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楊小鈺,劉 健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肛腸科,山西 太原 030013)
混合痔是肛腸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上對混合痔患者常用外切內扎術進行治療。混合痔患者在進行外切內扎術后其創面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因此,在此類患者進行手術后,如何縮短其創面愈合的時間就成為肛腸科臨床上的重要課題。為進一步探討對此類患者手術創面進行治療的方法,筆者對在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肛腸科進行外切內扎術的48例混合痔患者使用自制的中藥膏(散)進行分階段換藥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間在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肛腸科進行外切內扎術的96例混合痔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9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有48例患者。在對照組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3例;其年齡為19~55歲,平均年齡為(32.1±0.5)歲。在治療組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24例;其年齡為20~54歲,平均年齡為(33.5±0.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混合痔外切內扎術。具體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腰硬聯合麻醉。2)按照混合痔外切內扎術的常規操作方法對患者進行手術。3)術后,為患者使用抗生素、止血藥進行常規的抗感染和止血治療,同時讓其進行中藥坐浴,以促進其創面的愈合。術后,為對照組患者使用馬應龍痔瘡膏進行換藥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術后第1~第3天,在患者進行中藥坐浴后,對其創面進行消毒,然后用油紗條填塞其手術切口,并保持其引流的通暢。2)待患者創面的分泌物減少并生長出新鮮的肉芽后,使用馬應龍痔瘡膏對其創面進行涂抹,每天換藥一次,直至其創面完全愈合。為治療組患者使用自制的生肌化瘀膏和象皮粉進行分階段換藥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在術后的第1~第3天,對患者創面進行處理的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2)待患者創面的分泌物減少并生長出新鮮的肉芽后,使用自制的生肌化瘀膏(其藥物組成是:紫草20 g、紫花地丁30 g、地榆15 g、甘草30 g、象皮粉9 g等)涂抹覆蓋其創面,用紗條覆蓋,每天換藥一次。如患者新生的肉芽生長過快,需適當修整其創面。3)當患者的創面趨于平整、創面的組織呈鮮紅色時,改為用象皮粉對其創面進行換藥治療,隔天換藥一次,直至其創面完全愈合。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其創面愈合的時間。1)按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的療效判定標準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四個等級。1)痊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陽性體征均消失或基本消失,其中醫證候積分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減少≥95%。2)顯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陽性體征均明顯改善,其中醫證候積分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減少≥70%,但<95%。3)有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陽性體征均有所好轉,其中醫證候積分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減少≥30%,但≤70%。4)無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陽性體征均無明顯改善,或其病情在加重,其中醫證候積分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減少<30%。中醫證候積分的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100%。2)創面愈合的時間:患者創面的新生肉芽呈鮮紅色且平整、創緣上皮爬生良好所需的時間。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3.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在對照組的48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治愈者有44例,為顯效者有4例,其治愈率為91.7%。在治療組的48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治愈者有46例,為顯效者有2例,其治愈率為95.8%。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創面愈合的平均時間為(21.49±3.06)d,治療組患者創面愈合的平均時間為(17.67±2.31)d。治療組患者創面愈合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外切內扎術對混合痔患者進行治療。此術式雖可通過切除患者的痔核來解除其臨床癥狀,但在術后患者極易出現疼痛、出血、創面水腫等并發癥。有研究表明,導致進行外切內扎術的混合痔患者產生多種術后并發癥的根源是其創面的持續存在。因此,如何促進此類患者術后創面的愈合是解決其術后并發癥的關鍵。有研究表明,進行肛腸科手術的患者其創面愈合的過程具有固有的規律和特點。了解患者創面康復的機制及各階段的愈合特點,并以此為依據為其選擇最恰當的方法和藥物進行換藥治療,可起到最佳的療效。進行肛腸科手術的患者其創面愈合屬于二期愈合[2]。二期愈合(healing by second intention)是指組織缺損大、創緣不整、無法整齊對合或伴有傷口感染的創面愈合。此類創面的愈合分為以下3個階段:1)炎癥期:創面形成后的前2~3天。2)修復期:創面形成后的第2~第24天,可分為肉芽組織形成和上皮再生2個階段。在肉芽組織形成后,其基底細胞的增生會刺激肉芽組織的生長。同時,巨噬細胞釋放的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β轉型生長因子(β-TGF)和α轉型生長因子(α-TGF)等生長因子可加速肉芽組織的形成。當創面被新生的上皮細胞覆蓋后,創面的外觀呈粉紅色,故又稱此時的創面為粉紅色期。3)成熟期:創面被再生的上皮細胞完全覆蓋后,新生的肉芽組織和上皮細胞還需要進一步分裂分化、轉型,促使創面的完全愈合。生肌化瘀膏方中的紫草、紫花地丁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此方中的地榆具有涼血止血、消腫斂瘡之功效。有實驗表明,地榆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輕組織水腫,促進創面的愈合,并可在創面上形成保護膜,有效地防止創面感染。此方中象皮粉的主要成分為膠質蛋白、碳水化合物及無機鹽等,具有生肌、斂瘡之功效。此方中的甘草可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活血化瘀、生肌止血之功效。本研究根據患者創面愈合每個階段的規律和特點,采用分期使用不同的藥物對其進行換藥治療,可使所用藥物的療效最大化,最終達到縮短其創面愈合時間的目的。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自制的中藥膏(散)對混合痔術后患者進行分階段換藥治療的效果顯著,可大大縮短其創面愈合的時間。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86.
[2]李建平.活血生肌膏外用促進肛門部切口愈合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師志,2005,(S1):158.