控”較多,男生喜歡玩網絡游戲,大三學生中甚至有一成學生,平均每天玩游戲的時間超過6 h。總體上,許多學生沒有合理、科學地安排好課余時間,課余生活較為悠閑、懶散的學生不在少數,半數以上學生,在周末或節假日主要安排睡懶覺。寒暑假期里,大多數學生每天的生活都是吃喝玩樂,不學習也不勞動。
社交娛樂方面,絕大多數學生參加各種社交娛樂的時間和頻次正常。學生談戀愛現象比較普遍,問卷表明,大三學生中談戀愛的已占到班級的七成以上。而認為談戀愛對自己產生積極影響、負面影響的,后者略高于前者,約各占三成左右。絕大多數學生在與親友QQ、微信或電話聊天,參加朋友聚會、聚餐,逛街、購物,節假日及假期外出旅游,到歌廳、茶室等公眾娛樂場所玩樂的時間和頻次,均在正常范圍之內。
2.1.3 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不足,學風建設亟待加強 調研數據表明:多數學生課后用于課程學習的時間、每學期到圖書館借閱的圖書平均冊數、到學校圖書館閱覽室閱讀圖書和報刊雜志的平均時間都偏少,大一新生更為突出。大四學生由于做畢業設計、完成論文的需要,圖書借閱人均數為各年級中最高,但這種“高”卻只是暫時現象,沒有延續性。寒暑假期間,自主學習的學生稀少,學生自主學習驅動力不足。在對學生的課外活動類型偏好問卷中,學生最不感興趣的是“學術講座類”,也反映出在校生對知識學習的愿望不強烈。
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變得較松懈、不愛學習,有得過且過、混文憑的思想。特別是文科生,學習壓力相對較小,容易滋生部分學生的懶惰。長期以來,學校的獎助學金政策主要針對貧困生,對學生學習的激勵作用較弱,“獎學”功能缺失。學風方面,按專業大類從好到差排序依次是:醫學類、理工類、文科類。總體上,學生的自主學習狀況不容樂觀,學風建設亟待加強。
2.1.4 學生樂于參與社會實踐,做兼職的學生較多問卷表明,約88%的學生都有過社會兼職工作經歷,主要做的工作按選項比例高低排序為:營銷、家教、餐飲服務、清潔工等。少數學生在寒暑假期間,能夠幫助家長做家務、干農活或做些社會兼職工作。多數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都參加過志愿者活動或公益勞動,這些經歷和活動都有益于學生的成長。
2.1.5 學生安全和紀律狀況總體良好,但安全隱患也應重視 由于學校層面及工程學院對學生管理較細致、要求較嚴格,對外出組織活動有限制,總體上,學生的安全狀況和紀律狀況良好。然而,學校周邊的安全隱患也不能忽視,如娛樂場所、交通、食品安全等。部分學生在課余偶爾參與打麻將、玩撲克牌等娛樂,有三成學生在此娛樂中有一定的經濟刺激行為,需要加強思想教育。學生宿舍無門禁帶來的安全隱患,應引起重視。對學生使用大功率電器的問題,一方面需要繼續加強安全教育,同時也應積極改善學校的基礎設施條件,滿足學生的合理生活需求,治標更應治本。
2.2 提高學生課余生活質量的對策
2.2.1 加快信息化平臺建設步伐,完善管理機制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作為一所培養國家建設需要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的高校,無論在教育教學基礎設施還是管理體制上,大理大學都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完善學校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已經迫在眉睫,包括學生管理網站、門禁系統、多功能校園一卡通(用于就餐、購物、圖書借閱、考勤計數等刷卡)等,亟待完善。
學校管理部門層面,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一是明確各級部門和工作人員的責權,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完善學生學籍管理規定,增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條目,如對在校生有借閱圖書數、參加科研活動的硬性要求等。建議組織職能部門和基層學生管理人員外出參觀考察,學習、借鑒其他高校的經驗、做法,轉變管理觀念,切實提高管理工作的層次和實效。
2.2.2 改進學生獎助學金制度,完善獎勵機制 目前學校執行的獎助學金制度,主要向貧困生傾斜,有些偏離其本意,弊端不容忽視。建議“獎”“助”分離,真正體現出對貧困學生的“助學”作用和對學優生的“獎勵”功能。助學金只針對貧困生,而獎學金的評定,應該以學業成績作為主要評定依據,貧困生與非貧困生一視同仁。評優評獎制度及其實施,應該成為激勵全體學生刻苦學習、爭先創優的動力,發揮促進良好學風形成的作用。獲獎的應是品學兼優的學生,而非因貧困享受特殊關照的群體。
2.2.3 提高課外活動質量,保障其功能的實現 課外活動是高校進行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需要有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來保障課外活動功能的實現。要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作風,活動組織不僅有“量”,更要有“質”。
提高大學生課外活動的參與度,應當首先了解大學生的興趣所在,傾聽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根據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與興趣愛好,創新活動的內容。例如實行“點餐式”的課外活動項目:讀書學習活動、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戶外運動等,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
組織方面,建議在校團委或學生處下設立專門的課外活動管理中心,或成立大學生課外活動指導委員會,組建一批具有課外活動管理知識和經驗、精干、高效、相對穩定的專業化的管理隊伍,直接針對大學生各種具體的課外活動提供指導和服務。同時,發揮各種學生自治組織和社團的職能,讓他們有一定的自主權,參與到自我管理中來。
2.2.4 加強思想引導,提供自主管理的策略指導可以通過學生管理部門和學生社團等,組織專題講座、學生沙龍交流活動等,從道德層面引導大學生遠離頹廢、走向成熟;提供科學的課外生活自我管理策略指導,培養學生自入學起就有合理安排課余生活的意識和管理技能;通過學生現身說法,交流科學安排課余生活帶來的快樂和收獲、荒廢時間帶來的弊端和損失,讓學生相互學習借鑒經驗。
總之,課余生活是大學生彰顯個性、豐富內涵、提升思想境界、拓展知識技能的自主生活,高校學生課余生活的質量高低也是衡量一所大學辦學水平的重要維度,它折射出校園文化和學校辦學特色。進一步完善學生管理和激勵機制、組織開展優質課外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自我管理策略指導,是切實提升大學生課余生活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